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十七年-原文
一、十有七年,春,齐人执郑瞻。
郑瞻者何?郑之微者也。
此郑之微者,何言乎齐人执之?书甚佞也。
二、夏,齐人瀸于遂。
瀸者何?瀸积也,众杀戍者也。
三、秋,郑瞻自齐逃来。
何以书?书甚佞也。
曰:‘佞人来矣,佞人来矣。’
四、冬,多糜。
何以书?记异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十七年-译文
十七年前的一个春天,齐国人抓住了郑瞻。
郑瞻是谁?他是郑国的一个小人物。这个郑国的小人物,为什么齐国人要抓他?因为他的言辞非常巧辩。
同年夏天,齐国人攻打遂地。
‘瀸’是什么意思?是指聚集起来,众人杀死了守军。
同年秋天,郑瞻从齐国逃回郑国。
为什么记录这件事?因为他的言辞非常巧辩。有人就说:‘巧辩的人回来了,巧辩的人回来了。’
同年冬天,粮食丰收。
为什么记录这件事?因为这是不同寻常的事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十七年-注解
十有七年:十有七年,即十七年,表示从某一年起算的第十七个年份。
春:春季,指农历一年的第一个季节,通常从立春开始,大约在每年的2月4日或5日。
齐人:齐人,指齐国的居民。齐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一带。
执:捉拿、逮捕,指将某人拘禁。
郑瞻:郑瞻,人名,郑国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
微者:微者,指地位低下、不出名的人。
书:书写、记载,这里指在史书中记载。
甚佞也:佞,指谄媚、阿谀奉承。这里指郑瞻非常会谄媚。
夏:夏季,指农历一年的第二个季节,通常从立夏开始,大约在每年的5月5日或6日。
瀸:瀸,同“燹”,指火灾。
遂:遂,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众杀戍者也:众,众多的人;杀,杀害;戍,守卫。这里指许多人杀害了守卫。
秋:秋季,指农历一年的第三个季节,通常从立秋开始,大约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
逃来:逃,逃跑;来,到来。这里指郑瞻从齐国逃跑到郑国。
何以书?:何以,为什么;书,记载。这里问为什么要在史书中记载。
记异也:记,记载;异,奇异、不同寻常。这里指记载了不同寻常的事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十七年-评注
一、十有七年,春,齐人执郑瞻。
此句开篇点明了时间背景,‘十有七年’指的是公元前某个具体年份,表明历史事件的年代。‘春’字不仅指明了季节,也象征着生机与变化。‘齐人执郑瞻’这一事件,简洁地勾勒出了故事的冲突和矛盾。‘执’字用得恰到好处,既表现了齐人对郑瞻的强制行为,也暗示了郑瞻的无力与无奈。
郑瞻者何?郑之微者也。
这句话通过设问的方式,揭示了郑瞻的身份。‘郑瞻者何’中的‘何’字,带有一种探寻意味,引发读者的好奇心。‘郑之微者也’则是对郑瞻身份的明确说明,‘微’字体现了郑瞻在郑国中的地位低下,无足轻重。
此郑之微者,何言乎齐人执之?书甚佞也。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郑瞻被齐人执的原因。‘何言乎’表达了一种质疑和反问,‘书甚佞也’则是对郑瞻行为的评价。‘佞’字在古代汉语中多指巧言令色,此处指郑瞻善于花言巧语,以此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帮助。‘书’字在此处作动词用,意为记载,表明郑瞻的行为被记录下来。
二、夏,齐人瀸于遂。
‘夏’字再次点明了时间,‘齐人瀸于遂’这一事件与郑瞻被执形成了对比。‘瀸’字在古汉语中意为泛滥,‘遂’则是一个地名。这句话描绘了齐人在遂地的泛滥行为,可能是指齐人对当地的侵扰和破坏。
瀸者何?瀸积也,众杀戍者也。
这句话对‘瀸’字进行了解释,‘瀸积’意为积累,‘众杀戍者也’则揭示了瀸积的后果,即众多守卫者被杀害。这一描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三、秋,郑瞻自齐逃来。
‘秋’字再次表明了时间,郑瞻逃离齐国的行为发生在秋季。‘自齐逃来’简洁地概括了事件,‘逃’字体现了郑瞻的绝望和无奈。
何以书?书甚佞也。曰:‘佞人来矣,佞人来矣。’
这句话解释了为何要记录郑瞻逃来的事件。‘书甚佞也’是对郑瞻行为的再次评价,‘曰’字引出了郑瞻的话,‘佞人来矣’反映了郑瞻的自我认知,同时也暗示了他对齐人佞行的讽刺。
四、冬,多糜。
‘冬’字点明了时间,‘多糜’则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描述。‘糜’字在古汉语中意为贫困,‘多’字强调了贫困的普遍性。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何以书?记异也。
这句话解释了为何要记录‘多糜’这一现象。‘记异’意为记录不同寻常的事物,表明‘多糜’这一现象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寻常的,值得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