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七年-原文
一、七年,春,卫侯使孙良夫来盟。
二、夏,公会齐侯伐莱。
三、秋,公至自伐莱。
四、大旱。
五、冬,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于黑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七年-译文
第一年,春天,卫国的国君派孙良夫来我国订立盟约。
第二年,夏天,鲁国的国君与齐国的国君联合出兵攻打莱国。
第三年,秋天,鲁国的国君从攻打莱国的战役中返回。
那一年发生了大旱灾。
第四年,冬天,鲁国的国君在黑壤这个地方与晋国的国君、宋国的国君、卫国的国君、郑国的国君、曹国的国君会面,共同订立盟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七年-注解
七年:指鲁国历史上的第七个年头,通常指鲁国国君的年号,这里指的是鲁国国君的第七个在位年。
春:指春季,即农历一年的第一个季节,从立春开始,大约在公历的3月至5月之间。
卫侯:卫侯指的是卫国的国君,卫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孙良夫:孙良夫是卫国的官员,这里指卫侯派遣孙良夫前来与鲁国结盟。
来盟:来盟指的是前来结盟,即两国或多方之间建立友好关系,通过盟约来保证彼此的和平。
公会:公会指的是鲁国国君亲自参与或主持的会议或会盟。
齐侯:齐侯指的是齐国的国君,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伐莱:伐莱指的是鲁国和齐国联合出兵攻打莱国,莱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公至自伐莱:公至自伐莱指的是鲁国国君从攻打莱国的战役中归来。
大旱:大旱指的是严重的干旱灾害,这里指该年发生了严重的干旱。
冬:指冬季,即农历一年的第四个季节,大约在公历的11月至次年的2月之间。
晋侯:晋侯指的是晋国的国君,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宋公:宋公指的是宋国的国君,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郑伯:郑伯指的是郑国的国君,郑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曹伯:曹伯指的是曹国的国君,曹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黑壤:黑壤指的是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这里指鲁国国君与其他诸侯国在黑壤举行会盟的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宣公-七年-评注
一、七年,春,卫侯使孙良夫来盟。
此句记录了鲁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即鲁国与卫国在第七年的春天达成盟约。‘七年’表明了时间节点,‘春’字则点明了季节,春天的盟约往往象征着希望与新生。‘卫侯使孙良夫来盟’中的‘卫侯’指的是卫国的君主,‘使’字说明是卫侯派遣使者前来,‘孙良夫’是使者的名字,‘来盟’则表示前来结盟。这里的‘盟’字,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仪式,通过盟誓来加强国家间的政治联系和军事合作,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的外交关系。孙良夫作为使者,其身份和使命反映了当时外交使节的地位和作用,也体现了鲁国与卫国之间关系的紧密。
二、夏,公会齐侯伐莱。
这句话描述了鲁国与齐国共同出兵攻打莱国的历史事件。‘夏’字表明了时间,夏季是古代战争较为频繁的季节。‘公会齐侯’中的‘公’指的是鲁国的君主,‘会’字表示鲁国与齐国君主会合,共同商议军事行动。‘齐侯’即齐国的君主,‘伐莱’则说明两国联合出兵攻打莱国。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军事联盟,以及为了争夺领土和资源而进行的战争。同时,也揭示了鲁国与齐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紧密联系。
三、秋,公至自伐莱。
此句记载了鲁国君主从伐莱战役中返回的历史事件。‘秋’字说明了时间,秋季是战争结束后君主返回的时节。‘公至自伐莱’中的‘公’依然是鲁国君主,‘至’字表示到达,‘自’字说明是从伐莱的地方返回。这句话简洁地记录了君主归来的事实,同时也暗示了伐莱战役的结束,以及鲁国在此次战役中的军事行动。
四、大旱。
这句话记录了鲁国在秋季遭遇的大旱灾害。‘大旱’二字直接点明了事件的性质,即严重的干旱。在古代中国,旱灾是影响国家稳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因此,这一事件在史书中被特别记载。大旱的出现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经济基础。
五、冬,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于黑壤。
此句描述了鲁国君主在冬季与其他诸侯国君主会盟的历史事件。‘冬’字说明了时间,冬季是古代诸侯会盟的常见时节。‘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于黑壤’中的‘公’依然是鲁国君主,‘会’字表示会合,‘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分别代表了晋国、宋国、卫国、郑国和曹国的君主。‘于黑壤’则说明了会盟的地点,黑壤可能是指一个具体的地名。这句话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的外交关系,以及通过会盟来加强国家间联系的政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