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哀公-三年-原文
一、三年。
春,齐国夏、卫石曼姑帅师围戚。
齐国夏曷为与卫石曼姑帅师围戚?伯讨也。
此其为伯讨奈何?曼姑受命乎灵公而立辄,以曼姑之义为固,可以距之也。
辄者曷为者也?蒯聩之子也。
然则曷为不立蒯聩而立辄?蒯聩为无道,灵公逐蒯聩而立辄。
然则辄之义可以立乎?曰:‘可。’
其可奈何?不以父命辞王父命,以王父命辞父命,是父之行乎子也。
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是上之行乎下也。
二、夏四月甲午,地震。
三、五月辛卯,桓宫、僖宫灾。
此皆毁庙也,其言灾何?复立也。
曷为不言其复立?春秋见者不复见也。
何以不言及?敌也。
何以书?记灾也。
四、季孙斯、叔孙州仇帅师城开阳。
五、宋乐髡帅师伐曹。
六、秋七月丙子,季孙斯卒。
七、蔡人放其大夫公孙猎于吴。
八、冬十月癸卯,秦伯卒。
九、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邾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哀公-三年-译文
一、三年。春天,齐国的齐夏和卫国的石曼姑率领军队围攻戚国。
齐国夏和卫石曼姑为什么要率领军队围攻戚国呢?是因为他们要讨伐戚国。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讨伐戚国呢?因为石曼姑接受了卫灵公的命令,立了辄为国君,以石曼姑的义举作为巩固,可以用来抵抗他们。那么辄是哪个人呢?他是蒯聩的儿子。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立蒯聩而立辄呢?因为蒯聩无道,卫灵公驱逐了蒯聩,立了辄。那么辄的义举可以用来立国吗?回答说:‘可以。’那么这该如何解释呢?不因为父亲的命令而辞去对祖父的命令,而因为对祖父的命令而辞去对父亲的命令,这是父亲的行为对儿子的行为。不因为家事而辞去对国家的事务,而因为国家的事务而辞去家事,这是上级对下级的行为。
二、夏四月甲午,发生地震。
三、五月辛卯,桓宫和僖宫发生火灾。
这些都是毁坏的庙宇,为什么说成火灾呢?是因为它们被重新建立。为什么不直接说它们被重新建立呢?因为《春秋》记载的内容中,已经不再出现的事情不再提及。为什么还要记载这些?因为它们是灾害。
四、季孙斯和叔孙州仇率领军队修筑开阳城。
五、宋国的乐髡率领军队攻打曹国。
六、秋七月丙子,季孙斯去世。
七、蔡国人把他们的大夫公孙猎流放到吴国。
八、冬十月癸卯,秦国的国君去世。
九、叔孙州仇和仲孙何忌率领军队围攻邾娄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哀公-三年-注解
伯讨:伯讨,指诸侯之间相互征讨的行为,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常见的政治手段。伯,指诸侯中的霸主;讨,指征讨。
帅师:帅师,指率领军队。帅,动词,意为率领;师,名词,意为军队。
围戚:围戚,指包围某个城邑。戚,指城邑。
灵公:灵公,指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名姬寤生。
辄:辄,指鲁国国君鲁昭公的儿子,名姬辄。
蒯聩:蒯聩,指鲁国国君鲁文公的儿子,名姬蒯聩。
王父命:王父命,指国君的命令,这里指鲁昭公的命令。
父命:父命,指父亲的命令,这里指蒯聩的命令。
家事:家事,指家族内部的事务。
王事:王事,指国家的事务。
毁庙:毁庙,指宗庙被毁坏。宗庙,古代用于祭祀祖先的庙宇。
复立:复立,指宗庙被毁后重新建立。
开阳:开阳,指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曹:曹,指曹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季孙斯:季孙斯,指鲁国大夫,季孙氏家族成员。
叔孙州仇:叔孙州仇,指鲁国大夫,叔孙氏家族成员。
仲孙何忌:仲孙何忌,指鲁国大夫,仲孙氏家族成员。
邾娄:邾娄,指邾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哀公-三年-评注
一、三年。春,齐国夏、卫石曼姑帅师围戚。
此句描述了《春秋》中记载的齐、卫两国联合围攻戚国的历史事件。‘三年’表明了事件发生的年份,‘春’字点明了时间节点。‘齐国夏、卫石曼姑帅师围戚’中的‘帅师’意指率领军队,‘围戚’则表示围攻戚国。此句简洁明了,直接点明了事件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春秋》记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齐国夏曷为与卫石曼姑帅师围戚?伯讨也。
此句解释了齐国夏与卫石曼姑联合围攻戚国的原因。‘曷为’即为何,‘伯讨’指的是伯父讨伐,这里指的是卫国的君主灵公。这句话揭示了事件的背景,即卫灵公驱逐了伯父蒯聩,立辄为君,而齐国夏与卫石曼姑联合围攻,是对这一行为的反击。
此其为伯讨奈何?曼姑受命乎灵公而立辄,以曼姑之义为固,可以距之也。
此句进一步分析了伯讨的原因。‘此其为伯讨奈何’是对前一句的解释,‘曼姑受命乎灵公而立辄’说明了石曼姑受命于灵公立辄为君。‘以曼姑之义为固’表示石曼姑的行为是基于道义,‘可以距之也’则表明这种道义上的立场是可以抵御的。
辄者曷为者也?蒯聩之子也。
此句介绍了辄的身份,即他是蒯聩的儿子。‘曷为者也’是对辄身份的提问,‘蒯聩之子也’则回答了这个问题,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基础。
然则曷为不立蒯聩而立辄?蒯聩为无道,灵公逐蒯聩而立辄。
此句解释了为何不立蒯聩而立辄。‘然则’表示转折,‘曷为不立蒯聩而立辄’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提问。‘蒯聩为无道’说明了蒯聩的不当行为,‘灵公逐蒯聩而立辄’则表明了灵公的决定。
然则辄之义可以立乎?曰:‘可。’其可奈何?不以父命辞王父命,以王父命辞父命,是父之行乎子也。
此句讨论了辄是否有资格继承君位。‘然则辄之义可以立乎’提出了这个问题,‘曰:‘可’’则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接下来的解释说明了为什么可以立辄,即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王位,这是父子关系的体现。
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是上之行乎下也。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父子关系的原则。‘不以家事辞王事’和‘以王事辞家事’表明了在国家大事面前,个人家庭事务应当退居其次,这是上下级关系的一种体现。
二、夏四月甲午,地震。
此句记载了夏四月甲午日发生的地震事件。‘夏四月甲午’提供了时间信息,‘地震’则描述了事件本身。这种记载方式简洁明了,体现了《春秋》对自然现象的记录。
三、五月辛卯,桓宫、僖宫灾。
此句记载了五月辛卯日桓宫、僖宫发生的火灾。‘五月辛卯’提供了时间信息,‘桓宫、僖宫灾’描述了事件。这里的‘灾’字表明了火灾的性质,‘毁庙’则是对火灾结果的说明。
此皆毁庙也,其言灾何?复立也。
此句解释了为什么火灾被称为‘灾’。‘此皆毁庙也’说明了火灾的对象是庙宇,‘其言灾何’提出了问题,‘复立也’则回答了这个问题,即火灾意味着庙宇被毁,需要重建。
曷为不言其复立?春秋见者不复见也。
此句解释了为什么没有提到庙宇的重建。‘曷为不言其复立’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提问,‘春秋见者不复见也’则说明了原因,即《春秋》中已经记载了重建的情况,因此不再重复提及。
何以不言及?敌也。
此句解释了为什么没有提及重建的原因。‘何以不言及’提出了问题,‘敌也’则回答了这个问题,即因为重建是敌对行为的结果。
何以书?记灾也。
此句说明了为什么仍然要记录火灾。‘何以书’提出了问题,‘记灾也’则回答了这个问题,即记录火灾是为了记载灾害。
四、季孙斯、叔孙州仇帅师城开阳。
此句记载了季孙斯和叔孙州仇率领军队筑城开阳的事件。‘帅师城开阳’表明了事件的核心内容,即筑城。
五、宋乐髡帅师伐曹。
此句记载了宋国乐髡率领军队攻打曹国的事件。‘帅师伐曹’直接点明了事件的核心内容。
六、秋七月丙子,季孙斯卒。
此句记载了季孙斯在秋七月丙子日去世的事件。‘秋七月丙子’提供了时间信息,‘季孙斯卒’则描述了事件。
七、蔡人放其大夫公孙猎于吴。
此句记载了蔡国放逐其大夫公孙猎到吴国的事件。‘蔡人放其大夫公孙猎于吴’直接点明了事件。
八、冬十月癸卯,秦伯卒。
此句记载了秦国君主秦伯在冬十月癸卯日去世的事件。‘冬十月癸卯’提供了时间信息,‘秦伯卒’则描述了事件。
九、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邾娄。
此句记载了叔孙州仇和仲孙何忌率领军队围攻邾娄的事件。‘帅师围邾娄’直接点明了事件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