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哀公-元年-原文
一、元年。
春王正月,公即位。
二、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
三、鼷鼠食郊牛,改卜牛。
四、夏四月辛巳,郊。
五、秋,齐侯、卫侯伐晋。
六、冬,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哀公-元年-译文
第一年。春季,周王正月,国君即位。
楚国国君、陈国国君、随国国君、许国国君一起围攻蔡国。
一只老鼠吃了郊外的祭祀用牛,于是重新占卜用牛。
夏季四月辛巳日,进行郊外祭祀。
秋季,齐国国君、卫国国君攻打晋国。
冬季,仲孙何忌率领军队攻打邾娄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哀公-元年-注解
元年:指国君或王朝的第一个年号,即即位的第一年。
春王正月: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的正月,古代以正月为岁首。
公:古代对国君的尊称,此处指某国的国君。
即位:国君登上王位,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楚子:楚国的国君,子是古代对诸侯王的尊称。
陈侯:陈国的国君,侯是古代对诸侯王的尊称。
随侯:随国的国君,随国是古代的一个小国。
许男:许国的国君,男是古代对诸侯王的尊称。
围蔡:包围蔡国,蔡国是古代的一个小国。
鼷鼠:一种小型的啮齿类动物,此处可能指一种食草的小动物。
食郊牛:在郊外饲养的牛被鼷鼠食食,郊牛是古代用于祭祀的牛。
改卜牛:改变占卜用的牛,卜是古代的一种占卜方法,牛是占卜时常用的牺牲品。
夏四月辛巳:夏历四月初五,辛巳是干支纪日中的日名。
郊:郊祀,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通常在郊外进行。
秋:秋季,指农历七月到九月的时间段。
齐侯:齐国的国君,齐是古代的一个大国。
卫侯:卫国的国君,卫是古代的一个国家。
伐晋:攻打晋国,晋是古代的一个大国。
冬:冬季,指农历十月到十二月的时间段。
仲孙何忌:人名,仲孙是复姓,何忌是人名。
帅师:率领军队,帅是率领的意思。
伐邾娄:攻打邾娄,邾娄是古代的一个小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哀公-元年-评注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这一句标志着《春秋》纪年的开始,同时也揭示了周代礼制中对于年首的重视。‘元年’指的是君主即位的第一年,‘春王正月’则表明按照周代的历法,春季的第一个月为正月,这是周代历法与夏历的不同之处。‘公即位’则表明新君登基,意味着国家政治权力的交替。这句话简洁而庄重,是《春秋》纪年的传统开篇,具有仪式感和历史意义。
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
此句描述了春秋时期的一次外交军事行动。‘楚子’指的是楚国的君主,‘陈侯’、‘随侯’、‘许男’分别是陈国、随国、许国的君主。‘围蔡’则表明这些国家联合起来围攻蔡国。这句话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军事斗争的常态,同时也体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联盟与对抗。
鼷鼠食郊牛,改卜牛。
这句话描述了一个不祥之兆。‘鼷鼠’是一种小型的啮齿动物,‘食郊牛’则意味着郊牛(祭祀用的牛)被鼷鼠所食。在古代中国,牛被视为神圣的动物,郊牛更是用于祭祀的牛,其被鼷鼠所食被视为不祥之兆。‘改卜牛’则表示因为这一不祥之兆,需要进行新的占卜以决定是否继续使用牛进行祭祀。这句话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祭祀活动的重视。
夏四月辛巳,郊。
这句话记录了夏历四月辛巳日进行的郊祭活动。‘夏四月’表明按照夏历,四月为春季的第四个月,‘辛巳’则是干支纪日中的某一天。‘郊’则指的是郊祭,即古代的一种祭祀天地、祖先的活动。这句话简洁地记录了时间、日期和祭祀活动,体现了《春秋》纪事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秋,齐侯、卫侯伐晋。
此句描述了春秋时期齐、卫两国联合攻打晋国的事件。‘秋’表明按照季节,这一事件发生在秋季。‘齐侯’、‘卫侯’分别指齐国的君主和卫国的君主,‘伐晋’则表明他们联合起来攻打晋国。这句话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之间的军事冲突和争霸局面,也体现了《春秋》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
冬,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娄。
这句话描述了鲁国仲孙何忌率领军队攻打邾娄的事件。‘冬’表明按照季节,这一事件发生在冬季。‘仲孙何忌’是鲁国的一位将领,‘帅师’意味着他率领军队。‘伐邾娄’则表明他们攻打邾娄国。这句话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之间的战争和军事行动,也展现了《春秋》对于战争过程的详细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