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原文

一、二十有四年,春王三月,刻桓宫桷。

何以书?讥。

何讥尔?刻桓宫桷,非礼也。

二、葬,曹庄公。

三、夏,公如齐逆女。

何以书?亲迎礼也。

四、秋,公至自齐。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戊寅,大夫、宗妇觌用币。

其言入何?难也。

其言日何?难也。

其难奈何?夫人不偻不可使入;与公有所约,然后入。

宗妇者何?大夫之妻也。

觌者何?见也。

用者何?用者不宜用也。

见用币,非礼也。

然则曷用?枣栗云乎!暇修云乎!

五、大水。

六、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

曹羁者何?曹大夫也。

曹无大夫,此何以书?贤也。

何贤乎曹羁?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

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

七、赤归于曹郭公。

赤者何?曹无赤者,盖郭公也。

郭公者何?失地之君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译文

一、二十四年,春天王正月,有人在桓宫的桷(屋梁)上刻字。

为什么记载这件事?是因为批评。

批评什么?批评在桓宫的桷上刻字,这是不合礼节的。

二、曹庄公去世。

三、夏天,国君去齐国迎接新娘。

为什么记载这件事?因为这是亲迎的礼仪。

四、秋天,国君从齐国回来。八月丁丑日,夫人姜氏进入国都。戊寅日,大夫和宗室妇女见面时送上了礼物。

为什么说夫人‘入’?这是为了指出问题。为什么说‘日’?这也是为了指出问题。为什么指出这些问题?因为夫人身体不便,不应该进入国都;她和国君有约定,才得以进入。宗室妇女是什么?是大夫的妻子。觌是什么?是见面的意思。用是什么?用在这里是不恰当的。见面时送礼物,这是不合礼节的。那么应该用什么?用枣和栗子吗?还是用其他礼物?

五、发生了大水灾。

六、冬天,戎人侵犯曹国,曹羁逃跑到陈国。

曹羁是谁?是曹国的大夫。曹国没有其他大夫,为什么还要记载这件事?是因为他贤能。他为什么贤能?因为戎人将要侵犯曹国时,曹羁劝谏说:‘戎人众多但不讲道义,国君请不要轻易与他们对抗。’国君说:‘不行。’曹羁三次劝谏,国君都不听从,于是他离开了,所以君子认为他做得对,体现了君臣之间的道义。

七、赤回到了曹国的郭公那里。

赤是谁?在曹国没有姓赤的人,这里指的是郭公。郭公是谁?是失去封地的国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注解

二十有四年:表示从某个起始年份起算的二十四年后,这里的起始年份没有明确提及。

春王三月:古代历法中的春季第三个月,即农历三月。

刻桓宫桷:在桓宫的桷(屋梁)上雕刻。桷,指房屋的梁。

曹庄公:曹国的国君,庄公是谥号。

逆女:古代迎娶新娘的礼仪,逆,迎娶之意。

亲迎礼:古代婚姻礼仪中的一种,新郎亲自到女方家中迎娶新娘。

夫人姜氏:国君的妻子,姜氏是她的姓氏。

宗妇:宗族中的女性长辈,宗妇在这里指大夫的妻子。

觌:相见。

用币:用财物作为礼物。

大水:指发生的水灾。

戎: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

曹羁:曹国的大夫。

得君臣之义:指曹羁的行为符合君臣之间的道义。

赤:人名,但曹国没有叫赤的人,所以指的是郭公。

郭公:失去封地的国君,这里指曹国的国君。

失地之君:指失去封地的国君,这里特指郭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评注

一、二十有四年,春王三月,刻桓宫桷。

此句开篇即点明时间与事件,‘二十有四年’为鲁国历史的纪年,‘春王三月’则具体指明了季节与月份。‘刻桓宫桷’描述的是对桓宫桷的雕刻行为。在古文中,‘桷’指的是房屋的横梁,‘刻’则是对其进行雕刻装饰。此处‘刻桓宫桷’被用于讥讽,意味着这一行为不符合礼制。

何以书?讥。

‘何以书’是询问为何记录这一事件,‘讥’字点明了记录的目的,即表达对这一行为的批评。

何讥尔?刻桓宫桷,非礼也。

‘何讥尔’进一步询问批评的具体内容,‘刻桓宫桷,非礼也’则直接指出批评的原因,即这一行为违背了礼制。

二、葬,曹庄公。

此句记录了曹庄公的葬礼。‘葬’字表明了这一事件的重要性,即对逝者的尊重与哀悼。

三、夏,公如齐逆女。

此句描述了鲁国国君前往齐国迎娶新娘的事件。‘公如齐’表明了行动的主体,‘逆女’则是对新娘的称呼。‘何以书?亲迎礼也。’说明这一行为符合亲迎的礼仪。

四、秋,公至自齐。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戊寅,大夫、宗妇觌用币。

此段描述了鲁国国君从齐国返回后,夫人姜氏进入国都的情景。‘公至自齐’表明了国君的归来,‘夫人姜氏入’则说明了夫人的到来。‘大夫、宗妇觌用币’是对觌礼的描述,‘觌’为相见之意,‘用币’则是以礼物相见。

其言入何?难也。

‘其言入何’是在询问夫人进入国都的具体时间,‘难也’表示这一时间点的确定存在争议。

其言日何?难也。

‘其言日何’是在询问具体日期,同样表示存在争议。

其难奈何?夫人不偻不可使入;与公有所约,然后入。

‘其难奈何’是在解释争议的原因,‘夫人不偻不可使入’表明夫人年迈不宜进入,‘与公有所约,然后入’则说明是在与国君商定后才能进入。

宗妇者何?大夫之妻也。

‘宗妇’是指大夫的妻子,这是对宗妇身份的明确。

觌者何?见也。

‘觌’在这里指的是相见,是对觌礼的解释。

用者何?用者不宜用也。

‘用者’指的是用来相见的礼物,‘用者不宜用也’则是对礼物使用的质疑。

见用币,非礼也。

‘见用币,非礼也’指出使用货币作为见面礼是不合礼制的。

然则曷用?枣栗云乎!暇修云乎!

‘然则曷用’是在询问应使用何种礼物,‘枣栗云乎!暇修云乎!’提出了两种可能的礼物,枣栗和暇修,这反映了古人对礼物的选择。

五、大水。

此句简短地记录了一场大水灾害的发生,‘大水’直接点明了事件。

六、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

此段描述了戎族侵犯曹国,导致曹羁出奔陈国的事件。‘戎侵曹’表明了戎族的侵略行为,‘曹羁出奔陈’则说明了曹羁的逃亡。

曹羁者何?曹大夫也。

‘曹羁者何’是在询问曹羁的身份,‘曹大夫也’明确指出曹羁是曹国的大夫。

曹无大夫,此何以书?贤也。

‘曹无大夫,此何以书’是在询问为何记录这一事件,‘贤也’则表明记录的原因是对曹羁贤德的赞扬。

何贤乎曹羁?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

‘何贤乎曹羁’是在进一步询问曹羁的贤德之处,接下来的描述了曹羁在戎族侵犯时的劝谏行为,体现了他的忠诚与智慧。

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

‘曹伯曰:‘不可。’’表明了曹伯对曹羁劝谏的拒绝,‘三谏,不从,遂去之’则说明了曹羁最终选择离开。

‘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是对曹羁行为的评价,认为他遵循了君臣之间的道义。

七、赤归于曹郭公。

此句描述了赤归附于曹郭公的事件。‘赤’在此处指代赤,‘归于曹郭公’则表明赤归附于曹郭公。

赤者何?曹无赤者,盖郭公也。

‘赤者何’是在询问赤的身份,‘曹无赤者,盖郭公也’则说明赤指的是郭公,即曹国的君主。

郭公者何?失地之君也。

‘郭公者何’是在询问郭公的身份,‘失地之君也’则表明郭公是一位失去了领土的君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54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