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十年-原文
一、十年,春王三月辛卯,臧孙辰卒。
二、夏,秦伐晋。
三、楚杀其大夫宣申。
四、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五、及苏子盟于女栗。
六、冬,狄侵宋。
七、楚子、蔡侯次于屈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十年-译文
一、十年春天,农历三月辛卯日,臧孙辰去世。
二、夏天,秦国攻打晋国。
三、楚国杀害了自己的大夫宣申。
四、从正月开始就没有下雨,一直持续到秋季七月。
五、苏子(苏国的一位国君)在女栗地进行了结盟。
六、冬天,狄族人入侵宋国。
七、楚国的国君和蔡国的国君在屈貉(地名)扎营停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十年-注解
十年:指鲁国历史纪年中的第十年,这里的‘十年’是按照鲁国纪年体系来计算的。
春王三月辛卯:春季的第三个月,辛卯是干支纪日中的某一天,用于记录具体日期。
臧孙辰:人名,臧孙是姓氏,辰是名,指鲁国的一位官员。
卒:去世,指臧孙辰在这一年去世。
夏:指一年中的夏季,这里作为时间段的标志。
秦伐晋:秦国对晋国发动了战争,‘伐’表示进攻或征伐。
楚杀其大夫宣申:楚国杀害了自己的大夫宣申,‘杀’表示杀害,‘大夫’是古代官职名。
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从正月开始就没有下雨,一直持续到秋季的七月,‘不雨’表示没有下雨,‘至于’表示持续到。
及苏子盟于女栗:到了苏子(人名)在女栗(地名)结盟的时候,‘盟’表示结盟或宣誓。
冬:指一年中的冬季,这里作为时间段的标志。
狄侵宋:狄族对宋国进行了侵略,‘侵’表示入侵。
楚子、蔡侯次于屈貉:楚国的国君和蔡国的国君驻扎在屈貉,‘次’表示驻扎,‘屈貉’是地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文公-十年-评注
一、十年,春王三月辛卯,臧孙辰卒。
此句为《春秋》纪年之首,以‘十年’指明年份,‘春王三月辛卯’则详细记录了该年春季第三个月的辛卯日,体现了古人对时间精确记录的重视。‘臧孙辰卒’记录了一位名叫臧孙辰的人物在这一天去世,这种对个人生死的记载,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记录,也体现了古人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对历史的记录责任。
二、夏,秦伐晋。
‘夏’字通常指夏季,此处作为时间标志,表明事件发生在夏季。‘秦伐晋’则是历史事件的记录,秦国对晋国发动了战争。这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斗,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和国际关系。
三、楚杀其大夫宣申。
此句记载了楚国对其大夫宣申的杀害事件。‘楚’字指楚国,‘其大夫宣申’则是被杀者的身份。这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也体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
四、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这句话描述了一个时间段内的自然现象,即从正月到秋七月没有下雨。这种对气候现象的记录,对于研究古代的气候变迁和农业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五、及苏子盟于女栗。
‘及’字表示时间的延续,‘苏子盟于女栗’则是记录了一次盟约事件。‘苏子’可能指的是苏国的使者或官员,‘女栗’则可能是盟约发生的地点。这种盟约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处理关系的一种方式,反映了当时的国际关系。
六、冬,狄侵宋。
‘冬’字表明时间,即冬季。‘狄侵宋’则是记录了狄族对宋国的侵略行为。这反映了春秋时期民族间的冲突和战争,也是对当时历史形势的记录。
七、楚子、蔡侯次于屈貉。
此句描述了楚国国君和蔡国国君在屈貉地的停留。‘楚子’和‘蔡侯’分别指楚国和蔡国的国君,‘次’字表示停留、驻扎。这句话记录了两位国君在某一地点的行踪,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地理和政治关系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