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三十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三十年-原文

一、三十年。

春王正月,楚子使薳颇来聘。

二、夏四月,蔡世子般弒其君固。

三、五月甲午,宋灾,伯姬卒。

四、天王杀其弟年夫。

五、王子瑕奔晋。

六、秋七月,叔弓如宋葬宋共姬。

外夫人不书葬,此何以书?隐之也。何隐尔?宋灾,伯姬卒焉。其称谥何?贤也。何贤尔?宋灾,伯姬存焉,有司复曰:“火至矣,请出。”伯姬曰:“不可。吾闻之也,妇人夜出,不见傅母不下堂。傅至矣,母未至也。”逮乎火而死。

七、郑良霄出奔许,自许入于郑,郑人杀良霄。

八、冬十月,葬蔡景公。

贼未讨,何以书葬?君子辞也。

九、晋人、齐人、宋人、卫人、郑人、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娄人会于澶渊,宋灾故。

宋灾故者何?诸侯会于澶渊,凡为宋灾故也。会未有言其所为者,此言所为何?录伯姬也。诸侯相聚,而更宋之所丧,曰:“死者不可复生,尔财复矣!”此大事也,曷为使微者?卿也。卿则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卿不得忧诸侯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三十年-译文

一、三十年。春天,周王朝的正月,楚国国君派薳颇来访问。

二、夏天四月,蔡国的太子般杀害了他的国君固。

三、五月甲午日,宋国发生火灾,伯姬去世。

四、周天子杀害了他的弟弟年夫。

五、王子瑕逃跑到晋国。

六、秋天七月,叔弓前往宋国参加宋共姬的葬礼。外夫人不记录葬礼,为什么这里要记录?是为了隐讳。为什么要隐讳?因为宋国发生火灾,伯姬就在那里去世了。她的谥号是什么?是‘贤’。为什么是‘贤’?因为宋国火灾时,伯姬还在,官吏们说:‘火来了,请出去。’伯姬说:‘不可以。我听说,妇女晚上不能外出,没有陪嫁的母亲不能下堂。现在母亲还没有来,陪嫁的保姆已经来了。’最终因火灾而去世。

七、郑良霄逃跑到许国,从许国回到郑国,郑国人杀了良霄。

八、冬天十月,安葬蔡景公。凶手还没有被讨伐,为什么记录葬礼?这是君子的辞令。

九、晋国人、齐国人、宋国人、卫国人、郑国人、曹国人、莒国人、邾娄国人、滕国人、薛国人、杞国人、小邾娄国人会合在澶渊,因为宋国发生火灾。

宋国火灾的原因是什么?诸侯会合在澶渊,是因为宋国火灾的缘故。会合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这里为什么说明原因?是为了记录伯姬的事。诸侯相聚,共同商议宋国所遭受的损失,说:‘死者不能复生,你们的财物可以恢复!’这是一件大事,为什么让地位低微的人负责?因为他是卿。卿的称呼为什么是贬低的?因为卿不能为诸侯担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三十年-注解

楚子:楚国的君主,子是古代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薳颇:楚国的使者。

聘:访问,此指进行外交访问。

蔡世子般:蔡国的太子。

弒:杀害。

其君固:蔡国的君主。

宋灾:宋国发生火灾。

伯姬:宋国的一位公主。

天王:周天子的别称。

年夫:周天王的弟弟。

王子瑕:周王的儿子。

奔:逃亡。

晋:晋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叔弓:郑国的一位大夫。

宋共姬:宋国的一位公主。

外夫人:外戚,此指伯姬。

隐:隐瞒,此指不公开记载。

谥:死后给予的尊称。

贤:有德行。

傅母:古代妇女的保育者。

逮乎火而死:被火烧死。

郑良霄:郑国的一位大夫。

许:许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蔡景公:蔡国的君主。

贼:凶手。

辞:借口,此指用辞谨慎。

澶渊:澶水之滨,古代地名。

诸侯:各国的君主。

会:聚会。

微者:地位低微的人。

卿:古代的高级官职,相当于现代的部长或大臣。

贬:降低官职或地位,此指对卿的贬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三十年-评注

一、三十年。春王正月,楚子使薳颇来聘。

此句为《春秋》开篇,记录了鲁国三十年春季发生的重要事件。‘春王正月’表明了时间背景,春为一年之始,王正月为周历正月,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楚子使薳颇来聘’则记录了楚国国君派遣使者前来鲁国进行友好访问,展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体现了古代礼乐文明的外交交往方式。

二、夏四月,蔡世子般弒其君固。

此句记载了蔡国发生的一起弑君事件。‘夏四月’指明了时间,‘蔡世子般弒其君固’则描述了蔡国世子般杀害了其君主固。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以及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三、五月甲午,宋灾,伯姬卒。

此句记录了宋国发生火灾,伯姬不幸丧生的悲剧。‘五月甲午’为具体日期,‘宋灾’指宋国发生火灾,‘伯姬卒’则表示伯姬在火灾中遇难。此句反映了古代社会灾害频发的现实,同时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灾难的无奈和悲痛。

四、天王杀其弟年夫。

此句记载了周天王杀害其弟年夫的事件。‘天王’为周朝的最高统治者,‘杀其弟年夫’则表示天王杀害了自己的弟弟。这一事件揭示了春秋时期王权与宗族之间的矛盾,以及当时社会权力的斗争。

五、王子瑕奔晋。

此句记录了王子瑕逃亡到晋国的事件。‘王子瑕’为周王室成员,‘奔晋’则表示他逃亡到晋国。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斗,以及王室成员为了保全自身而做出的选择。

六、秋七月,叔弓如宋葬宋共姬。

此句记载了叔弓前往宋国参加宋共姬葬礼的事件。‘秋七月’为具体时间,‘叔弓如宋葬宋共姬’则表示叔弓前往宋国为宋共姬举行葬礼。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交往,以及当时社会对于丧葬礼仪的重视。

外夫人不书葬,此何以书?隐之也。何隐尔?宋灾,伯姬卒焉。其称谥何?贤也。何贤尔?宋灾,伯姬存焉,有司复曰:“火至矣,请出。”伯姬曰:“不可。吾闻之也,妇人夜出,不见傅母不下堂。傅至矣,母未至也。”逮乎火而死。

此段文字解释了为何要记录外夫人的葬礼。‘外夫人不书葬’表明按照常规,外夫人的葬礼不应被记录。‘隐之也’表示这是因为要隐去某些事实。‘何隐尔’进一步解释了隐去的原因,即因为宋国发生火灾,伯姬不幸丧生。‘其称谥何?贤也’则是对伯姬的评价,认为她贤良。‘何贤尔’解释了为何认为她贤良,即因为她在火灾中坚持礼仪,最终丧生。

七、郑良霄出奔许,自许入于郑,郑人杀良霄。

此句记载了郑国发生的一起政治事件。‘郑良霄出奔许’表示郑国官员良霄逃亡到许国,‘自许入于郑’则表示他后来又回到郑国,但最终被郑人杀害。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政治斗争的残酷。

八、冬十月,葬蔡景公。

此句记录了蔡国为蔡景公举行葬礼的事件。‘冬十月’为具体时间,‘葬蔡景公’则表示为蔡景公举行葬礼。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对于丧葬礼仪的重视。

贼未讨,何以书葬?君子辞也。

此段文字解释了为何要记录蔡景公的葬礼。‘贼未讨’表示蔡景公的死因尚未查明,‘何以书葬’则问为何要记录葬礼。‘君子辞也’表示这是出于君子的道义,即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仍然要尊重死者,举行葬礼。

九、晋人、齐人、宋人、卫人、郑人、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娄人会于澶渊,宋灾故。

此句记录了多个诸侯国在澶渊会盟的事件。‘晋人、齐人、宋人、卫人、郑人、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娄人’列举了参与会盟的诸侯国,‘会于澶渊’表示会盟的地点,‘宋灾故’则表示会盟的原因是宋国发生火灾。

宋灾故者何?诸侯会于澶渊,凡为宋灾故也。会未有言其所为者,此言所为何?录伯姬也。诸侯相聚,而更宋之所丧,曰:“死者不可复生,尔财复矣!”此大事也,曷为使微者?卿也。卿则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卿不得忧诸侯也。

此段文字进一步解释了澶渊会盟的原因和意义。‘宋灾故者何’问宋国火灾的原因,‘诸侯会于澶渊,凡为宋灾故也’表示会盟是为了解决宋国火灾的问题。‘会未有言其所为者,此言所为何?录伯姬也’则表示会盟中记录了伯姬的事迹。‘诸侯相聚,而更宋之所丧,曰:“死者不可复生,尔财复矣!”’表示诸侯国共同商议,决定帮助宋国重建。‘此大事也,曷为使微者?卿也’则表示这一事件的重要性,‘卿则其称人何?贬’表示对参与会盟的卿大夫的评价,‘曷为贬?卿不得忧诸侯也’则解释了贬低卿大夫的原因,即卿大夫不应过于干预诸侯国的事务。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三十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74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