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三年-原文
一、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改卜牛。
牛死,乃不郊,犹三望。
其言之何?缓也。
曷为不复卜?养牲养二卜。
帝牲不吉,则扳稷牲而卜之。
帝牲在于涤三月,于稷者唯具是视。
郊曷为必祭稷?王者必以其祖配。
王者则曷为必以其祖配?自内出者无匹不行,自外至者无主不止。
二、葬匡王。
三、楚子伐贲浑戎。
四、夏,楚人侵郑。
五、秋,赤狄侵齐。
六、宋师围曹。
七、冬十月丙戌,郑伯兰卒。
八、葬郑缪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三年-译文
第一年,春天,国王的祭祀用的牛的嘴里受伤,于是改变了选择祭祀的牛。牛死了,就不再进行郊祭,但仍然进行了三次望祭。
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拖延。为什么不再占卜?因为要养牲畜,需要占卜两次。如果帝牲(指用于祭祀的牛)不吉利,就换用其他的牛来占卜。帝牲在洗涤过程中需要三个月,对于稷(一种谷物)则只看其是否齐全。为什么郊祭一定要祭祀稷?因为王者必须用他的祖先来配祭。王者为什么一定要用他的祖先来配祭?因为从内部出生的东西没有匹配就不能行动,从外部来的东西没有主人就不会停止。
第二年,葬送匡王。
第三年,楚王攻打贲浑戎。
第四年夏天,楚国人侵犯郑国。
第五年秋天,赤狄侵犯齐国。
第六年,宋国的军队围攻曹国。
第七年冬天十月丙戌日,郑国的国君郑伯兰去世。
第八年,葬送郑国的缪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三年-注解
春王正月:春王正月指的是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的正月,古代历法中的一年以正月为岁首。
郊牛:郊牛是指用于郊祭的牛,郊祭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仪式,牛是祭祀中的重要祭品。
改卜牛:改卜牛是指因为牛口伤而重新选择祭祀的牛。
郊:郊是指郊祭,是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祖先的仪式。
三望:三望是指古代帝王在郊祭时进行的望祭活动,通常指望天、望地、望山川。
缓也:缓也在这里是表示对某事处理缓慢、拖延的意思。
养牲:养牲是指对祭祀用的牲畜进行饲养和准备。
二卜:二卜是指对祭祀用的牲畜进行两次占卜,以决定是否适合用于祭祀。
帝牲:帝牲是指用于祭祀天帝的牲畜。
扳稷牲:扳稷牲是指选择用于祭祀的牲畜时,如果天帝的牲畜不吉利,则选择用于祭祀后稷的牲畜。
涤:涤是指对牲畜进行清洁和准备。
三月:三月是指三个月的时间。
稷:稷是指后稷,古代传说中农业的始祖,也是周朝的祖先。
王者:王者是指帝王,即古代的君主。
祖配:祖配是指以祖先配享于祭祀中,即祭祀时将祖先的神位与天帝或祖先一同祭祀。
自内出者无匹不行,自外至者无主不止: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从内部出发的人没有匹配就不能行动,从外部到来的人没有主人就不能停止,这里可能是指王者必须以自己的祖先作为祭祀对象,以维护家族和国家的连续性。
葬:葬是指安葬死者,将尸体放入坟墓。
匡王:匡王是指某个国家的君主,具体指代需要根据上下文确定。
楚子:楚子是指楚国的君主,即楚国的国君。
贲浑戎:贲浑戎是指古代的一个民族或地区。
夏:夏是指夏季,古代历法中的一年分为四季。
赤狄:赤狄是指古代的一个民族,居住在今天的山西、陕西一带。
齐:齐是指齐国的国君,即齐国的君主。
宋师:宋师是指宋国的军队。
曹:曹是指曹国的国君,即曹国的君主。
郑伯兰:郑伯兰是指郑国的国君,即郑国的君主。
郑缪公:郑缪公是指郑国的国君,即郑国的君主,缪公是郑缪公的谥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三年-评注
一、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犹三望。
这段文字出自《春秋》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祭祀活动中的细节和规矩。‘春王正月’指的是春季的第一个月,是古代祭祀活动的重要时期。‘郊牛之口伤’表明在祭祀用的牛出现了问题,按照当时的规矩,需要重新卜卦选择祭祀用的牛。‘改卜牛’意味着祭祀活动的推迟。‘牛死,乃不郊’说明祭祀活动最终没有进行,但‘犹三望’则表明即便没有进行郊祭,仍然按照既定的仪式进行了三次望祭,这体现了对传统礼仪的尊重和坚持。
其言之何?缓也。曷为不复卜?养牲养二卜。帝牲不吉,则扳稷牲而卜之。
这里的‘其言之何’是对前文所述情况的一种解释,‘缓也’意味着这种做法是谨慎和缓慢的。‘曷为不复卜’提出疑问,为什么不再卜卦?接下来的‘养牲养二卜’解释了原因,即在养牲的过程中进行了两次卜卦。‘帝牲不吉’说明第一次卜卦选出的牛不吉利,因此需要更换。‘扳稷牲而卜之’中的‘扳’字意为替换,这里指的是用稷牲(一种用稷米制作的牺牲)来替代帝牲进行卜卦。
帝牲在于涤三月,于稷者唯具是视。
‘帝牲在于涤三月’描述了帝牲在祭祀前需要经过三个月的清洗和准备。‘于稷者唯具是视’则说明了在用稷牲进行卜卦时,只需检查其完备性即可,不需要像帝牲那样经过长时间的准备。
郊曷为必祭稷?王者必以其祖配。
这里提出了为什么郊祭时必须祭祀稷的问题。‘王者必以其祖配’解释了原因,即王者必须以自己的祖先作为配祭的对象。这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中的一种体现,即祖先崇拜和家族观念。
王者则曷为必以其祖配?自内出者无匹不行,自外至者无主不止。
这段话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王者必须以祖配祭的原因。‘自内出者无匹不行’意味着王者作为家族的领袖,没有匹配的祖先就无法进行祭祀。‘自外至者无主不止’则是指如果祭祀的对象是外来的神灵,没有王者的配祭,祭祀活动也无法进行。这反映了古代中国祭祀活动中对君权神授观念的强调。
二、葬匡王。
这一条记录了匡王的葬礼,表明了古代中国对君主去世后的重视和纪念。
三、楚子伐贲浑戎。
这一条记录了楚国对贲浑戎的军事行动,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外交关系。
四、夏,楚人侵郑。
这一条记录了楚国对郑国的侵略,展示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冲突。
五、秋,赤狄侵齐。
这一条记录了赤狄对齐国的侵略,揭示了春秋时期边疆民族的动向。
六、宋师围曹。
这一条记录了宋国对曹国的围攻,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七、冬十月丙戌,郑伯兰卒。
这一条记录了郑伯兰的去世,是对一位国君的悼念。
八、葬郑缪公。
这一条记录了郑缪公的葬礼,是对国君去世后的纪念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