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十四年-原文
一、十有四年,春王正月,莒子朱卒。
二、夏,卫孙林父自晋归于卫。
三、秋,叔孙侨如如齐逆女。
四、郑公子喜率师伐许。
五、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
六、冬十月庚寅,卫侯臧卒。
七、秦伯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十四年-译文
十四年前,春季,周王的正月,莒国的国君朱去世。
夏天,卫国的孙林父从晋国回到卫国。
秋天,叔孙侨如前往齐国迎接女子。
郑国的公子喜率领军队攻打许国。
九月,叔孙侨如带着他的夫人妇姜氏从齐国回来。
冬天十月庚寅日,卫国的国君臧去世。
秦国君主去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十四年-注解
十四年:指鲁国历史上的第十四年,这是按照鲁国纪年法来计算的年份。
春王正月:古代历法中,春季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王’字在此处有强调之意,表示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莒子朱:莒子是莒国的国君,朱是其名,莒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卒:古代汉语中,‘卒’字有死亡的意思。
卫孙林父:卫孙林父是卫国的官员,孙是其姓,林父是其名。
晋: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归于卫:指卫孙林父从晋国回到自己的国家卫国。
叔孙侨如:叔孙侨如是鲁国的官员,叔孙是其姓,侨如是其名。
如齐逆女:如齐指前往齐国,逆女则是指迎接女子,这里可能是指叔孙侨如前往齐国迎接女子。
郑公子喜:郑公子喜是郑国的公子,郑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伐许:伐指攻打,许是许国的国名,郑公子喜率师攻打许国。
九月:指农历的九月,即公历的九月或十月。
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侨如带着他的夫人妇姜氏从齐国回到鲁国。
冬十月庚寅:指冬季的第十个月,即农历的十月,庚寅是干支纪日中的某一天。
卫侯臧:卫侯是卫国的国君,臧是其名。
秦伯:秦伯是秦国的国君,秦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十四年-评注
一、十有四年,春王正月,莒子朱卒。
此句记载了莒国国君朱在十四年春天去世的事件。‘十有四年’是古文中的记年方式,‘春王正月’则表明了时间的准确性,即春季的第一个月。莒子朱的去世,可能意味着莒国国内政治的变化,或是国力的削弱,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夏,卫孙林父自晋归于卫。
这句话讲述了卫国的孙林父从晋国回到卫国的故事。‘夏’字表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即夏季。孙林父的回归,可能是由于政治原因,如与晋国的关系变化,或是卫国内部的权力斗争,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三、秋,叔孙侨如如齐逆女。
此句描述了叔孙侨如前往齐国迎娶女性的情况。‘秋’字标明了时间,即秋季。‘逆女’一词在古文中指的是迎娶女子,这一行为可能涉及到了婚姻联盟的政治目的,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通过婚姻来巩固或调整国家间的关系。
四、郑公子喜率师伐许。
这句话记载了郑国公子喜率领军队攻打许国的历史事件。‘秋’字说明了时间,即秋季。郑国对许国的军事行动,可能是为了争夺领土、资源或是政治影响力,反映了春秋时期战争的常态。
五、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
此句描述了叔孙侨如的妻子姜氏从齐国回到鲁国的事件。‘九月’明确了时间,而‘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则揭示了姜氏的身份和她的回归,可能涉及到了家庭和婚姻的变迁。
六、冬十月庚寅,卫侯臧卒。
这句话记录了卫侯臧在冬季十月庚寅日去世的情况。‘冬十月’和‘庚寅’共同构成了精确的时间点。卫侯臧的去世,可能对卫国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春秋时期诸侯国政治变迁的一个重要节点。
七、秦伯卒。
最后一句是关于秦国国君秦伯去世的记载。‘秦伯’指的是秦国的君主,他的去世可能标志着秦国政治权力的转移,对秦国乃至整个春秋时期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