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四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四年-原文

一、四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飨齐侯于祝丘。

二、三月,纪伯姬卒。

三、夏,齐侯、陈侯、郑伯遇于垂。

四、纪侯大去其国。

大去者何?灭也。孰灭之?齐灭之。曷为不言齐灭之?为襄公讳也。春秋为贤讳。何贤乎襄公?复雠也。何雠尔?远祖也。哀公亨乎周,纪侯谮之。以襄公之为于此焉者,事祖祢之心尽矣。尽者何?襄公将复雠乎纪,卜之曰:“师丧分焉。寡人死之,不为不吉也。”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九世犹可以复雠乎?虽百世可也。家亦可乎?曰:不可。国何以可?国君一体也;先君之耻犹今君之耻也,今君之耻犹先君之耻也。国君何以为一体?国君以国为体,诸侯世,故国君为一体也。今纪无罪,此非怒与?曰:非也。古者有明天子,则纪侯必诛,必无纪者。纪侯之不诛,至今有纪者,犹无明天子也。古者诸侯必有会聚之事,相朝聘之道,号辞必称先君以相接,然则齐、纪无说焉,不可以并立乎天下。故将去纪侯者,不得不去纪也。有明天子,则襄公得为若行乎?曰:不得也。不得则襄公曷为为之?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缘恩疾者可也。

五、六月乙丑,齐侯葬纪伯姬。

外夫人不书葬,此何以书?隐之也。何隐尔?其国亡矣,徒葬于齐尔。此复雠也,曷为葬之?灭其可灭,葬其可葬。此其为可葬奈何?复雠者非将杀之,逐之也。以为虽遇纪侯之殡,亦将葬之也。

六、秋七月。

七、冬,公及齐人狩于郜。

公曷为与微者狩?齐侯也。齐侯则其称人何?讳与雠狩也。前此者有事矣,后此者有事矣,则曷为读于此焉讥?于雠者将壹讥而已,故择其重者而讥焉,莫重乎其与雠狩也。于雠者则曷为将壹讥而已?雠者无时,焉可与通;通则为大讥,不可胜讥,故将壹讥而已,其余从同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四年-译文

一、在鲁僖公四年春天,二月,夫人姜氏在祝丘宴请了齐国的国君。

二、三月,纪国的伯姬去世。

三、夏天,齐国的国君、陈国的国君、郑国的国君在垂地相遇。

四、纪国的国君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

大去的意思是被灭国。是谁灭掉的?是齐国灭掉的。为什么不直接说齐国灭掉的?因为是为了避讳襄公的名字。春秋时期为贤能的人避讳。为什么避讳襄公的名字?因为他报仇。为什么是报仇呢?因为是对远祖的报仇。鲁哀公在周朝被杀害,纪国的国君指责了这件事。根据襄公对这件事的处理,可以看出他对祖先的敬仰之心已经尽到了。尽到的是什么?襄公打算对纪国进行报复,占卜后说:‘军队会损失一部分。我愿意为此而死,这样并不算不吉利。’远祖有几代呢?九代了。九代还可以报仇吗?即使是一百代也可以。家庭可以吗?说:不可以。国家为什么可以?因为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先代国君的耻辱就像现在国君的耻辱一样,现在国君的耻辱就像先代国君的耻辱一样。国君如何成为一个整体?国君以国家为整体,诸侯世代更替,所以国君是一个整体。现在纪国没有罪,这难道不是愤怒的表现吗?说:不是的。古代如果有圣明的天子,纪国的国君必然会被诛杀,必然不会有纪国。纪国的国君没有被诛杀,直到今天还有纪国,这说明没有圣明的天子。古代诸侯必须有聚会的事务,相互朝贡的道路,称号必须提到先代国君以示尊敬,那么齐国和纪国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不能并立于天下。所以打算离开纪国国君的人,不得不离开他。如果有圣明的天子,襄公能够这样做吗?说:不能。不能的话,襄公为什么还要这样做?上面没有天子,下面没有方伯,只是因为个人恩怨是可以的。

五、六月乙丑日,齐国的国君安葬了纪伯姬。

外室的夫人不记录葬事,这里为什么记录?是因为避讳。为什么避讳呢?因为纪国已经灭亡,她的葬事只是临时在齐国进行。这是报仇的行为,为什么还要安葬她?因为已经把可以消灭的消灭了,可以把可以安葬的安葬。

六、秋七月。

七、冬天,鲁僖公和齐国人一起在郜地打猎。

鲁僖公为什么和地位低微的人一起打猎?因为齐国的国君也在。齐国的国君为什么要称他们为‘人’?是因为避讳和他们一起打猎的仇人。之前有过事情,之后也有过事情,为什么在这里批评?因为对仇人只会批评一次,所以选择最严重的事情来批评,没有比和仇人一起打猎更严重的了。为什么对仇人只会批评一次?因为仇人随时存在,怎么能和他们沟通;一旦沟通就是大错误,无法忍受,所以只批评一次,其他从简处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四年-注解

夫人姜氏:夫人姜氏指的是鲁国的国君夫人,姓姜,名不详。在古代,国君的配偶称为夫人。

齐侯:齐侯是指齐国的国君,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

祝丘:祝丘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纪伯姬:纪伯姬是纪国的公主,后来成为鲁国的夫人。

大去:大去指的是离开或离开得远,这里指纪侯离开自己的国家。

灭:灭在这里指的是国家的灭亡。

襄公:襄公是鲁国的国君,名不详,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

复雠:复雠是指报仇,这里指襄公为祖先报仇。

远祖:远祖指的是祖先,这里指襄公的远祖。

哀公:哀公是鲁国的国君,名不详,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

亨:亨在这里通“烹”,指被烹杀。

谮:谮指诬陷。

卜:卜指占卜,古代通过烧灼龟甲或兽骨来预测吉凶。

师丧分焉:师丧分焉是占卜的结果,指军队会损失一部分力量。

国君一体:国君一体指的是国君与国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方伯:方伯是指古代诸侯国中的诸侯,有会聚诸侯的职责。

号辞:号辞是指国君间的称呼和致辞。

外夫人:外夫人指的是非正室夫人,这里指纪伯姬。

隐:隐在这里指隐瞒。

郜:郜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微者:微者指的是地位较低的人,这里指与齐侯地位不对等的人。

讥:讥在这里指批评或指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四年-评注

一、四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飨齐侯于祝丘。

此句描述了春秋时期的一件外交活动,即夫人姜氏在祝丘宴请齐侯。‘春王二月’点明了时间,‘夫人姜氏’和‘齐侯’则揭示了人物,‘飨’字体现了宴请的礼仪性质。整句简洁明了,展现了春秋时期的外交风貌。

二、三月,纪伯姬卒。

此句记录了纪伯姬的去世。‘纪伯姬’是人物,‘卒’字表明了其去世的事实。春秋时期,记录重要人物的生死是史书的重要职责,此句简洁地传达了这一信息。

三、夏,齐侯、陈侯、郑伯遇于垂。

此句记载了齐侯、陈侯、郑伯在垂地相遇的事件。‘夏’字表明了时间,‘齐侯、陈侯、郑伯’是参与事件的人物,‘遇于垂’则说明了事件发生的地点。此句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交往。

四、纪侯大去其国。

此句讲述了纪侯离开自己国家的事件。‘大去’一词形象地描绘了纪侯离开的决绝。‘其国’指明了纪侯的国家。此句为下文进一步解释纪侯离开的原因做了铺垫。

大去者何?灭也。孰灭之?齐灭之。

此两句话解释了纪侯离开国家的原因,即其国家被灭亡。‘灭’字表明了国家的覆灭,‘齐灭之’则说明了灭亡的执行者。春秋时期,国家的兴衰往往与诸侯之间的争斗紧密相关。

曷为不言齐灭之?为襄公讳也。

此句解释了为何不直接说齐灭纪,而是说纪侯‘大去其国’。‘为襄公讳也’表明这是为了避讳襄公,‘讳’字揭示了春秋时期对君王的尊敬和避讳。

春秋为贤讳。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春秋时期对贤人的避讳。‘春秋’指的是《春秋》这部史书,‘为贤讳’则说明了史书在记录历史时对贤人的尊重。

何贤乎襄公?复雠也。

此句说明了为何要为襄公避讳,即因为襄公是复仇的贤人。‘复雠’一词体现了春秋时期对个人荣誉和家族尊严的重视。

何雠尔?远祖也。

此句解释了襄公复仇的对象,即他的远祖。‘雠’字表示复仇,‘远祖’则说明了复仇的原因。

哀公亨乎周,纪侯谮之。

此句描述了哀公被周人杀害,而纪侯对哀公的诬陷。‘哀公亨乎周’表明哀公被周人杀害,‘谮’字则揭示了纪侯的诬陷行为。

以襄公之为于此焉者,事祖祢之心尽矣。

此句称赞襄公对祖先的忠诚和尊敬。‘事祖祢之心尽矣’表明襄公对祖先的敬仰已经达到了极致。

尽者何?襄公将复雠乎纪,卜之曰:‘师丧分焉。寡人死之,不为不吉也。’

此句说明了襄公如何尽忠祖辈,他为了复仇,卜了一卦,卦辞显示‘师丧分焉’,即军队将有一半的人丧命,襄公表示即使自己丧命,也不算不吉利。

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

此句询问了远祖是哪一代,回答是九代之前。‘九世’表明了时间的久远,也反映了襄公复仇的决心。

九世犹可以复雠乎?虽百世可也。

此句表达了即使过了九代,复仇仍然是可以接受的,即使是百代也是如此。这体现了春秋时期对家族荣誉的重视。

家亦可乎?曰:不可。

此句提出了是否可以在家族内部复仇的问题,得到的回答是否定的。‘不可’表明家族内部的复仇是不被认可的。

国何以可?国君一体也;先君之耻犹今君之耻也,今君之耻犹先君之耻也。

此句解释了为何国家可以复仇,即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国君的耻辱就是国家的耻辱,国家的耻辱就是国君的耻辱,因此国家可以为了复仇而行动。

国君何以为一体?国君以国为体,诸侯世,故国君为一体也。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国君为何是一体的,即国君以国家为整体,而诸侯世代相承,因此国君被视为一体。

今纪无罪,此非怒与?曰:非也。

此句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为何要灭掉无罪的纪国,得到的回答是否定的。‘非也’表明这种做法并非出于愤怒。

古者有明天子,则纪侯必诛,必无纪者。

此句回顾了古代的情况,如果有明君,纪侯一定会被诛杀,因此不会有纪国的存在。

纪侯之不诛,至今有纪者,犹无明天子也。

此句说明了现在纪侯没有被诛杀,因此可以推断出没有明君。

古者诸侯必有会聚之事,相朝聘之道,号辞必称先君以相接,然则齐、纪无说焉,不可以并立乎天下。

此句描述了古代诸侯之间的交往规则,即诸侯之间必须有会聚、朝聘等礼仪,而齐、纪两国之间没有这样的关系,因此不能并立于天下。

故将去纪侯者,不得不去纪也。

此句说明了为了维护天下的秩序,不得不灭掉纪国。

有明天子,则襄公得为若行乎?曰:不得也。

此句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果有明君,襄公是否还能进行复仇,得到的回答是否定的。

不得则襄公曷为为之?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缘恩疾者可也。

此句解释了襄公为何要复仇,即因为没有明君和方伯,襄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复仇。

五、六月乙丑,齐侯葬纪伯姬。

此句记录了齐侯在乙丑这一天葬纪伯姬。‘乙丑’是具体的日期,‘齐侯’和‘纪伯姬’是人物,‘葬’字表明了行为。

外夫人不书葬,此何以书?隐之也。

此句解释了为何要记录外夫人的葬礼,即为了隐晦。‘隐之也’表明这是为了遮掩某些事实。

何隐尔?其国亡矣,徒葬于齐尔。

此句说明了隐晦的原因,即纪国已经灭亡,纪伯姬的葬礼只是形式上的,实际上是在齐国进行的。

此复雠也,曷为葬之?灭其可灭,葬其可葬。

此句解释了为何要葬纪伯姬,即为了完成复仇,消灭可消灭的敌人,葬礼可以做的就做。

此其为可葬奈何?复雠者非将杀之,逐之也。

此句说明了葬礼的意义,即复仇的目的不是杀死敌人,而是驱逐敌人。

以为虽遇纪侯之殡,亦将葬之也。

此句表明即使遇到了纪侯的殡葬,也会完成纪伯姬的葬礼,以此来完成复仇。

六、秋七月。

此句记录了秋七月的时间,简洁明了。

七、冬,公及齐人狩于郜。

此句描述了公和齐人在郜地狩猎的事件。‘冬’字表明了时间,‘公及齐人’是人物,‘狩于郜’说明了事件发生的地点。

公曷为与微者狩?齐侯也。

此句解释了为何公与微者一同狩猎,即因为齐侯的参与。

齐侯则其称人何?讳与雠狩也。

此句解释了为何要称齐侯为‘人’,即因为要避讳与敌人一同狩猎。

前此者有事矣,后此者有事矣,则曷为读于此焉讥?于雠者将壹讥而已,故择其重者而讥焉,莫重乎其与雠狩也。

此句解释了为何要在这里进行讥讽,即因为之前和之后都有重要的事件发生,所以选择这里进行讥讽,而最重的事就是与敌人一同狩猎。

于雠者则曷为将壹讥而已?雠者无时,焉可与通;通则为大讥,不可胜讥,故将壹讥而已,其余从同同。

此句解释了为何只进行一次讥讽,即因为敌人无时无刻不在,如果与之沟通,就会成为大讥,因此只进行一次讥讽,其余的情况则从同从同。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四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57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