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三十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三十年-原文

一、三十年。

春王正月,公在干侯。

二、夏六月庚辰,晋侯去疾卒。

三、秋八月,葬晋顷公。

四、冬十有二月,吴灭徐,徐子章禹奔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三十年-译文

一、三十年。春天,周王朝的正月,鲁国的国君在干侯这个地方。

二、夏天,六月的庚辰日,晋国的国君去疾去世。

三、秋天,八月份,安葬了晋国的顷公。

四、冬天,十二月份,吴国灭掉了徐国,徐国的国君章禹逃跑到楚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三十年-注解

三十年:指鲁国国君鲁哀公的第三十年,即公元前471年。

春王正月:古代历法中,春季的第一个月称为‘王正月’。‘王’在此处指君王,即国君,‘正月’是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

公:指鲁国的国君,即鲁哀公。

在干侯:干侯是鲁国的一个地方,公在干侯即鲁哀公在干侯这个地方。

夏六月:指夏季的第六个月,根据古代历法,夏历六月相当于农历的五月。

庚辰:是中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庚为天干之一,辰为地支之一,庚辰指的是干支纪年中的一个年份,此处指具体的某一年。

晋侯:晋侯是晋国的国君,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去疾:去疾是晋侯的名字。

卒:指去世,即死亡。

秋八月:指秋季的第八个月,根据古代历法,秋历八月相当于农历的七月。

葬:指安葬,即将逝者的遗体埋葬。

晋顷公:晋顷公是晋国的一位国君。

冬十有二月:冬十有二月即冬季的第十二个月,根据古代历法,冬历十二月相当于农历的十一月。

吴:吴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位于今天的江苏一带。

灭徐:灭徐指吴国灭亡了徐国。

徐子:徐子指徐国的国君。

章禹:章禹是徐国国君的名字。

奔楚:奔楚指徐子章禹逃跑到楚国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三十年-评注

一、三十年。春王正月,公在干侯。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时间与地点,‘三十年’为鲁国纪年,表明这段文字出自《春秋》这部编年史。‘春王正月’中的‘春’指春季,‘王正月’则指周王朝的正月,这一表述体现了周代的历法与政治权威。‘公在干侯’中的‘公’指的是鲁国的国君,‘干侯’则是鲁国的一个封地。这句话通过简洁的叙述,为读者提供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活动的地点,是编年史写作中常见的开篇手法,旨在确立时间的连续性和事件的顺序性。

二、夏六月庚辰,晋侯去疾卒。

此句记录了晋国国君晋侯去疾的去世。‘夏六月’明确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庚辰’是干支纪日,具体到了日期。‘晋侯去疾’中的‘晋侯’指晋国的国君,‘去疾’是他的名。这句话简洁地记录了历史人物的生卒,是编年史中对重要历史事件的基本记录方式。去疾的去世对于当时的晋国乃至整个春秋时期的历史进程都可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被记载下来。

三、秋八月,葬晋顷公。

此句记载了晋顷公的葬礼。‘秋八月’是葬礼发生的季节和时间,‘晋顷公’是晋国的国君。这句话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君王去世后举行葬礼的重视,以及编年史中对重要仪式的记录。葬礼作为古代礼仪的一部分,不仅是对死者的哀悼,也是对生者的一种道德教化和政治宣示。

四、冬十有二月,吴灭徐,徐子章禹奔楚。

此句记录了吴国灭掉徐国,以及徐子章禹逃往楚国的历史事件。‘冬十有二月’再次强调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吴灭徐’则是事件的核心内容。吴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而徐国则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国家。吴国灭徐,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争斗和兼并。‘徐子章禹奔楚’则描绘了徐国国君章禹在面对国破家亡时的无奈选择,他的逃亡也标志着徐国的灭亡。这句话通过简短的叙述,展现了春秋时期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三十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65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