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七年-原文
一、七年。
春王正月,暨齐平。
二、三月,公如楚。
三、叔孙舍如齐莅盟。
四、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
五、秋八月戊辰,卫侯恶卒。
六、九月,公至自楚。
七、冬十有一月癸未,季孙宿卒。
八、十有二月癸亥,葬卫襄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七年-译文
一、第七年。春天,周王朝的正月,与齐国和平。
二、三月,鲁国的国君前往楚国。
三、叔孙舍前往齐国参加盟约。
四、夏天四月甲辰日,出现了日食。
五、秋天八月戊辰日,卫国的国君去世。
六、九月,鲁国的国君从楚国回来。
七、冬天十一月癸未日,季孙宿去世。
八、十二月癸亥日,安葬了卫国的襄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七年-注解
七年:指鲁国历史上的第七个年份,即鲁宣公七年。
春王正月:古代历法中,春季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王’在此处表示尊称,即春季的第一月。
暨:及,表示并列或连接的意思。
齐平:齐平,指鲁国与齐国和解或达成和平协议。
三月:春季的第三个月。
公:指鲁国的国君,此处指鲁宣公。
如楚:到楚国去。
叔孙舍:鲁国的一位官员。
如齐:到齐国去。
莅盟:莅临盟会,即参加盟约签订仪式。
夏四月甲辰朔:夏历(农历)四月初一,甲辰是干支纪日中的日期。
日有食之:日食,指太阳被月亮遮挡的现象,古代称为‘日蚀’。
秋八月戊辰:秋历(农历)八月初一,戊辰是干支纪日中的日期。
卫侯:卫国的国君。
恶卒:恶,指病重;卒,指死亡。恶卒即病重而死。
九月:秋季的第九个月。
至自楚:从楚国回来。
冬十有一月癸未:冬历(农历)十一月初一,癸未是干支纪日中的日期。
季孙宿:鲁国的一位官员。
卒:死亡。
十有二月癸亥:十二月初一,癸亥是干支纪日中的日期。
葬卫襄公:安葬卫国的襄公。襄公是卫国的国君,此处指卫襄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七年-评注
一、七年。春王正月,暨齐平。
此句为《春秋》开篇,记载了鲁国历史中的一年。‘七年’指的是鲁国历史中的第七年,‘春王正月’表明这是春季的第一个月,按照周代的历法,春季的首月被称为‘正月’。‘暨齐平’意味着鲁国与齐国在这一年达成了和平协议,这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生存和发展,常常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持和平的关系,也体现了当时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和合作精神。
二、三月,公如楚。
此句记载了鲁国国君在三月前往楚国。‘公’指的是鲁国的国君,‘如’表示前往,‘楚’是楚国的简称。这一行动可能是为了进行外交访问,或是为了解决两国之间的某些问题,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外交活动。
三、叔孙舍如齐莅盟。
叔孙舍是鲁国的一位大夫,此句记载了他前往齐国参加盟约的情景。‘莅盟’意味着参加盟约,这是一种正式的外交活动,表明鲁国与齐国之间有重要的事务需要协商。这也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盟约来确立关系和约束双方行为的习惯。
四、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
此句描述了夏四月甲辰这一天发生了日食。‘甲辰’是干支纪日中的某一天,‘日有食之’指的是发生了日食现象。日食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往往与国家的政治、天灾人祸等联系起来,因此这一记载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重视和对天象的敬畏。
五、秋八月戊辰,卫侯恶卒。
此句记载了卫国的国君卫侯恶在这一年的八月去世。‘戊辰’是干支纪日中的某一天,‘卫侯恶’是卫国的国君。国君的去世对于国家来说是一件大事,这一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对于国君去世的重视。
六、九月,公至自楚。
此句说明鲁国国君在九月从楚国返回。‘公’指的是鲁国国君,‘至’表示到达,‘自楚’表示从楚国返回。这一行动可能是为了结束在楚国的访问,或是为了处理国内事务。
七、冬十有一月癸未,季孙宿卒。
此句记载了鲁国大夫季孙宿在冬季十有一月去世。‘十有一月’指的是冬季的第十一个月,‘癸未’是干支纪日中的某一天,‘季孙宿’是鲁国的一位大夫。大夫的去世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这一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对于大夫去世的记录。
八、十有二月癸亥,葬卫襄公。
此句说明卫国的国君卫襄公在十二月被安葬。‘十有二月’指的是冬季的第十二个月,‘癸亥’是干支纪日中的某一天,‘葬’表示安葬,‘卫襄公’是卫国的国君。国君的安葬仪式在古代是非常庄重和重要的,这一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对于国君安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