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原文

一、十有三年,春,齐侯、宋人、陈人、蔡人、邾娄人会于北杏。

二、夏六月,齐人灭遂。

三、秋七月。

四、冬,公会齐侯盟于柯。

何以不日?易也。其易奈何?桓之盟不日,其会不致,信之也。

其不日何以始乎此?庄公将会乎桓,曹子进曰:‘君之意何如?’

庄公曰:‘寡人之生则不若死矣。’

曹子曰:‘然则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

庄公曰:‘诺。’于是会乎桓。

庄公升坛,曹子手剑而从之。

管子进曰:‘君何求乎?’

曹子曰:‘城坏压竟,君不图与?’

管子曰:‘然则君将何求?’

曹子曰:‘愿请汶阳之田。’

管子顾曰:‘君许诺。’

桓公曰:‘诺。’

曹子请盟,桓公下与之盟。

已盟,曹子摽剑而去之。

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雠,而桓公不怨。

桓公之信着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十三年-译文

一、在鲁庄公十三年春天,齐国的国君、宋国人、陈国人、蔡国人、邾娄国人在一起在北杏这个地方会面。

二、在夏历六月,齐国人灭掉了遂国。

三、在秋历七月。

四、在冬,鲁国的国君和齐国的国君在柯地结盟。

为什么不在具体日期记录这件事?是因为简化了记录。简化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桓公时的盟约没有记录具体日期,是因为他举行会盟的诚意。为什么这次盟约不记录具体日期要从这里开始讲起呢?因为庄公打算和桓公会盟,曹刿进言说:‘您的想法是什么?’庄公说:‘我活着不如死了。’曹刿说:‘既然这样,那么请您作为君主,我作为臣子。’庄公说:‘好吧。’于是他们在桓公那里会盟。庄公登上盟坛,曹刿手持剑跟随着他。管仲进言说:‘您想要什么?’曹刿说:‘城墙倒塌压垮了边境,您不考虑吗?’管仲说:‘那么您打算要求什么?’曹刿说:‘希望请求汶阳的田地。’管仲回头对他说:‘您已经得到了君主的承诺。’桓公说:‘好吧。’曹刿请求结盟,桓公走下坛来和他结盟。既然是未经双方同意就形成的盟约,是可以违背的,但是桓公没有欺骗;曹刿是可以报复的,但是桓公没有怨恨。桓公的诚信在天下有目共睹,就是从柯地的盟约开始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注解

齐侯:齐国的君主,古代诸侯国之一,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东部。

宋人:宋国的代表,宋国是古代诸侯国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东部。

陈人:陈国的代表,陈国是古代诸侯国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部。

蔡人:蔡国的代表,蔡国是古代诸侯国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部。

邾娄人:邾娄国的代表,邾娄国是古代诸侯国之一,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东南部。

北杏:北杏是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但可能是当时各国会盟的地点。

夏六月:夏历六月,古代历法中的月份。

遂:遂是一个地名,指被齐人灭掉的国家。

秋七月:秋历七月,古代历法中的月份。

冬:冬季,一年四季之一。

公会:指鲁国的君主举行会盟。

柯:柯是一个地名,指鲁国君主与齐侯盟约的地点。

易:指简便、不拘泥于形式。

桓之盟:指齐桓公时期的盟约,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以霸主著称。

信:指诚信、守信。

曹子:曹子是鲁国的一位大夫,名曹刿。

管子:管子是齐国的贤臣,名管仲。

城坏压竟:城坏压竟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城池被毁,边疆受到威胁。

汶阳之田:汶阳之田是指汶阳地区的一块田地,这里指请求归还土地。

摽剑而去之:摽剑而去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挥舞着剑离开,表示决绝。

要盟:要盟是指非正式的盟约,通常不具备法律效力。

雠:雠在这里指报复、报仇。

信着乎天下:信着乎天下指信誉在天下人都知晓,表示信誉极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十三年-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左传》,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与齐国之间的一次盟会,通过细致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外交和人物性格。

第一句‘一、十有三年,春,齐侯、宋人、陈人、蔡人、邾娄人会于北杏’简述了会盟的时间和地点,‘十有三年’即十三年,表明了时间上的具体性。北杏是会盟的地点,这样的地点选择具有象征意义,可能代表了各国的共同利益所在。

第二句‘二、夏六月,齐人灭遂’记录了齐国的军事行动,灭遂之事发生在会盟之前,这反映了当时列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和战争的频繁。

第三句‘三、秋七月’是一个过渡句,标志着时间的推移,同时也暗示了事件的发展。

第四句‘四、冬,公会齐侯盟于柯’再次提到了会盟的时间和地点,‘冬’字暗示了会盟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何以不日?易也。’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为何不记录具体日期,‘易’在这里指的是简便、易行。这反映了古人在记录事件时的简洁性。

‘其易奈何?桓之盟不日,其会不致,信之也。’这里解释了不记录日期的原因,即为了表达对桓公的信任。桓公的盟约不记录日期,说明他对盟约的执行持坚定态度,这种信任是建立在桓公的威望和信誉之上的。

‘其不日何以始乎此?’这句话进一步探讨了不记录日期的起始点,即从桓公的盟约开始。

‘庄公将会乎桓,曹子进曰:“君之意何如?”’这段描述了庄公与曹子之间的对话,曹子是鲁国的臣子,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庄公意图的关心。

‘庄公曰:“寡人之生则不若死矣。”’庄公的话表达了他的绝望和无奈,这种情绪为后续的盟约埋下了伏笔。

‘曹子曰:“然则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曹子的回应显示了鲁国臣子的忠诚和对庄公的支持。

‘于是会乎桓’表明了庄公和曹子决定去参加桓公的会盟。

‘庄公升坛,曹子手剑而从之’描绘了庄公在会盟时的威严和曹子的忠诚。

‘管子进曰:“君何求乎?”’管子作为齐国的官员,询问庄公的诉求,这也反映了会盟的实质是双方利益的交换。

‘曹子曰:“城坏压竟,君不图与?”’曹子提出了鲁国的困境,希望得到齐国的支持。

‘管子曰:“然则君将何求?”’管子继续询问曹子的诉求,这是对曹子提出的困境的回应。

‘曹子曰:“愿请汶阳之田。”’曹子提出了具体的请求,即希望齐国给予鲁国汶阳之田。

‘管子顾曰:“君许诺。”’管子表示同意曹子的请求,这是对鲁国困境的同情和支持。

‘桓公曰:“诺。”’桓公的答应进一步确认了盟约的有效性。

‘曹子请盟,桓公下与之盟’描述了曹子和桓公之间的盟誓仪式,这标志着盟约的正式达成。

‘已盟,曹子摽剑而去之’表明了曹子完成使命后离开的情景,这也暗示了鲁国对齐国的信任。

‘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雠,而桓公不怨’这句话总结了桓公和曹子的行为,桓公的诚信和曹子的忠诚都被高度赞扬。

‘桓公之信着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最后强调了柯之盟对桓公信誉的影响,这也是对桓公政治智慧的肯定。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55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