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原文
一、十有四年。
春,西狩获麟。
何以书?记异也。
何异尔?非中国之兽也。
然则孰狩之?薪采者也。
薪采者则微者也,曷为以狩言之?大之也。
曷为大之?为获麟大之也。
曷为获麟大之?麟者仁兽也。
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
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
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
反袂拭面涕沾袍。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
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
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
春秋何以始乎隐?祖之所逮闻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何以终乎哀十四年?曰:‘备矣!’
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则未知其为是与?其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与?
末不亦乐乎尧舜之知君子也?
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以君子之为,亦有乐乎此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译文
十四年。春天,鲁国在西边打猎时捕获了一只麒麟。
为什么要记录这件事?是为了记载这个不同寻常的事情。这个不同寻常在哪里?因为这不是中国本土的兽类。
那么是谁捕获的呢?是砍柴的人。
砍柴的人是地位低微的人,为什么用‘狩猎’这个词来描述呢?是因为把捕获麒麟的事情放大了。
为什么把捕获麒麟的事情放大呢?因为麒麟是仁爱的兽类。有圣王出现时它会出现,没有圣王出现时它不会出现。
有人告诉孔子说:‘有只麕鹿长着鹿角。’孔子说:‘是谁来了!是谁来了!’他转身拭泪,泪水沾湿了衣袍。
颜渊去世时,孔子说:‘唉!上天在丧葬我。’子路去世时,孔子说:‘唉!上天在祝福我。’
在西边打猎捕获麒麟时,孔子说:‘我的学说已经走到尽头了!’
《春秋》为什么从隐公元年开始记载?是因为祖先所听说的。
所见到的史实不同,所听说的史实不同,所传闻的史实也不同。
为什么《春秋》到哀公十四年就结束了?因为‘备’了,意思是所有的历史都已经完备。
君子为什么要写《春秋》?是为了纠正乱世,使之回归正道,没有比《春秋》更接近这个目的的了。
那么,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正确的?或许是因为君子们喜欢尧舜的学说吧?难道君子们不也喜欢尧舜对君子的赞赏吗?
我制定《春秋》的意义是为了等待后世的圣人,以君子的行为,也有乐趣在于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注解
西狩:指在西边狩猎。
获麟:指捕获到麒麟,麒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吉祥的象征,被认为是仁兽。
薪采者:指砍柴的人,这里指的是普通的百姓。
微者:指地位低下的人。
大之:使之显得重要,强调其意义。
仁兽:指具有仁德的动物,麒麟被认为是仁兽。
王者:指古代的圣王,如尧、舜等。
反袂拭面:指用手背擦脸。
涕沾袍:指泪水沾湿了衣袍。
颜渊: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称。
子路:孔子的弟子,以勇猛著称。
春秋:指《春秋》这部史书,由孔子编撰,记录了鲁国的历史。
隐:指《春秋》中的第一篇《春秋隐公》。
祖:祖先,这里指孔子的祖先。
拨乱世,反诸正:指纠正混乱的世道,使之回归正道。
尧舜之道:指尧、舜等圣王的治国理念。
制春秋之义:指制定《春秋》的义理。
后圣:指未来的圣贤,这里指孔子的继承者。
君子:指有道德的人,这里指孔子自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评注
《春秋》开篇以‘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起笔,首先展现了春秋时期的一个特殊事件。‘十有四年’指的是鲁哀公十四年,这一年份的开端就带有异样的色彩,预示着不寻常的事件即将发生。
‘春,西狩获麟。’中的‘西狩’指的是在西方狩猎,‘获麟’则是指捕获到了麒麟。麒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是吉祥的象征。‘获麟’这一事件被记载在《春秋》中,首先是为了记录这一不同寻常的异象。
‘何以书?记异也。’这句话说明了《春秋》记载这一事件的目的是为了记录异象,即不寻常之事。‘何异尔?非中国之兽也。’进一步解释了这一异象的特殊性,即麒麟并非中国所特有的兽类,其出现被视为不寻常的征兆。
‘然则孰狩之?薪采者也。’这里的‘薪采者’指的是打柴的人,表明捕获麒麟的并非贵族或官方,而是普通的百姓。‘薪采者则微者也,曷为以狩言之?大之也。’说明虽然捕获者身份低微,但《春秋》仍然以‘狩’来描述这一事件,是为了强调其重要性。
‘曷为大之?为获麟大之也。’‘曷为获麟大之?麟者仁兽也。’这两句话解释了为什么获麟被看作是一件大事。麒麟被认为是仁兽,其出现与王者的出现有关,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这反映了孔子对于仁政和圣王的期望。
‘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孔子通过这一现象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君主的渴望,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感慨。‘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这里的‘麕’是鹿的一种,‘角’则是指鹿角,孔子对此的反应表现出他对圣王到来的期待。
‘反袂拭面涕沾袍。’这一细节描写了孔子在得知麒麟出现时的激动和悲伤,也反映了孔子对于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这两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亲近弟子去世的悲痛,以及对天意的感慨。
‘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孔子在获麟之后感慨自己的理想和主张难以实现,认为自己的道路已经走到尽头。这反映了孔子对于时代局限性的认识,以及对于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无奈。
‘春秋何以始乎隐?祖之所逮闻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这一段说明了《春秋》的编纂背景和目的。‘祖之所逮闻也’指的是孔子依据祖先所听闻的历史进行编纂,‘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则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何以终乎哀十四年?曰:“备矣!”’‘备矣’意味着《春秋》的编纂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孔子对于历史有了完整的记录。‘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编纂《春秋》的宗旨,即通过《春秋》来纠正乱世的弊端,恢复正道。
‘则未知其为是与?其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与?末不亦乐乎尧舜之知君子也?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以君子之为,亦有乐乎此也。’孔子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政治的向往,以及对历史传承的重视。他认为《春秋》的意义在于为后世留下典范,以期待后圣能够继承和发扬尧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