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五年-原文
一、五年,春王正月,杞叔姬来归。
二、仲孙蔑如宋。
三、夏,叔孙侨如会晋荀秀于谷。
四、梁山崩。
梁山者何?河上之山也。梁山崩,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大也。何大尔?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沐。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天下记异也。
五、秋大水。
六、冬十有一月己酉,天王崩。
七、十有二月己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娄子、杞伯同盟于虫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五年-译文
第一年,春天,杞国的叔姬回来。
仲孙蔑去宋国。
夏天,叔孙侨如与晋国的荀秀在谷地会面。
梁山山体崩塌。
梁山是什么山?是黄河岸边的山。梁山山体崩塌,为什么记录下来?是为了记载奇异的事情。奇异在哪里?在于规模大。规模有多大?梁山山体崩塌,堵塞了黄河三天,河水不能冲刷。一般性的奇异不记录,为什么这次要记录?是为了让天下人知道这个奇异的事件。
秋天发生了大洪水。
冬天的第十一个月,己酉日,周天子的王崩。
第十二个月,己丑日,鲁国的国君与晋国的国君、齐国的国君、宋国的国君、卫国的国君、郑国的国君、曹国的国君、邾娄国的国君、杞国的国君在虫牢结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五年-注解
五年:指鲁国历史上的某一年,此处未具体说明是哪一年,通常在古文中表示时间的流逝。
春王正月: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的正月,古代帝王在正月初一举行祭祀活动,称为‘王正月’。
杞叔姬来归:杞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的叔姬回到自己的封地,‘来归’意为返回。
仲孙蔑如宋:仲孙蔑是鲁国的一个官员,‘如宋’表示他前往宋国。
夏:夏季,一年四季之一。
叔孙侨如会晋荀秀于谷:叔孙侨如是鲁国的一个官员,他与晋国的荀秀在谷地会面。
梁山:梁山,位于黄河流域的山名,此处指梁山发生的事件。
河上之山:位于黄河流域的山。
梁山崩:梁山山体崩塌。
何以书:为什么记载这件事?
记异:记载奇异的事件,古代史书常记载一些异常的自然现象或奇异事件。
大:程度深,影响大。
壅河三日不沐:堵塞河流三天,河水无法流淌。
外异不书:外来的奇异事件不记载。
此何以书:为什么这个事件要记载?
为天下记异:为了记录天下的奇异事件。
秋大水:秋季发生大洪水。
十有一月己酉:农历十一月己酉日,己酉是天干地支纪日法中的一种。
天王崩:天王去世,‘天王’在此处指周王朝的君主。
十有二月己丑:农历十二月己丑日。
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娄子、杞伯同盟于虫牢:鲁国的君主与其他诸侯国的君主在虫牢举行同盟,‘同盟’意为结盟,‘虫牢’是地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成公-五年-评注
一、五年,春王正月,杞叔姬来归。
此句记载了杞国叔姬归来的事件。‘五年’指的是鲁国历史上的第五年,‘春王正月’则表明了这是春季的第一个月,按照周代的历法,春季的第一个月称为‘王正月’。‘杞叔姬来归’则说明了杞国的一位叔姬回到了鲁国。这句话简洁明了,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婚姻联姻关系,同时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婚姻的重视。‘来归’一词,蕴含了归顺、归依之意,暗示了杞国与鲁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二、仲孙蔑如宋。
此句描述了鲁国仲孙蔑前往宋国的情景。‘仲孙蔑’是鲁国的一位官员,‘如宋’则表示他前往宋国。这句话简洁,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诸侯国之间的外交交往,以及官员出使的常态。‘如’字的使用,表明了仲孙蔑的出行是按照官方的安排,具有正式的外交性质。
三、夏,叔孙侨如会晋荀秀于谷。
此句记载了叔孙侨如与晋国荀秀在谷地会面的情况。‘夏’字表明了会面发生的时间是夏季,‘叔孙侨如’和‘晋荀秀’分别是鲁国和晋国的人物,‘会’字说明了两人是会面,而非单方面的访问。‘谷’字则表明了会面的地点。这句话反映了古代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以及通过会面来加强两国关系的方式。
四、梁山崩。
‘梁山崩’这一事件,记载了梁山山体崩塌的情况。‘梁山’位于黄河上游,是古代重要的地理标志。‘崩’字则形象地描绘了山体崩塌的景象。这句话简洁,但通过‘崩’字的使用,传达了事件的严重性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梁山者何?河上之山也。梁山崩,何以书?记异也。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梁山的位置,并说明了为何要记载梁山崩塌的事件。‘河上之山’表明了梁山位于黄河之上,这一地理位置对于古代的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记异’一词,则表明了梁山崩塌被视为一种异常现象,值得记录下来。
何异尔?大也。何大尔?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沐。
这两句话进一步阐述了梁山崩塌的‘异’之处。‘大’字强调了梁山崩塌的规模之大,‘壅河三日不沐’则形象地描述了山体崩塌后对河流的影响,即河水被堵塞了三天,无法正常流淌。这一描述不仅展现了事件的严重性,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和记录。
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天下记异也。
这句话解释了为何要特别记载梁山崩塌的事件。‘外异不书’意味着一般性的异常现象不会被记载,而‘此何以书’则是在问为何要特别记载梁山崩塌。‘为天下记异也’的回答表明,梁山崩塌被视为一种值得记录的异常现象,其影响超出了局部地区,具有普遍的意义。
五、秋大水。
此句记载了秋季发生的大规模洪水。‘秋’字表明了洪水发生的时间,‘大水’则直接说明了事件的性质。这句话简洁,但传达了洪水对古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对灾害的记录。
六、冬十有一月己酉,天王崩。
这句话记载了周朝天王在冬季的某一天去世的事件。‘冬十有一月’指的是冬季的第十一个月,‘己酉’则是具体的日期。‘天王崩’则表明了天王的去世。这句话简洁,但反映了古代对君主去世的重视,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记录。
七、十有二月己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娄子、杞伯同盟于虫牢。
此句描述了鲁国君主在十二月的某一天与其他诸侯国的君主在虫牢举行同盟的情景。‘十有二月’指的是十二月份,‘己丑’是具体的日期。‘公会’表明了鲁国君主参与的事件,‘晋侯’、‘齐侯’等则是其他诸侯国的君主。‘同盟于虫牢’则说明了同盟的地点。这句话反映了古代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盟,以及通过同盟来维护和平与稳定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