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哀公-二年-原文
一、二年。
春王二月,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娄,取漷东田及沂西田。
癸巳,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及邾娄子盟于句绎。
二、夏四月丙子,卫侯元卒。
三、滕子来朝。
四、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
戚者何?卫之邑也。
曷为不言入于卫?父有子,子不得有父也。
五、秋八月甲戌,晋赵鞅帅师及郑轩达帅师战于栗,郑师败绩。
六、冬十月,葬卫灵公。
七、十有一月,蔡迁于州来。
蔡杀其大夫公子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哀公-二年-译文
第一年。春季,周历二月,鲁国的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率领军队攻打邾娄国,夺取了漷地的东部田地和沂地的西部田地。癸巳日,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和邾娄国的国君在句绎结盟。
第二年。夏季四月丙子日,卫国的国君卫元去世。
同年,滕国的国君前来朝见。
同年,晋国的赵鞅率领军队将卫国的世子蒯聩接入戚邑。戚邑是哪里?它是卫国的城邑。为什么不说进入卫国?因为父亲有儿子,儿子不能有父亲。
同年秋季八月甲戌日,晋国的赵鞅率领军队与郑国的轩达率领的军队在栗地交战,郑国的军队大败。
同年冬季十月,安葬了卫国的国君卫灵公。
同年十一月,蔡国迁都到州来。蔡国杀死了他们的大夫公子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哀公-二年-注解
季孙斯:季孙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贵族,季孙氏是鲁国三大家族之一,季孙斯是季孙氏的成员。
叔孙州仇:叔孙州仇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贵族,叔孙氏也是鲁国三大家族之一,叔孙州仇是叔孙氏的成员。
仲孙何忌:仲孙何忌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贵族,仲孙氏同样是鲁国三大家族之一,仲孙何忌是仲孙氏的成员。
帅师:帅师指的是率领军队,帅是率领的意思。
邾娄:邾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漷东田及沂西田:漷东田和沂西田是指鲁国在漷水和沂水附近的土地。
癸巳:癸巳是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日期,癸是地支之一,巳是地支之一,合起来表示一个具体的日期。
盟:盟是指古代的一种誓言,双方或多方在神前或盟书上发誓,表示遵守某种约定。
句绎:句绎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卫侯元:卫侯元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国君。
滕子:滕子是滕国的国君,滕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朝:朝是指诸侯国国君或贵族到中央朝廷或他国朝贡、访问。
晋赵鞅:晋赵鞅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贵族,赵鞅是赵氏的成员。
纳:纳在这里指的是接纳、安置。
卫世子蒯聩:卫世子蒯聩是卫国的太子。
戚:戚是卫国的邑地,即卫国的城邑。
卫灵公:卫灵公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国君。
蔡:蔡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州来:州来是蔡国的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
公子驷:公子驷是蔡国的大夫,公子是古代对贵族子弟的称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哀公-二年-评注
一、二年。春王二月,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娄,取漷东田及沂西田。
此句描述了鲁国在春秋时期的一段历史事件。‘一、二年’可能指的是鲁国国君的年号,用以纪年。‘春王二月’则指明了具体的季节和月份。‘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娄’中的‘帅师’意为率领军队,‘伐’字表明了军事行动的性质,即对邾娄国的征伐。‘取漷东田及沂西田’则说明了此次军事行动的成果,即夺取了邾娄国的土地。这一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和土地争夺,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权力斗争。
癸巳,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及邾娄子盟于句绎。
‘癸巳’是干支纪日,用于具体记录日期。‘叔孙州仇、仲孙何忌’是鲁国的两位大夫,‘盟’字表明了双方进行了盟誓,即达成某种协议或承诺。‘邾娄子’指的是邾娄国的君主,‘句绎’则是盟誓的地点。这一句反映了当时政治交往和外交活动的一种形式,即通过盟誓来维持或改变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二、夏四月丙子,卫侯元卒。
此句记录了卫国的国君卫侯元去世的事件。‘夏四月丙子’是具体的日期,表明了国君去世的时间。‘卫侯元’是卫国的君主,‘卒’字意为去世。这一句简洁地记录了历史事件,体现了史书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滕子来朝。
‘滕子’指的是滕国的君主,‘来朝’表示他前来朝见鲁国的国君。这一句描述了滕国与鲁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表明了当时诸侯国之间朝贡和朝见的制度。
四、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
此句讲述了晋国帮助卫国的世子蒯聩回到卫国的故事。‘晋赵鞅帅师’表明了晋国的军队由赵鞅率领,‘纳’字意为接纳,‘卫世子蒯聩’是卫国的世子,‘于戚’则是指到达了卫国的戚邑。这一段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援助和干预内政的现象。
戚者何?卫之邑也。曷为不言入于卫?父有子,子不得有父也。
这一段是对前一句的解释。‘戚者何?’是在询问‘戚’的含义,‘卫之邑也’回答了这个问题,即戚是卫国的城邑。‘曷为不言入于卫?’是在质疑为何不说蒯聩回到了卫国,‘父有子,子不得有父也’则是解释了这个问题,即按照宗法制度,儿子不能继承父亲的地位,因此蒯聩虽然回到了卫国,但并未正式成为国君。
五、秋八月甲戌,晋赵鞅帅师及郑轩达帅师战于栗,郑师败绩。
此句描述了晋国与郑国之间的一场战争。‘秋八月甲戌’是具体的日期,‘晋赵鞅帅师’和‘郑轩达帅师’分别说明了两国的军队由谁率领,‘战于栗’表明了战争的地点,‘郑师败绩’则说明了郑国军队的失败。
六、冬十月,葬卫灵公。
此句记录了卫国国君卫灵公的葬礼。‘冬十月’是葬礼发生的具体时间,‘葬’字表明了举行葬礼的行为,‘卫灵公’是已故的国君。
七、十有一月,蔡迁于州来。蔡杀其大夫公子驷。
此句描述了蔡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十有一月’是具体的日期,‘蔡迁于州来’说明了蔡国迁都到了州来,‘蔡杀其大夫公子驷’则记录了蔡国发生的一场内乱,即蔡国杀害了自己的大夫公子驷。这一段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政治动荡和权力斗争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