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十三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十三年-原文

十有三年春,叔弓帅师围费。

夏四月,楚公子比自晋归于楚,弑其君虔于乾谿。

楚公子弃疾杀公子比。

秋,公会刘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平丘。

八月甲戌,同盟于平丘。

公不与盟。

晋人执季孙意如以归。公至自会。

蔡侯庐归于蔡。陈侯吴归于陈。

冬十月,葬蔡灵公。

公如晋,至河乃复。

吴灭州来。

【传】

十三年春,叔弓围费,弗克,败焉。平子怒,令见费人执之以为囚俘。冶区夫曰:“非也。若见费人,寒者衣之,饥者食之。为之令主,而共其乏困。费来如归,南氏亡矣。民将叛之,谁与居邑?若惮之以威,惧之以怒,民疾而叛,为之聚也。若诸侯皆然,费人无归,不亲南氏,将焉入矣?”平子从之。费人叛南氏。

楚子之为令尹也,杀大司马薳掩而取其室。及即位,夺薳居田。迁许而质许围。蔡洧有宠于王,王之灭蔡也,其父死焉,王使与于守而行。申之会,越大夫戮焉。王夺鬥韦龟中犫,又夺成然邑而使为郊尹。蔓成然故事蔡公。故薳氏之族及薳居、许围、蔡洧、蔓成然,皆王所不礼也。因群丧职之族,启越大夫常寿过作乱,围固城,克息舟,城而居之。

观起之死也,其子从在蔡,事朝吴,曰:“今不封蔡,蔡不封矣。我请试之。”以蔡公之命召子干、子晳,及郊而告之情,强与之盟,入袭蔡。蔡公将食,见之而逃。观从使子干食,坎用牲,加书,而速行。己徇于蔡曰:“蔡公召二子,将纳之,与之盟而遣之矣,将师而从之。”蔡人聚,将执之。辞曰:“失贼成军,而杀余何益?”乃释之。朝吴曰:“二三子若能死亡,则如违之,以待所济。若求安定,则如与之,以济所欲。且违上,何適而可。”众曰:“与之。”乃奉蔡公,召二子而盟于邓,依陈、蔡人以国。楚公子比、公子黑肱、公子弃疾、蔓成然、蔡朝吴帅陈、蔡、不羹、许、叶之师,因四族之徒,以入楚。及郊,陈、蔡欲为名,故请为武军。蔡公知之曰:“欲速。且役病矣,请藩而已。”乃藩为军。蔡公使须务牟与史猈先入,因正仆人杀大太子禄及公子罢敌。公子比为王,公子黑肱为令尹,次于鱼陂。公子弃疾为司马,先除王宫。使观从从师于乾谿,而遂告之。且曰:“先归复所,后者劓。”师及訾梁而溃。

王闻群公子之死也,自投于车下曰:“人之爱其子也,亦如余乎?”侍者曰:“甚焉,小人老而无子,知挤于沟壑矣。”王曰:“余杀人子多矣,能无及此乎?”右尹子革曰:“请待于郊,以听国人。”王曰:“众怒不可犯也。”曰:“若入于大都而乞师于诸侯。”王曰:“皆叛矣。”曰:“若亡于诸侯,以听大国之图君也。”王曰:“大福不再,祇取辱焉。”然丹乃归于楚。

王沿夏,将欲入鄢。芋尹无宇之子申亥曰:“吾父再奸王命,王弗诛,惠孰大焉?君不可忍,惠不可弃,吾其从王。”乃求王,遇诸棘闱以归。夏五月癸亥,王缢于芋尹申亥氏。申亥以其二女殉而葬之。

观从谓子干曰:“不杀弃疾,虽得国,犹受祸也。”子干曰:“余不忍也。”子玉曰:“人将忍子,吾不忍俟也。”乃行。国每夜骇曰:“王入矣!”乙卯夜,弃疾使周走而呼曰:“王至矣!”国人大惊。使蔓成然走告子干、子晳曰:“王至矣!国人杀君司马,将来矣!君若早自图也,可以无辱。众怒如水火焉,不可为谋。”又有呼而走至者曰:“众至矣!”二子皆自杀。丙辰,弃疾即位,名曰熊居。葬子干于訾,实訾敖。杀囚,衣之王服而流诸汉,乃取而葬之,以靖国人。使子旗为令尹。

楚师还自徐,吴人败诸豫章,获其五帅。

平王封陈、蔡,复迁邑,致群赂,施舍宽民,宥罪举职。召观从,王曰:“唯尔所欲。”对曰:“臣之先,佐开卜。”乃使为卜尹。使枝如子躬聘于郑,且致犫、栎之田。事毕,弗致。郑人请曰:“闻诸道路,将命寡君以犫、栎,敢请命。”对曰:“臣未闻命。”既复,王问犫、栎。降服而对曰:“臣过失命,未之致也。”王执其手曰:“子毋勤。姑归,不穀有事,其告子也。”他年芋尹申亥以王柩告,乃改葬之。

初,灵王卜,曰:“余尚得天下。”不吉,投龟诟天而呼曰:“是区区者而不余畀,余必自取之。”民患王之无厌也,故从乱如归。

初,共王无冢適,有宠子五人,无適立焉。乃大有事于群望,而祈曰:“请神择于五人者,使主社稷。”乃徧以璧见于群望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既乃与巴姬密埋璧于大室之庭,使五人齊,而长入拜。康王跨之。灵王肘加焉。子干、子晳皆远之。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厌纽。鬥韦龟属成然焉,且曰:“弃礼违命,楚其危哉。”

子干归,韩宣子问于叔向曰:“子干其济乎?”对曰:“难。”宣子曰:“同恶相求,如市贾焉,何难?”对曰:“无与同好,谁与同恶?取国有五难: 有宠而无人,一也;有人而无主,二也;有主而无谋,三也;有谋而无民,四也;有民而无德,五也。子干在晋十三年矣,晋、楚之从,不闻达者,可谓无人。族尽亲叛,可谓无主。无衅而动,可谓无谋。为羇终世,可谓无民。亡无爱征,可谓无德。王虐而不忌,楚君子干涉五难以弑旧君,谁能济之?有楚国者,其弃疾乎!君陈、蔡,城外

属焉。苛慝不作,盗贼伏隐,私欲不违,民无怨心。先神命之,国民信之,芈姓有乱,必季实立,楚之常也。获神,一也。有民,二也。令德,三也。宠贵,四也。居常,五也。有五利以去五难,谁能害之?子干之官,则右尹也。数其贵宠,则庶子也。以神所命,则又远之。其贵亡矣,其宠弃矣,民无怀焉,国无与焉,将何以立?”

宣子曰:“齐桓、晋文,不亦是乎?”

对曰:“齐桓,卫姬之子也,有宠于僖。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以为辅佐,有莒、卫以为外主,有国、高以为内主。从善如流,下善齐肃,不藏贿,不从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厌,是以有国,不亦宜乎?我先君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宠于献。好学而不贰,生十七年,有士五人。有先大夫子馀、子犯以为腹心,有魏犫、贾佗以为股肱,有齐、宋、秦、楚以为外主,有栾、郤、狐、先以为内主。亡十九年,守志弥笃。惠、怀弃民,民从而与之。献无异亲,民无异望,天方相晋,将何以代文?此二君者,异于子干。共有宠子,国有奥主。无施于民,无援于外,去晋而不送,归楚而不逆,何以冀国?”

晋成虒祁,诸侯朝而归者,皆有贰心。为取郠故,晋将以诸侯来讨。叔向曰:“诸侯不可以不示威。”乃并征会,告于吴。秋,晋侯会吴子于良。水道不可,吴人辞,乃还。

七月丙寅,治兵于邾南,甲车四千乘,羊舌鲋摄司马,遂合诸侯于平丘。子产、子大叔相郑伯以会。子产以幄幕九张行。子大叔以四十,既而悔之,每舍损焉。及会,亦如之。

次于卫地,叔鲋求货于卫,淫刍荛者。卫人使屠伯馈叔向羹与一箧锦,曰:“诸侯事晋,未敢携贰,况卫在君之宇下,而敢有异志?刍荛者异于他日,敢请之。”叔向受羹反锦,曰:“晋有羊舌鲋者,渎货无厌,亦将及矣。为此役也,子若以君命赐之,其已。”客从之。未退,而禁之。

晋人将寻盟,齐人不可。晋侯使叔向告刘献公曰:“抑齐人不盟,若之何?”对曰:“盟以厎信。君苟有信,诸侯不贰,何患焉?告之以文辞,董之以武师,虽齐不许,君庸多矣。天子之老,请帅王赋,元戎十乘,以先启行。迟速唯君。”叔向告于齐曰:“诸侯求盟,已在此矣。今君弗利,寡君以为请。”对曰:“诸侯讨贰,则有寻盟。若皆用命,何盟之寻?”叔向曰:“国家之败,有事而无业,事则不经。有业而无礼,经则不序。有礼而无威,序则不共。有威而不昭,共则不明。不明弃共,百事不终,所由倾覆也。是故明王之制,使诸侯岁聘以志业,间朝以讲礼,再朝而会以示威,再会而盟以显昭明。志业于好,讲礼于等,示威于众,昭明于神,自古以来,未之或失也。存亡之道,恒由是兴。晋礼主盟,惧有不治,奉承齐牺,而布诸君,求终事也。君曰:‘余必废之,何齐之有?’唯君图之,寡君闻命矣!”齐人惧,对曰:“小国言之,大国制之,敢不听从?既闻命矣,敬共以往,迟速唯君。”叔向曰:“诸侯有间矣,不可以不示众。”八月辛未,治兵,建而不旆。壬申,复旆之。诸侯畏之。

邾人、莒人愬于晋曰:“鲁朝夕伐我,几亡矣。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晋侯不见公,使叔向来辞曰:“诸侯将以甲戌盟,寡君知不得事君矣,请君无勤。”子服惠伯对曰:“君信蛮夷之诉,以绝兄弟之国,弃周公之后,亦唯君。寡君闻命矣。”叔向曰:“寡君有甲车四千乘在,虽以无道行之,必可畏也。况其率道,其何敌之有?牛虽瘠,偾于豚上,其畏不死?南蒯、子仲之忧,其庸可弃乎?若奉晋之众,用诸侯之师,因邾、莒、杞、鄫之怒,以讨鲁罪,间其二忧,何求而弗克?”鲁人惧,听命。

甲戌,同盟于平丘,齐服也。令诸侯日中造于除。癸酉,退朝。子产命外仆速张于除,子大叔止之,使待明白。及夕,子产闻其未张也,使速往,乃无所张矣。

及盟,子产争承曰:“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诸侯靖兵,好以为事。行理之命,无月不至。贡之无艺,小国有阙,所以得罪也。诸侯修盟,存小国也。贡献无极,亡可待也。存亡之制,将在今矣。”自日中以争,至于昏,晋人许之。既盟,子大叔咎之曰:“诸侯若讨,其可渎乎?”子产曰:“晋政多门,贰偷之不暇,何暇讨?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

公不与盟。晋人执季孙意如,以幕蒙之,使狄人守之。司铎射怀锦,奉壶饮冰,以蒲伏焉。守者御之,乃与之锦而入。晋人以平子归,子服湫从。

子产归,未至,闻子皮卒,哭,且曰:“吾已无为为善矣,唯夫子知我。”仲尼谓:“子产于是行也,足以为国基矣。《诗》曰:‘乐旨君子,邦家之基。’子产,君子之求乐者也。”且曰:“合诸侯,艺贡事,礼也。”

鲜虞人闻晋师之悉起也,而不警边,且不修备。晋荀吴自著雍以上军侵鲜虞,及中人,驱冲竞,大获而归。

楚之灭蔡也,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平王即位,既封陈、蔡,而皆复之,礼也。隐大子之子庐归于蔡,礼也。悼大子之子吴归于陈,礼也。

冬十月,葬蔡灵公,礼也

公如晋。荀吴谓韩宣子曰:“诸侯相朝,讲旧好也。执其卿而朝其君,有不好焉,不如辞之。”乃使士景伯辞公于河。

吴灭州来。

令尹子期请伐吴,王弗许,曰:“吾未抚民人,未事鬼神,未修守备,未定国家,而用民力,败不可悔。州来在吴,犹在楚也。子姑待之。”

季孙犹在晋,子服惠伯私于中行穆子曰:“鲁事晋何以不如夷之小国?鲁,兄弟也,土地犹大,所命能具。若为夷弃之,使事齐、楚,其何瘳于晋?亲亲与大,赏共罚否,所以为盟主也。子其图之。谚曰:‘臣一主二。’吾岂无大国?”

穆子告韩宣子,且曰:“楚灭陈、蔡,不能救,而为夷执亲,将焉用之?”乃归季孙。

惠伯曰:“寡君未知其罪,合诸侯而执其老。若犹有罪,死命可也。若曰无罪而惠免之,诸侯不闻,是逃命也,何免之为?请从君惠于会。”

宣子患之,谓叔向曰:“子能归季孙乎?”对曰:“不能。鲋也能。”乃使叔鱼。

叔鱼见季孙曰:“昔鲋也得罪于晋君,自归于鲁君。微武子之赐,不至于今。虽获归骨于晋,犹子则肉之,敢不尽情?归子而不归,鲋也闻诸吏,将为子除馆于西何,其若之何?”且泣。

平子惧,先归。

惠伯待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十三年-译文

十三年春天,叔弓率领军队包围了费城。

夏天四月,楚国的公子比从晋国回到楚国,在乾谿杀死了他的君主虔。

楚国的公子弃疾杀死了公子比。

秋天,鲁公与刘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平丘会面。

八月甲戌日,诸侯在平丘结盟。

鲁公没有参与结盟。

晋国人抓住了季孙意如并带他回国。鲁公从会盟地返回。

蔡侯庐回到了蔡国。陈侯吴回到了陈国。

冬天十月,蔡灵公被安葬。

鲁公前往晋国,到了黄河边就返回了。

吴国灭掉了州来。

【传】

十三年春天,叔弓包围了费城,但没有攻下,反而失败了。平子很生气,命令见到费城的人就抓起来当作俘虏。冶区夫说:“这样做不对。如果见到费城的人,应该给寒冷的人衣服穿,给饥饿的人食物吃。成为他们的好主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费城的人会像回家一样投靠我们,南氏就会灭亡。百姓会背叛南氏,谁还会和他一起住在城里呢?如果用威势恐吓他们,用愤怒威胁他们,百姓会痛恨并背叛他,反而会聚集在一起。如果诸侯都这样做,费城的人没有地方可去,不会亲近南氏,他们还能去哪里呢?”平子听从了他的建议。费城的人背叛了南氏。

楚子做令尹的时候,杀死了大司马薳掩并夺取了他的家产。等到他即位后,又夺走了薳居的田地。他迁移了许国并扣押了许围。蔡洧受到楚王的宠爱,楚王灭掉蔡国时,蔡洧的父亲死了,楚王让他参与守卫并随行。在申的会盟上,越国的大夫被杀。楚王夺走了鬥韦龟的中犫,又夺走了成然的封地并让他做郊尹。蔓成然曾经侍奉蔡公。因此,薳氏的族人以及薳居、许围、蔡洧、蔓成然,都是楚王不礼遇的人。于是,这些失去职位的族人,联合越国的大夫常寿过发动叛乱,包围了固城,攻下了息舟,并在那里筑城居住。

观起死后,他的儿子观从在蔡国,侍奉朝吴,说:“现在如果不封蔡国,蔡国就不会被封了。我请求试一试。”于是以蔡公的名义召见子干和子晳,到了郊外后告诉他们实情,强迫他们结盟,然后袭击蔡国。蔡公正要吃饭,看到他们后逃走了。观从让子干吃饭,用牲口祭祀,加上文书,然后迅速行动。观从在蔡国宣布:“蔡公召见了两位公子,准备接纳他们,与他们结盟并送他们回去,然后率领军队跟随他们。”蔡国人聚集起来,准备抓住观从。观从说:“失去贼人却成了军队,杀了我又有什么好处呢?”于是他们释放了他。朝吴说:“你们如果愿意死亡,那就违背他们,等待机会。如果寻求安定,那就顺从他们,以实现你们的愿望。况且违背上级,又能去哪里呢?”众人说:“顺从他们。”于是他们奉蔡公为君,召见子干和子晳并在邓地结盟,依靠陈国和蔡国的人来建立国家。楚国的公子比、公子黑肱、公子弃疾、蔓成然、蔡国的朝吴率领陈国、蔡国、不羹、许国、叶国的军队,依靠四族的族人,进入楚国。到了郊外,陈国和蔡国想要名声,所以请求建立武军。蔡公知道后说:“想要快一点。而且军队已经很疲惫了,请只建立藩篱就可以了。”于是用藩篱作为军队。蔡公派须务牟和史猈先进入,通过正仆人杀死了太子禄和公子罢敌。公子比成为王,公子黑肱成为令尹,驻扎在鱼陂。公子弃疾成为司马,先清理王宫。派观从跟随军队到乾谿,然后宣布消息。并且说:“先回来的人恢复原来的职位,后回来的人要受劓刑。”军队到了訾梁就溃散了。

楚王听说群公子被杀后,自己从车上跳下来说:“人们爱他们的儿子,也像我一样吗?”侍者说:“更甚,小人老了没有儿子,知道会被抛弃在沟壑里。”楚王说:“我杀了很多人的儿子,能不遭到这样的报应吗?”右尹子革说:“请在郊外等待,听听国人的意见。”楚王说:“众怒不可犯。”子革说:“如果进入大都城并向诸侯求援。”楚王说:“他们都背叛了。”子革说:“如果逃亡到诸侯国,听从大国的安排。”楚王说:“大福不会再来,只会自取其辱。”然丹于是回到了楚国。

楚王沿着夏水,准备进入鄢城。芋尹无宇的儿子申亥说:“我父亲两次违背王命,王没有杀他,恩惠有多大呢?君主不能忍受,恩惠不能抛弃,我应该跟随王。”于是去寻找楚王,在棘闱遇到他并带他回家。夏天五月癸亥日,楚王在芋尹申亥家自缢。申亥用他的两个女儿殉葬并安葬了楚王。

观从对子干说:“如果不杀弃疾,即使得到国家,也会遭受祸患。”子干说:“我不忍心。”子玉说:“别人会忍心对你,我不忍心等待。”于是离开了。国家每天晚上都惊恐地说:“王进来了!”乙卯日晚上,弃疾派人四处奔跑呼喊:“王来了!”国人大惊。弃疾派蔓成然跑去告诉子干和子晳说:“王来了!国人杀死了君主的司马,马上就要来了!君主如果早点为自己打算,可以避免受辱。众怒像水火一样,无法谋划。”又有人跑来呼喊说:“众人来了!”子干和子晳都自杀了。丙辰日,弃疾即位,名叫熊居。将子干安葬在訾地,实际上是訾敖。杀死囚犯,穿上王的衣服并流放到汉水,然后取回安葬,以安抚国人。派子旗做令尹。

楚国的军队从徐国返回,吴国人在豫章打败了他们,俘获了五位统帅。

平王封赏陈国和蔡国,重新迁移城邑,赠送财物,施舍宽待百姓,赦免罪人并任用有才能的人。召见观从,平王说:“你想要什么都可以。”观从回答说:“我的祖先,是帮助占卜的。”于是平王让他做卜尹。派枝如子躬出使郑国,并且赠送犫、栎的田地。事情完成后,没有赠送。郑国人请求说:“听说您要命令我们的君主接受犫、栎,敢问这是真的吗?”枝如子躬回答说:“我没有接到这样的命令。”回来后,平王问起犫、栎的事。枝如子躬脱下官服回答说:“我犯了错误,没有执行命令。”平王握住他的手说:“你不要太辛苦了。先回去吧,我有事会告诉你的。”后来芋尹申亥报告了楚王的灵柩,于是改葬了他。

当初,灵王占卜,说:“我还能得到天下吗?”结果不吉利,他扔下龟甲咒骂上天并呼喊:“这么小的东西都不给我,我一定要自己夺取。”百姓对楚王的贪得无厌感到忧虑,所以纷纷参与叛乱。

当初,共王没有嫡子,有五个宠爱的儿子,没有嫡子可以立为继承人。于是他在群望举行大祭,祈祷说:“请神明从这五个人中选择一个,让他来主持社稷。”然后他将玉璧展示给群望说:“对着玉璧跪拜的人,就是神明所立的,谁敢违背?”然后他与巴姬秘密将玉璧埋在大室的庭院里,让五个儿子依次进入跪拜。康王跨过了玉璧。灵王用手肘压住了玉璧。子干和子晳都远离了玉璧。平王年幼,抱着玉璧进入,再次跪拜,玉璧都压在了他的纽带上。鬥韦龟属成然说:“违背礼制和命令,楚国危险了。”

子干回到晋国,韩宣子问叔向:“子干能成功吗?”叔向回答说:“很难。”韩宣子说:“同恶相求,就像市场上的商人一样,有什么难的?”叔向回答说:“没有共同的好恶,谁会和你同恶?夺取国家有五个困难: 有宠爱但没有人才,这是第一个困难;有人才但没有主人,这是第二个困难;有主人但没有谋略,这是第三个困难;有谋略但没有百姓,这是第四个困难;有百姓但没有德行,这是第五个困难。子干在晋国十三年了,晋国和楚国的随从,没有听说有显达的人,可以说是没有人才。族人全部背叛,可以说是没有主人。没有机会却行动,可以说是没有谋略。终身流亡,可以说是没有百姓。逃亡没有爱的迹象,可以说是没有德行。楚王暴虐而不忌讳,楚国的君子干涉这五个困难来弑杀旧君,谁能成功呢?拥有楚国的,大概是弃疾吧!他治理陈国和蔡国,城外

归属于他。苛刻和邪恶不出现,盗贼潜伏隐藏,私欲不违背,民众没有怨恨之心。先神命令他,国民信任他,芈姓有动乱,必定是季实立为君主,这是楚国的常规。获得神的支持,是第一点。拥有民众,是第二点。具备美德,是第三点。受到宠爱和尊贵,是第四点。处于常态,是第五点。有这五种利益来去除五种困难,谁能伤害他?子干的官职,是右尹。数他的尊贵和宠爱,是庶子。以神的命令,又远离他。他的尊贵消失了,他的宠爱被抛弃了,民众没有怀念他,国家没有支持他,他将如何立身?”

宣子说:“齐桓公、晋文公,不也是这样吗?”

回答说:“齐桓公,是卫姬的儿子,受到僖公的宠爱。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作为辅佐,有莒、卫作为外援,有国、高作为内援。从善如流,下善齐肃,不藏贿赂,不随从私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厌,因此拥有国家,不也是应该的吗?我先君文公,是狐季姬的儿子,受到献公的宠爱。好学而不贰,十七岁时,有五位士人。有先大夫子馀、子犯作为心腹,有魏犫、贾佗作为股肱,有齐、宋、秦、楚作为外援,有栾、郤、狐、先作为内援。流亡十九年,守志更加坚定。惠公、怀公抛弃民众,民众跟随他。献公没有异亲,民众没有异望,天正在帮助晋国,将如何代替文公?这两位君主,与子干不同。他们有宠爱的儿子,国家有深藏的主人。没有施恩于民众,没有外援,离开晋国而不送行,回到楚国而不迎接,如何期望国家?”

晋国在虒祁建成,诸侯朝见后回去的,都有二心。为了夺取郠地,晋国将率领诸侯来讨伐。叔向说:“诸侯不能不显示威势。”于是召集会议,告知吴国。秋天,晋侯在良地与吴子会面。水道不通,吴人辞谢,于是返回。

七月丙寅日,在邾南练兵,甲车四千辆,羊舌鲋代理司马,于是在平丘会合诸侯。子产、子大叔陪同郑伯参加会议。子产带了九张幄幕。子大叔带了四十张,后来后悔了,每次住宿都减少一些。到了会议时,也是如此。

驻扎在卫地,叔鲋向卫国索要财物,骚扰割草的人。卫人派屠伯送给叔向一锅羹和一箱锦缎,说:“诸侯事奉晋国,不敢有二心,何况卫国在您的庇护下,怎敢有异心?割草的人与往日不同,敢请原谅。”叔向接受了羹,退还了锦缎,说:“晋国有羊舌鲋,贪得无厌,也将到此为止。为了这次行动,您如果以君命赐予他,那就罢了。”客人听从了。还未退下,就被禁止了。

晋人将要寻找盟约,齐人不同意。晋侯派叔向告诉刘献公说:“齐人不结盟,怎么办?”回答说:“盟约是为了建立信任。您如果有信用,诸侯不会二心,有什么可担心的?用文辞告知,用武力监督,即使齐国不同意,您也足够了。天子的老臣,请率领王赋,元戎十辆,先行出发。快慢由您决定。”叔向告诉齐国说:“诸侯请求结盟,已经在这里了。现在您不答应,寡君以为请。”回答说:“诸侯讨伐二心,就有寻找盟约。如果都听从命令,何必寻找盟约?”叔向说:“国家的失败,有事情而没有事业,事情就不长久。有事业而没有礼仪,长久就不有序。有礼仪而没有威势,有序就不共同。有威势而不昭示,共同就不明。不明放弃共同,百事不终,所以倾覆。因此明王的制度,让诸侯每年聘问以立志业,间隔朝见以讲礼仪,再次朝见以显示威势,再次会盟以昭示明德。立志业于好,讲礼仪于等,显示威势于众,昭示明德于神,自古以来,没有失去的。存亡之道,常由此兴起。晋国以礼仪主持盟约,担心有不治,奉承齐国的牺牲,而布告各位君主,求终事也。您说:‘我一定要废除它,齐国有什么?’请您考虑,寡君听命了!”齐人害怕,回答说:“小国说话,大国决定,敢不听从?既然听命了,恭敬前往,快慢由您决定。”叔向说:“诸侯有间隙了,不能不显示威势。”八月辛未日,练兵,建旗而不展开。壬申日,再次展开旗帜。诸侯畏惧。

邾人、莒人向晋国控诉说:“鲁国早晚攻打我们,几乎灭亡了。我们不恭敬,是因为鲁国的缘故。”晋侯不见鲁公,派叔向来辞谢说:“诸侯将在甲戌日结盟,寡君知道不能事奉您了,请您不要劳烦。”子服惠伯回答说:“您相信蛮夷的控诉,断绝兄弟之国,抛弃周公的后代,也是您的决定。寡君听命了。”叔向说:“寡君有甲车四千辆,即使以无道行事,也必定可畏。何况他们遵循道义,有什么敌人?牛虽然瘦,压在猪上,难道不怕死?南蒯、子仲的忧虑,难道可以抛弃吗?如果奉晋国的军队,用诸侯的军队,凭借邾、莒、杞、鄫的愤怒,讨伐鲁国的罪过,消除他们的二忧,有什么要求不能实现?”鲁人害怕,听从命令。

甲戌日,在平丘同盟,齐国服从了。命令诸侯中午到达除地。癸酉日,退朝。子产命令外仆迅速在除地张设幄幕,子大叔阻止他,让他等到天亮。到了晚上,子产听说还没有张设,派人迅速前往,结果没有张设。

到了结盟时,子产争辩说:“从前天子分配贡赋,轻重按等级,等级高的贡赋重,是周朝的制度,等级低而贡赋重的,是甸服。郑国,是伯男。却要我们跟随公侯的贡赋,恐怕无法供给。敢请考虑。诸侯停止战争,以友好为事。行理的命令,每月都到。贡赋没有限度,小国有缺,所以得罪。诸侯修盟,是为了保存小国。贡献没有极限,灭亡可待。存亡的制度,将在今天决定。”从中午争辩到黄昏,晋人同意了。结盟后,子大叔责备他说:“诸侯如果讨伐,难道可以轻慢吗?”子产说:“晋国政出多门,二心偷懒都来不及,哪有时间讨伐?国家不竞争也会被欺凌,算什么国家?”

鲁公没有参加结盟。晋人抓住季孙意如,用幕布蒙住他,让狄人看守他。司铎射怀揣锦缎,捧着壶喝冰水,匍匐前进。看守的人阻止他,才给他锦缎进去。晋人带着平子回去,子服湫跟随。

子产回去,还未到家,听说子皮去世,哭泣,并且说:“我已经无法再做善事了,只有夫子了解我。”孔子说:“子产在这次行动中,足以成为国家的基石。《诗》说:‘乐旨君子,邦家之基。’子产,是君子追求快乐的人。”并且说:“合诸侯,处理贡赋事务,是礼仪。”

鲜虞人听说晋军全部出动,却不警戒边境,也不修整防备。晋荀吴从著雍以上军入侵鲜虞,到达中人,驱赶冲竞,大获而归。

楚国灭蔡国时,灵王将许、胡、沈、道、房、申迁到荆地。平王即位后,既封陈、蔡,又都恢复他们,是礼仪。隐太子的儿子庐回到蔡国,是礼仪。悼太子的儿子吴回到陈国,是礼仪。

冬十月,安葬蔡灵公,是礼仪。

鲁公去晋国。荀吴对韩宣子说:“诸侯互相朝见,是为了讲旧好。抓住他们的卿而朝见他们的君主,有不好的地方,不如辞谢。”于是派士景伯在河边辞谢鲁公。

吴国灭亡了州来。

令尹子期请求讨伐吴国,国王不同意,说:“我还没有安抚百姓,没有祭祀鬼神,没有修整防御工事,没有稳定国家,就动用民力,失败后无法后悔。州来虽然在吴国,但就像在楚国一样。你暂且等待吧。”

季孙还在晋国,子服惠伯私下对中行穆子说:“鲁国侍奉晋国为什么还不如那些小国?鲁国是兄弟之国,土地也很大,能够完成所赋予的任务。如果因为夷国而放弃它,让它去侍奉齐国、楚国,这对晋国有什么好处呢?亲近亲人,赏罚分明,这是成为盟主的原因。你考虑一下吧。俗话说:‘臣子只有一个主人。’我们难道没有大国吗?”

穆子告诉韩宣子,并且说:“楚国灭亡了陈国、蔡国,我们无法救援,却为了夷国而抓住亲人,这有什么用呢?”于是让季孙回国。

惠伯说:“我们的君主不知道他的罪行,联合诸侯却抓走了他们的长者。如果还有罪,死命也可以。如果说无罪而仁慈地赦免他,诸侯不知道,这是逃避命令,有什么赦免的意义呢?请跟随君主的仁慈去参加会议。”

宣子感到担忧,对叔向说:“你能让季孙回来吗?”叔向回答说:“不能。鲋可以。”于是派叔鱼去。

叔鱼见到季孙说:“以前鲋得罪了晋国君主,自己回到了鲁国君主那里。没有武子的恩赐,不会有今天。虽然能够回到晋国,但就像你的肉一样,怎敢不尽情?让你回去而不回去,鲋听说官吏们将为你安排在西何的住所,这该怎么办呢?”并且哭泣。

平子害怕,先回去了。

惠伯等待礼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十三年-注解

叔弓: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名弓,叔为排行。

费: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城邑,位于今山东省费县。

楚公子比:楚国的公子,名比,楚灵王的弟弟。

乾谿: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楚国的重要地点。

公子弃疾:楚国的公子,名弃疾,楚灵王的弟弟,后成为楚平王。

平丘: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春秋时期诸侯会盟的地点。

季孙意如:鲁国的大夫,季孙氏的后代。

蔡侯庐:蔡国的君主,名庐。

陈侯吴:陈国的君主,名吴。

蔡灵公:蔡国的君主,名灵公。

州来: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凤阳县一带,春秋时期为吴国和楚国争夺的重要地区。

冶区夫: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名区夫,冶为姓氏。

南氏:费地的贵族家族,掌控费地。

薳掩:楚国的大司马,名掩,薳为姓氏。

许围:许国的贵族,名围。

蔡洧:蔡国的贵族,名洧。

蔓成然:楚国的贵族,名成然,蔓为姓氏。

观从:蔡国的贵族,名从,观为姓氏。

子干:楚国的公子,名干,是楚国的贵族。

子晳:楚国的公子,名晳,楚灵王的弟弟。

邓: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春秋时期诸侯会盟的地点。

鱼陂: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楚国的重要地点。

訾梁: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楚国的重要地点。

芋尹无宇:楚国的大夫,名无宇,芋尹为官职。

申亥:芋尹无宇的儿子,名亥。

棘闱: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楚国的重要地点。

熊居:楚平王的名字,即位后改名熊居。

訾敖: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楚国的重要地点。

子旗:楚国的大夫,名旗,子为尊称。

豫章:地名,位于今江西省境内,春秋时期吴国的重要地点。

犫、栎: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春秋时期楚国的重要城邑。

灵王:楚国的君主,名灵王。

共王:楚国的君主,名共王。

巴姬:楚共王的妃子,巴为姓氏。

韩宣子:晋国的大夫,韩氏是晋国的贵族家族。

叔向:晋国的大夫,叔氏是晋国的贵族家族。

芈姓:楚国的国姓,楚国君主和贵族的姓氏。

齐桓: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以贤明著称。

晋文:晋文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以贤明著称。

卫姬:齐桓公的母亲,卫国的公主。

僖:齐僖公,齐桓公的父亲。

鲍叔牙:齐国的贤臣,齐桓公的重要辅佐。

宾须无:齐国的贤臣,齐桓公的重要辅佐。

隰朋:齐国的贤臣,齐桓公的重要辅佐。

莒:莒国,春秋时期的小国。

卫:卫国,春秋时期的小国。

国、高:齐国的大夫,齐桓公的重要辅佐。

文公:晋文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

狐季姬:晋文公的母亲,狐国的公主。

献:晋献公,晋文公的父亲。

子馀:晋国的大夫,晋文公的重要辅佐。

子犯:晋国的大夫,晋文公的重要辅佐。

魏犫:晋国的大夫,晋文公的重要辅佐。

贾佗:晋国的大夫,晋文公的重要辅佐。

齐、宋、秦、楚:春秋时期的四个大国。

栾、郤、狐、先:晋国的大夫,晋文公的重要辅佐。

惠、怀:晋惠公和晋怀公,晋文公的前任君主。

子产:郑国的大夫,以贤明著称。

子大叔:郑国的大夫,子产的弟弟。

羊舌鲋:晋国的大夫,叔向的弟弟。

邾:邾国,春秋时期的小国。

鲁:鲁国,春秋时期的大国。

鲜虞:鲜虞国,春秋时期的小国。

荀吴:晋国的大夫,以贤明著称。

士景伯:晋国的大夫,以贤明著称。

令尹子期:令尹是楚国的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子期是楚国的一位重要官员,主张对吴国采取军事行动。

季孙:鲁国的贵族,季孙氏是鲁国的重要家族之一。

子服惠伯:鲁国的大夫,子服氏是鲁国的贵族家族。

中行穆子:晋国的大夫,中行氏是晋国的贵族家族。

叔鱼:晋国的大夫,叔氏是晋国的贵族家族。

平子:鲁国的贵族,季孙氏是鲁国的重要家族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十三年-评注

《左传》中的这段记载,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楚国和鲁国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尤其是楚国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历史事实,还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

首先,文中提到的楚国公子比、公子弃疾等人物的权力斗争,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常见的政治动荡。公子比弑君自立,但最终被公子弃疾所杀,这一系列事件揭示了楚国宫廷内部的残酷斗争。公子弃疾最终成为楚平王,展现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和果断。

其次,文中提到的诸侯会盟于平丘,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鲁公未参与会盟,晋人执季孙意如,这些事件都显示了诸侯国之间的权力博弈和利益冲突。诸侯国之间的联盟和对抗,构成了春秋时期政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文中通过冶区夫的谏言,展现了春秋时期一些有识之士的政治智慧。冶区夫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威压民,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他的建议被采纳后,费人叛南氏,显示了民心向背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

此外,文中还通过楚灵王的卜辞和楚共王的祈神仪式,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对天命和神权的信仰。楚灵王卜辞不吉,投龟诟天,表现了他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天命的不满。楚共王通过祈神仪式选择继承人,显示了当时社会对神权的依赖和敬畏。

最后,文中通过韩宣子与叔向的对话,揭示了春秋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叔向分析了子干夺取楚国的五难,指出子干缺乏人、主、谋、民、德等条件,难以成功。这种分析不仅展现了叔向的政治智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政治斗争的认识。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描写,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的权力斗争、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外交活动。通过对楚国、齐国、晋国等国家的描述,展现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各国之间的权力斗争。

文中提到齐桓公和晋文公,这两位君主都以贤明著称,他们的成功不仅依赖于个人的才能,还得益于贤臣的辅佐和外部盟友的支持。齐桓公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等贤臣的辅佐,晋文公则有子馀、子犯、魏犫、贾佗等贤臣的支持。这些贤臣在国家的治理和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君主实现了国家的强盛。

文中还提到了子产和叔向,这两位大夫在郑国和晋国的政治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子产以贤明著称,他在郑国的治理中表现出色,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评价。叔向则是晋国的重要大臣,他在外交活动中展现了高超的智慧和策略。

这段古文不仅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斗争和外交活动,还揭示了贤臣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背景。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各国的礼仪和制度,如晋国的盟会制度和郑国的贡赋制度。这些制度和礼仪不仅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国之间进行外交活动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这些制度和礼仪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春秋时期各国政治斗争和外交活动的描述,展现了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结构。通过对贤臣、君主、制度和礼仪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这段古文选自《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吴国与楚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以及鲁国与晋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文本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策略博弈。

首先,文本反映了楚国在吴国灭州来后的态度。楚王拒绝了令尹子期的伐吴请求,表现出对国内事务的重视和对民力的珍惜。楚王认为,国家的稳定和民生的安抚是首要任务,不应轻易发动战争。这种态度体现了楚王的治国理念,即以民为本,注重内政。

其次,文本揭示了鲁国与晋国之间的外交困境。子服惠伯通过与中行穆子的对话,表达了对鲁国在晋国地位的不满。他认为,鲁国作为晋国的兄弟国家,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支持,而不是被忽视。这种外交上的不满,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利益冲突。

最后,文本通过叔鱼与季孙的对话,展现了晋国对鲁国的态度。叔鱼以个人经历为例,表达了对季孙的同情和支持,同时也暗示了晋国对鲁国的复杂态度。这种态度既包含了对鲁国的尊重,也包含了对鲁国的不满和疑虑。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话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和外交关系。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文化和外交策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十三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4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