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十一年-原文
一、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二、夏,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
三、公孙归父会齐人伐莒。
四、秋,晋侯会狄于櫕函。
五、冬十月,楚人杀陈夏征舒
此楚子也,其称人何?贬。
曷为贬?不与外讨也。
不与外讨者,因其讨乎外而不与也,虽内讨亦不与也。
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
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讨也。
诸侯之义不得专讨,则其曰实与之何?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为无道者,臣弒君,子弒父,力能讨之,则讨之可也。
六、丁亥,楚子入陈,纳公孙宁、仪行父于陈。
此皆大夫也,其言纳何?纳公党与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十一年-译文
一、十一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二、夏天,楚国的国君、陈国的国君、郑国的国君在辰陵结盟。
三、公孙归父与齐国人一起攻打莒国。
四、秋天,晋国的国君在櫕函与狄人相会。
五、冬天十月,楚国人杀了陈国的夏征舒。这里提到的楚子,为什么称他为‘人’?这是在贬低他。为什么贬低他?因为他没有参与对外国的讨伐。没有参与对外国的讨伐,是因为他参与了对外国的讨伐,但并没有参与国内的讨伐。为什么不参与国内的讨伐?实际上参与了,但在文字上没有表现出来。为什么在文字上没有表现出来?因为诸侯没有权利单独进行讨伐。如果诸侯没有权利单独进行讨伐,那么为什么说实际上参与了?因为上面没有天子,下面没有方伯,天下诸侯中如果有行为不端的人,比如臣子杀害君主,儿子杀害父亲,有能力进行讨伐的话,那么就可以进行讨伐。
六、丁亥这一天,楚国的国君进入陈国,把公孙宁、仪行父安置在陈国。
这些人都是大夫,为什么说安置他们?是因为安置了公党的成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十一年-注解
十有一年:指鲁国历史上的第十一年,即公元前662年。
春王正月:古代中国历法中的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的正月。
楚子:楚国的君主,子是古代对诸侯王的尊称。
陈侯:陈国的君主,侯是古代对诸侯王的尊称。
郑伯:郑国的君主,伯是对诸侯王的尊称。
盟:结盟,古代诸侯间为了共同利益而签订的协议。
辰陵: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公孙归父:人名,公孙是姓氏,归父是其名。
齐人:齐国人,指齐国的百姓。
莒:莒国,古代诸侯国名。
晋侯:晋国的君主。
狄: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
櫕函: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冬十月:指冬季的第十个月,即农历的十月。
夏征舒:人名,夏征舒是陈国的一位大夫。
贬:降低其地位或待遇,这里指在记载中不使用尊称。
外讨:指对外作战,对外国的征讨。
实与而文不与:实际上参与了某事,但在文字记载上却不给予肯定。
诸侯之义:诸侯的道义,即诸侯应遵守的道德准则。
专讨:独自进行征讨,不经天子或方伯同意。
方伯:古代中央政府派遣到地方的诸侯,负责监督地方诸侯的行为。
臣弒君:臣子杀害君主。
子弒父:儿子杀害父亲。
丁亥: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组合,指某年某月某日。
纳:接纳,让某人进入。
公孙宁:人名,公孙是姓氏,宁是其名。
仪行父:人名,仪是姓氏,行父是其名。
公党与:指与国君有密切关系的党派或个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十一年-评注
一、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这句古文开篇点明了时间背景,‘十有一年’指的是周历的第十一年,‘春王正月’则表明了春季的开始,是古代中国历法中的正月,标志着一年的开始。这句话体现了古代文献中对时间记录的精确性,同时也为后续事件的叙述提供了时间线索。
二、夏,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
此句描述了三国之间的盟约。‘夏’字表示这是在夏季发生的事件,‘楚子’、‘陈侯’、‘郑伯’分别指楚国、陈国和郑国的君主,‘盟于辰陵’则说明盟约是在辰陵这个地方签订的。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国家间的外交关系和盟约制度,盟约的签订往往意味着国家间的联合或和解。
三、公孙归父会齐人伐莒。
这句话讲述了公孙归父与齐国人联合攻打莒国的故事。‘公孙归父’是参与事件的人物,‘会齐人’表示他与齐国人联合,‘伐莒’则说明了他们的行动。这句话揭示了古代战争中联盟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在军事行动中的作用。
四、秋,晋侯会狄于櫕函。
这句话描述了晋侯与狄人在櫕函会面的情况。‘秋’字说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晋侯’和‘狄’分别指晋国和狄族,‘会于櫕函’表明了会面的地点。这句话反映了古代民族间的交往和冲突,以及国家间的政治和军事互动。
五、冬十月,楚人杀陈夏征舒。
这句话记录了楚人杀死陈国夏征舒的事件。‘冬十月’指明了时间,‘楚人’和‘陈夏征舒’是事件中的主要人物。‘杀’字表明了事件的性质,是一次暴力冲突。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国家间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以及战争中的牺牲。
此楚子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不与外讨也。不与外讨者,因其讨乎外而不与也,虽内讨亦不与也。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讨也。诸侯之义不得专讨,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为无道者,臣弒君,子弒父,力能讨之,则讨之可也。
这段话是对楚子行为的评价和解释。首先指出‘此楚子也’表明这是关于楚子的事情,‘其称人何?贬’提出了问题:为什么称他为‘人’?接着解释了‘贬’的原因,即楚子不参与对外讨伐。‘不与外讨’的原因是因为楚子参与了对外的讨伐,‘虽内讨亦不与’则进一步说明了即使是对内的讨伐也不参与。‘诸侯之义不得专讨’指出诸侯没有权利专断地讨伐他人。这段话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伦理和礼制,以及对于国家行为和道德规范的讨论。
六、丁亥,楚子入陈,纳公孙宁、仪行父于陈。
这句话描述了楚子进入陈国,并接纳了公孙宁和仪行父。‘丁亥’是具体的日期,‘入陈’表示进入陈国,‘纳’则意味着接纳。‘公孙宁’和‘仪行父’是陈国的大夫,‘于陈’说明他们被接纳在陈国。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国家间的内部政治变动和外交策略,以及对于个人命运的干预。
此皆大夫也,其言纳何?纳公党与也。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之前提到的‘纳’的含义。‘此皆大夫也’指出公孙宁和仪行父都是大夫,‘其言纳何?纳公党与也’解释了‘纳’的具体含义,即接纳了与公党有关的人物。这句话揭示了古代政治中党派斗争和权力斗争的复杂性,以及个人在政治斗争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