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原文
一、十有二年,春,葬陈灵公。
讨此贼者非臣子也,何以书葬?君子辞也。楚已讨之矣,臣子虽欲讨之而无所讨也。
二、楚子围郑
三、夏六月乙卯,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
大夫不敌君,此其称名氏以敌楚子何?不与晋而与楚子为礼也。
曷为不与晋而与楚子为礼也?庄王伐郑,胜乎皇门,放乎路衢。
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逆庄王曰:‘寡人无良,边垂之臣,以干天祸,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敝邑。君如矜此丧人,锡之不毛之地,使帅一二耋老而绥焉,请唯君王之命。’
庄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易为言,是以使寡人得见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
庄王亲自手旌,左右撝军退舍七里。
将军子重谏曰:‘南郢之与郑相去数千里,诸大夫死者数人,厮役扈养,死者数百人,今君胜郑而不有,无乃失民臣之力乎?’
庄王曰:‘古者杅不穿、皮不蠹,则不出于四方。是以君子笃于礼而薄于利,要其人而不要其土,告从不赦不详,吾以不详道民,灾及吾身,何日之有?’
既则晋师之救郑者至,曰:‘请战。’庄王许诺。
将军子重谏曰:‘晋,大国也,王师淹病矣,君请勿许也。’
庄王曰:‘弱者吾威之,强者吾辟之,是以使寡人无以立乎天下?’令之还师而逆晋寇。
庄王鼓之,晋师大败,晋众之走者,舟中之指可掬矣。
庄王曰:‘嘻!吾两君不相好,百姓何罪?’令之还师而佚晋寇。
四、秋七月。
五、冬十有二月戊寅,楚子灭萧。
六、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
七、宋师伐陈。
八、卫人救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十二年-译文
一、十二年春天,安葬了陈灵公。那些讨伐这个恶人的不是臣子,为什么还要记录他的葬礼?这是君子的回避。楚国已经讨伐了他,臣子即使想要讨伐也没有地方可以讨伐了。
二、楚王围攻郑国。
三、夏六月乙卯日,晋国的荀林父率领军队与楚王在邲地交战,晋军大败。大夫们不能与君主对抗,那为什么还要提及他们的名字来对抗楚王呢?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站在晋国一边,而是以礼对待楚王。为什么不在晋国一边而是以礼对待楚王呢?因为庄王攻打郑国,在皇门取得胜利,在道路上放下了武器。郑伯赤裸上身,左手拿着茅草做的旗帜,右手拿着鸾刀,来迎接庄王说:‘我无德无能,边境的臣子,因为冒犯了天威,所以让君王您劳苦,屈尊来到敝国。如果您同情这个丧家之犬,赐予不毛之地,让我带领一些老弱病残去安抚它,请听凭君王的命令。’庄王说:‘君王不命令臣子交换言语,这才使得我能见到您的尊容,并且有幸来到这里。’庄王亲自挥舞旗帜,左右将领指挥军队后退七里。将军子重劝谏说:‘南方的郢都和郑国相隔数千里,许多大夫战死,士兵和仆役中死者数百人,现在君王战胜了郑国却不占有,难道不是浪费了百姓和臣子的力量吗?’庄王说:‘古时候,如果箭不穿透皮革,皮甲不蛀,就不会运送到四方。因此君子重视礼节而轻视利益,只寻求人而不寻求土地,告诉别人不要赦免不详之事,我以不详之道引导百姓,灾难会降临到我身上,这样的日子何时会有呢?’不久,晋军前来救援郑国,请求交战。庄王答应了。将军子重再次劝谏说:‘晋国是大国,我们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君王请不要答应。’庄王说:‘弱者我威慑他们,强者我避开他们,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天下能够立足的原因。’命令军队回师并迎击晋军。庄王击鼓进军,晋军大败,晋军逃跑的人,船中的手指都能捧一把。庄王说:‘唉!我们两个君主不相亲,百姓有什么罪呢?’命令军队回师并放走了晋军。
四、秋天七月。
五、冬天十二月戊寅日,楚王灭掉了萧国。
六、晋国人、宋国人、卫国人、曹国人联盟在清丘。
七、宋国军队攻打陈国。
八、卫国人救援陈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注解
陈灵公:陈灵公,春秋时期陈国国君,名午,在位期间,国力衰弱,为历史所记载。
臣子:指国家的臣民,这里特指忠于君王的官员。
楚子:楚国的君主,楚庄王。
郑:郑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邲:邲,春秋时期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沁阳市。
大夫:古代的官员,位低于诸侯。
庄王:楚庄王,春秋时期楚国君主,以贤明著称。
皇门:皇门,古代宫廷之门。
路衢:路衢,道路。
肉袒:肉袒,裸露身体的一部分,这里指裸露上身。
茅旌:茅旌,用茅草制成的旗帜。
鸾刀:鸾刀,古代的一种礼仪用刀。
不毛之地:不毛之地,指贫瘠、不适宜耕种的土地。
耋老:耋老,年纪大的老人。
绥:绥,安抚。
南郢:南郢,楚国的都城。
厮役:厮役,古代的一种低级役夫。
扈养:扈养,古代的一种军役。
杅:杅,古代的一种农具。
皮不蠹:皮不蠹,皮革不会生虫。
玉面:玉面,比喻君王的面容。
撝军:撝军,指挥军队撤退。
清丘:清丘,春秋时期的一个地名。
宋:宋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卫:卫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曹:曹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同盟:同盟,结盟,共同立誓。
萧:萧,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宋师:宋国的军队。
卫人:卫国的人民。
曹人:曹国的人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十二年-评注
一、十有二年,春,葬陈灵公。
此句为《春秋》中记载的一件历史事件,即鲁国十二年(公元前613年)春季,陈灵公被葬。这里的‘葬’字,不仅是对逝者的安葬,更蕴含了对逝者一生的评价。‘十有二年’是对时间的精确记录,表明了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点。‘葬陈灵公’则是对逝者的悼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礼仪制度。
讨此贼者非臣子也,何以书葬?君子辞也。
此句表达了对于‘葬’这一行为的质疑。‘讨此贼者非臣子也’意味着对逝者的评价并非出自臣子之手,而是由‘君子’所书,暗示了这一评价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何以书葬’是对这一行为的疑问,而‘君子辞也’则是对质疑的回答,表明这一行为是符合君子之道的。
楚已讨之矣,臣子虽欲讨之而无所讨也。
此句说明了楚国的态度。‘楚已讨之矣’表明楚国已经对逝者进行了讨伐,而‘臣子虽欲讨之而无所讨也’则说明臣子无法再对逝者进行讨伐,这是因为逝者已经离世,其罪行已经无法追究。
二、楚子围郑
此句是《春秋》中记录的另一个历史事件,即楚子围攻郑国。‘楚子’指的是楚国的君主,‘围郑’则表明了楚国的军事行动。
三、夏六月乙卯,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
此句描述了晋国与楚国在邲地的一场战役。‘夏六月乙卯’是对时间的精确记录,‘晋荀林父帅师’表明了晋国出兵的情况,‘及楚子战于邲’则说明了双方交战的地点。‘晋师败绩’则是对战役结果的描述,表明晋国在这场战役中遭到了失败。
大夫不敌君,此其称名氏以敌楚子何?不与晋而与楚子为礼也。
此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观念。‘大夫不敌君’意味着大夫不能与君主抗衡,‘此其称名氏以敌楚子何’则是对这一现象的疑问。‘不与晋而与楚子为礼也’则是对这一现象的解释,表明大夫在与楚子交往时,遵循了礼节。
曷为不与晋而与楚子为礼也?庄王伐郑,胜乎皇门,放乎路衢。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大夫为何不与晋国而与楚国为礼的原因。‘曷为不与晋而与楚子为礼也’是对这一疑问的回答,‘庄王伐郑,胜乎皇门,放乎路衢’则是对楚国胜利的描述,表明楚国在当时具有强大的实力。
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逆庄王曰:‘寡人无良,边垂之臣,以干天祸,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敝邑。’
此句描述了郑伯对楚庄王的态度。‘郑伯肉袒’表明郑伯在表达敬意,‘左执茅旌,右执鸾刀’则是郑伯的礼仪表现。‘以逆庄王’则是郑伯对楚庄王的迎候,‘寡人无良,边垂之臣’则是对自己的谦虚表达。
庄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易为言,是以使寡人得见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
此句是楚庄王对郑伯的回答。‘君之不令臣交易为言’是对郑伯谦虚态度的回应,‘是以使寡人得见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则表明楚庄王对郑伯的尊重。
庄王亲自手旌,左右撝军退舍七里。
此句描述了楚庄王对郑伯的礼遇。‘庄王亲自手旌’表明楚庄王亲自举旗,‘左右撝军退舍七里’则说明楚军对郑伯的尊重。
将军子重谏曰:‘南郢之与郑相去数千里,诸大夫死者数人,厮役扈养,死者数百人,今君胜郑而不有,无乃失民臣之力乎?’
此句是将军子重对楚庄王胜利后不占有郑国的劝谏。‘南郢之与郑相去数千里’表明了两地相隔甚远,‘诸大夫死者数人,厮役扈养,死者数百人’则是对楚军损失的描述。‘今君胜郑而不有,无乃失民臣之力乎’则是子重对楚庄王的质问。
庄王曰:‘古者杅不穿、皮不蠹,则不出于四方。是以君子笃于礼而薄于利,要其人而不要其土,告从不赦不详,吾以不详道民,灾及吾身,何日之有?’
此句是楚庄王对子重的回答。‘古者杅不穿、皮不蠹,则不出于四方’是对古代礼仪的描述,‘是以君子笃于礼而薄于利’则表明楚庄王坚持礼义观念。‘要其人而不要其土’则是对子重劝谏的回应,表明楚庄王注重人的价值而非土地。
既则晋师之救郑者至,曰:‘请战。’庄王许诺。
此句描述了晋国救援郑国的情况。‘既则晋师之救郑者至’表明晋国派兵救援郑国,‘曰:‘请战。’’则表明晋国提出了战斗的请求,‘庄王许诺’则说明楚庄王同意了晋国的请求。
将军子重谏曰:‘晋,大国也,王师淹病矣,君请勿许也。’庄王曰:‘弱者吾威之,强者吾辟之,是以使寡人无以立乎天下?’令之还师而逆晋寇。
此句是子重再次劝谏楚庄王,认为不应与晋国交战。‘晋,大国也,王师淹病矣’是对晋国实力的描述,‘君请勿许也’则是子重的劝谏。‘弱者吾威之,强者吾辟之’是楚庄王的回应,表明他愿意以武力威慑弱者,以礼节避让强者。‘令之还师而逆晋寇’则说明楚庄王决定迎战晋国。
庄王鼓之,晋师大败,晋众之走者,舟中之指可掬矣。
此句描述了楚庄王指挥战役的结果。‘庄王鼓之’表明楚庄王亲自击鼓指挥,‘晋师大败’则说明晋国在这场战役中遭到了惨败,‘晋众之走者,舟中之指可掬矣’则是对晋国军队败退情况的描述。
庄王曰:‘嘻!吾两君不相好,百姓何罪?’令之还师而佚晋寇。
此句是楚庄王对战败的晋军的处理方式。‘嘻!吾两君不相好,百姓何罪?’表明楚庄王认为战争的罪责不应由百姓承担,‘令之还师而佚晋寇’则说明楚庄王允许晋军撤退。
四、秋七月。
此句是对时间的记录,表明了《春秋》中记录事件的季节。
五、冬十有二月戊寅,楚子灭萧。
此句描述了楚子在冬季的一个特定日期灭掉了萧国。‘冬十有二月戊寅’是对时间的精确记录,‘楚子灭萧’则是对事件的描述。
六、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
此句描述了晋国、宋国、卫国和曹国在清丘结盟的事件。‘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则是对这一事件的描述。
七、宋师伐陈。
此句描述了宋国出兵攻打陈国的事件。‘宋师伐陈’则是对这一事件的描述。
八、卫人救陈。
此句描述了卫国救援陈国的事件。‘卫人救陈’则是对这一事件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