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原文

一、二十有七年。

春,齐侯使庆封来聘。

二、夏,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屈建、蔡公孙归生、卫石恶、陈孔瑗、郑良霄、许人、曹人于宋。

三、卫杀其大夫寗喜,卫侯之弟鱄出奔晋。

卫杀其大夫寗喜,则卫侯之弟鱄曷为出奔晋?为杀寗喜出奔也。

曷为为杀寗喜出奔?卫寗殖与孙林父逐卫侯而立公孙剽,寗殖病将死,谓喜曰:‘黜公者,非吾意也,孙氏为之。我即死,女能固纳公乎?’喜曰:‘诺。’寗殖死,喜立为大夫,使人谓献公曰:‘黜公者,非寗氏也,孙氏为之。吾欲纳公,何如?’献公曰:‘子茍纳我,吾请与子盟。’喜曰:‘无所用盟,请使公子鱄约之。’献公谓公子鱄曰:‘寗氏将纳我,吾欲与之盟。其言曰:‘无所用盟,请使公子鱄约之。’子固为我与之约矣。’公子鱄辞曰:‘夫负羁絷,执鈇锧从君东西南北,则是臣仆庶孽之事也。若夫约言为信,则非臣仆庶孽之所敢与也。’献公怒曰:‘黜我者,非寗氏与,孙氏凡在尔。’公子鱄不得已而与之约。已约,归至,杀寗喜。公子鱄挈其妻子而去之,将济于河,携其妻子而与之盟,曰:‘茍有履卫地食卫粟者,昧雉彼视。’

四、秋七月辛巳,豹及诸侯之大夫盟于宋。

曷为再言豹?殆诸侯也。

曷为殆诸侯?为卫石恶在是也,曰恶人之徒在是矣。

五、冬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译文

一、二十七年。春天,齐国的国君派庆封来访问。

二、夏天,叔孙豹在宋国与晋国的赵武、楚国的屈建、蔡国的公孙归生、卫国的石恶、陈国的孔瑗、郑国的良霄、许国的人、曹国的人会面。

三、卫国杀了他们的大夫寗喜,卫侯的弟弟鱄逃亡到晋国。卫国杀了寗喜,为什么卫侯的弟弟鱄要逃亡到晋国?因为他是因为寗喜被杀而逃亡的。为什么因为寗喜被杀而逃亡?因为卫寗殖和孙林父驱逐了卫侯,立了公孙剽为君。寗殖病重临死前对寗喜说:‘罢黜国君的事情,不是我的意思,是孙氏做的。我死后,你能保证让国君复位吗?’寗喜答应了。寗殖死后,寗喜被立为大夫,派人告诉献公说:‘罢黜国君的不是寗氏,是孙氏做的。我想让国君复位,你看怎么办?’献公说:‘如果你能让我复位,我愿意与你结盟。’寗喜说:‘不需要结盟,请让公子鱄来约定。’献公对公子鱄说:‘寗氏要让我复位,我想与他们结盟。他们说的话是:“不需要结盟,请让公子鱄来约定。”你一定要代表我与他们约定。’公子鱄推辞说:“背着负羁,拿着斧头跟随君主四处奔波,这是臣子和庶出的儿子的事情。至于约定的话作为信约,这不是臣子和庶出的儿子敢参与的。”献公愤怒地说:‘罢黜我的人,不是寗氏,是孙氏,所有在位的人都是。’公子鱄无奈之下与他们约定了。约定之后,他回到卫国,杀了寗喜。公子鱄带着妻子和孩子离开,准备渡过黄河,他带着妻子和孩子与他们结盟,说:“如果有人踏足卫国土地,吃卫国粮食,我就要杀死他。”

四、秋天七月辛巳日,叔孙豹和各国的使臣在宋国结盟。

五、冬天十二月乙亥日,发生了日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注解

二十有七年:表示公元前546年,这里的‘有’是古汉语中用于表示整数与零数之间的连接词。

齐侯:齐国的君主,侯是古代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庆封:齐国的使臣,封是古代对有封地者的尊称。

聘:古代国与国之间派遣使臣进行友好访问或外交活动。

叔孙豹:鲁国的大夫,叔孙是姓,豹是名。

晋赵武:晋国的赵武,赵是姓,武是名。

楚屈建:楚国的屈建,屈是姓,建是名。

蔡公孙归生:蔡国的公孙归生,蔡是国名,公孙是姓,归生是名。

卫石恶:卫国的石恶,石是姓,恶是名。

陈孔瑗:陈国的孔瑗,孔是姓,瑗是名。

郑良霄:郑国的良霄,良是姓,霄是名。

许人:许国的使臣。

曹人:曹国的使臣。

宋:宋国,古代诸侯国名。

大夫:古代诸侯国中的高级官员,相当于现代的部长或高级顾问。

寗喜:卫国的官员,寗是姓,喜是名。

卫侯:卫国的君主,侯是古代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弟:指卫侯的弟弟。

鱄:卫侯弟弟的名字。

晋:晋国,古代诸侯国名。

逐:驱逐,这里指废黜。

公孙剽:卫国的公孙剽,公孙是姓,剽是名。

黜公:废黜君主。

盟:古代的一种誓言,双方在神灵面前发誓,以示诚信。

负羁絷:古代的一种刑罚,指用绳索捆绑。

鈇锧:古代的一种刑具,鈇是斧头,锧是砧板。

臣仆庶孽:古代对奴隶或低贱者的称呼。

约言:约定的言语,即誓言。

盟之:与他盟誓。

公子鱄:卫侯弟弟的名字。

秋七月辛巳:秋季的第七个月,辛巳是干支纪日法中的某一天。

豹:叔孙豹的名字,此处再次提及可能是为了强调他作为诸侯的代表性。

诸侯:古代称有封地的诸侯国君主。

日有食之:日食,即日食现象,古代认为这是一种不祥之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评注

一、二十有七年。春,齐侯使庆封来聘。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二十有七年’表明了这是鲁国历史的某个具体年份,为后文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时间背景。‘春’字则表明了季节,春季在古代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节,也为故事的发生营造了氛围。‘齐侯使庆封来聘’是事件的主体,齐侯派庆封前来访问,这一动作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也预示着故事的发展可能与外交有关。

二、夏,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屈建、蔡公孙归生、卫石恶、陈孔瑗、郑良霄、许人、曹人于宋。

此句描述了夏天的某次聚会,‘叔孙豹会’中的‘会’字表明了这是一个集会,‘晋赵武、楚屈建、蔡公孙归生、卫石恶、陈孔瑗、郑良霄、许人、曹人’等名字列举了与会者,这些人物代表了不同的国家或势力,说明这次聚会具有广泛的参与性。‘于宋’则指明了地点,宋国在春秋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国家,这也暗示了故事可能与宋国有关。

三、卫杀其大夫寗喜,卫侯之弟鱄出奔晋。

此句讲述了卫国内部发生的事件,‘卫杀其大夫寗喜’揭示了事件的起因,即卫国内部对寗喜的杀害。‘卫侯之弟鱄出奔晋’则是事件的后果,说明寗喜的死亡导致了卫侯之弟鱄的流亡。这一段落详细描述了寗喜与卫侯之弟鱄之间的关系,以及寗喜被杀的原因,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

卫杀其大夫寗喜,则卫侯之弟鱄曷为出奔晋?为杀寗喜出奔也。

此句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解释,‘曷为’即‘为什么’,‘为杀寗喜出奔也’则表明了卫侯之弟鱄出奔的原因,即因为寗喜被杀。

曷为为杀寗喜?卫寗殖与孙林父逐卫侯而立公孙剽,寗殖病将死,谓喜曰:‘黜公者,非吾意也,孙氏为之。我即死,女能固纳公乎?’喜曰:‘诺。’寗殖死,喜立为大夫,使人谓献公曰:‘黜公者,非寗氏也,孙氏为之。吾欲纳公,何如?’献公曰:‘子茍纳我,吾请与子盟。’喜曰:‘无所用盟,请使公子鱄约之。’献公谓公子鱄曰:‘寗氏将纳我,吾欲与之盟。其言曰:‘无所用盟,请使公子鱄约之。’子固为我与之约矣。’公子鱄辞曰:‘夫负羁絷,执鈇锧从君东西南北,则是臣仆庶孽之事也。若夫约言为信,则非臣仆庶孽之所敢与也。’献公怒曰:‘黜我者,非寗氏与,孙氏凡在尔。’公子鱄不得已而与之约。

这一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寗喜被杀的背景和过程,揭示了卫国内部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寗喜在寗殖病重时立下誓言,承诺要拥立卫侯,但最终却被杀害。公子鱄作为卫侯之弟,被迫参与其中,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

已约,归至,杀寗喜。公子鱄挈其妻子而去之,将济于河,携其妻子而与之盟,曰:‘茍有履卫地食卫粟者,昧雉彼视。’

此句描述了公子鱄的行动,他被迫与寗喜约盟,但回到家中后却杀害了寗喜。‘挈其妻子而去之’表明了公子鱄的流亡,‘将济于河’则指明了他的目的地。最后,他与妻子盟誓,表明了他们对卫国的忠诚。

四、秋七月辛巳,豹及诸侯之大夫盟于宋。

此句描述了秋天的某次盟约,‘豹及诸侯之大夫盟于宋’表明了叔孙豹与其他诸侯国的大夫在宋国结盟,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曷为再言豹?殆诸侯也。

此句对叔孙豹的身份进行了推测,‘再言豹’即再次提到叔孙豹,‘殆诸侯也’则表明叔孙豹可能是一位诸侯。

曷为殆诸侯?为卫石恶在是也,曰恶人之徒在是矣。

此句解释了为什么认为叔孙豹是诸侯,因为卫石恶也在场,而卫石恶被认为是恶人的徒党,这暗示了叔孙豹与卫石恶的关系,以及他在诸侯中的地位。

五、冬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此句描述了冬天的天文现象,‘十有二月乙亥朔’表明了时间,‘日有食之’则表明了发生了日食这一天文现象。在古代,日食被视为不祥之兆,常常与政治事件相联系,因此这一句可能暗示了当时的社会动荡或政治变故。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75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