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年-原文
一、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
二、夏,齐大灾。
大灾者何?大瘠也。
大瘠者何??<疒列>也。
何以书?记灾也。
外灾不书,此何以书?及我也。
三、秋七月。
四、冬,齐人伐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年-译文
一、二十年的春天,二月的时候,夫人姜氏前往莒地。
二、夏天,齐国发生了大灾害。
大灾害是什么呢?是大饥荒。大饥荒是什么呢?是疥疮。为什么记载这个灾害?是为了记录灾害。外国的灾害不记载,这个灾害为什么记载?因为它涉及到我们。
三、秋天七月。
四、冬天,齐国人攻打戎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年-注解
二十年:指鲁国国君的年号,这里的’二十年’指的是鲁国国君在位二十年的那一年。
春王二月:古代历法中,春季的开始月份称为’王正月’,’春王二月’即春季的第二个月。
夫人姜氏:夫人,古代对已婚妇女的尊称,这里指的是鲁国国君的妻子,姓姜。
如莒:如,动词,表示前往;莒,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莒县一带。
夏:指夏季,一年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
齐大灾:齐,指齐国,古代诸侯国名;大灾,指严重的自然灾害。
大瘠:大瘠,指严重的饥荒。
疒列:疒列,古文中的病字,这里指疾病。
何以书:何以,为何;书,记录,记载。
外灾不书:外灾,指发生在国境之外的灾害;不书,不记录。
此何以书:此,这个;何以书,为何记录。
及我也:及,涉及,牵连到;我也,指鲁国。
秋七月:秋,指秋季,一年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七月,秋季的第七个月。
冬:指冬季,一年四季中的第四个季节。
齐人伐戎:齐人,指齐国人;伐,攻打;戎,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年-评注
一、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
此句出自《春秋》一书,记录了鲁国历史上的一个事件。‘二十年’指的是鲁国历史上的一个时间节点,‘春王二月’表明了具体的季节和时间。‘夫人姜氏如莒’则是指鲁国的夫人姜氏前往莒国。这句话简洁明了,通过时间、地点和人物三个要素,勾勒出了一个历史事件的轮廓。‘夫人’一词,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女性的尊称,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地位和性别角色。‘如莒’则暗示了夫人姜氏此行的目的可能与莒国有某种关联,但具体内容《春秋》并未详细记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二、夏,齐大灾。
‘夏’字表明了时间,‘齐大灾’则直接点明了事件的核心。‘大灾’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描述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等。‘大’字强调了灾害的严重性,‘灾’字则传达了灾害带来的不幸和痛苦。‘大瘠’和‘疒列’是对‘大灾’的进一步解释,‘大瘠’意为严重的疾病,‘疒列’则是指瘟疫。这两词的使用,使得灾害的严重性和影响范围得到了更加具体的描述。‘何以书?记灾也。’这句话是对前文的解释,说明《春秋》之所以记载这一事件,是为了记录灾害的发生,警示后人。
‘外灾不书,此何以书?及我也。’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为何这一灾害被记载。在古代,灾害的记载通常是为了记录国家和社会的重大事件,而‘外灾’指的是发生在国界之外的灾害,一般不会被记载。然而,此处的灾害之所以被记载,是因为它与鲁国有直接的关系,即灾害影响到鲁国,因此被纳入《春秋》的记载范围。‘及我也’则表达了灾害对鲁国的影响,强调了记录这一事件的重要性。
三、秋七月。
这句话是《春秋》中的一种简略记载方式,仅用‘秋七月’四个字,便点明了时间。‘秋’字代表了季节,‘七月’则是具体的月份。这种简洁的记载方式,体现了《春秋》在记录历史事件时的严谨和简洁。
四、冬,齐人伐戎。
此句记录了齐国在冬季对戎国的军事行动。‘冬’字表明了时间,‘齐人伐戎’则直接描述了事件。‘伐’字在这里表示军事行动,‘戎’则是指戎国,古代的一个民族。这句话简洁明了,通过时间、地点和事件三个要素,勾勒出了一个军事冲突的轮廓。这种记载方式,既保留了历史事件的基本信息,又为读者留下了进一步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