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十五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十五年-原文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齐。

楚人伐徐。

三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公孙敖帅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

夏五月,日有食之。

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

八月,螽。

九月,公至自会。季姬归于鄫。

己卯晦,震夷伯之庙。

冬,宋人伐曹。

楚人败徐于娄林。

十有一月壬戌,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十五年-译文

十五年的春天,周王在正月的时候,鲁国的国君去访问齐国。

楚国人攻打徐国。

三月,鲁国的国君与齐国的国君、宋国的国君、陈国的国君、卫国的国君、郑国的国君、许国的国君、曹国的国君在牡丘会盟,之后停留在匡地。鲁国的公孙敖率领军队和各诸侯国的大夫去援救徐国。

夏天的五月,发生了日食。

秋天的七月,齐国的军队和曹国的军队攻打厉国。

八月,出现了蝗虫。

九月,鲁国的国君从会盟的地方回来。季姬回到自己的封地鄫国。

己卯日的月底,发生了地震,夷伯的庙宇受损。

冬天,宋国人攻打曹国。

楚国人把徐国打败在娄林。

十一月壬戌日,晋国的国君和秦国的国君在韩地交战。晋国的国君被俘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十五年-注解

王正月:指周王朝的历法,以正月为一年之始。‘王’在此处指周王,‘正月’则表示春季的第一个月。

公:指鲁国的国君,即鲁庄公。

齐:指齐国的国都临淄,此处代指齐国。

楚人:指楚国的军队。

徐:指徐国,一个古代的诸侯国。

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鲁庄公与多个诸侯国的国君会盟,‘公’指鲁庄公,‘侯’指诸侯国的国君,‘伯’指较小的诸侯国国君,‘男’指更小的诸侯国国君。

牡丘:地名,鲁国与诸侯会盟的地方。

公孙敖:鲁国的大夫,此处为官职。

帅师:率领军队。

日有食之:日食,即日食现象,古代认为这是天象异变,常与国家政治有关。

厉:指厉国,一个古代的诸侯国。

螽:一种昆虫,此处指螽斯的鸣叫,常用来指代秋季的到来。

季姬:鲁庄公的女儿。

鄫:地名,季姬归嫁的地方。

己卯晦:指农历的一个月最后一天,‘晦’即月末。

震夷伯之庙:震夷伯的宗庙,‘庙’指祭祀祖先的处所。

冬:指冬季。

宋人:指宋国的军队。

娄林:地名,楚军在娄林打败徐国。

晋侯:指晋国的国君。

秦伯:指秦国的国君。

韩:地名,晋侯与秦伯在此交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十五年-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春秋》一书,记录了鲁国在春秋时期的一些重大事件。以下是对这段古文逐行的赏析:

1.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齐。’ 这句话开篇即点明了时间背景,’十有五年’即十五年,表明这是鲁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定年份。’王正月’则表明这是周王朝的正月,公指鲁国的国君。’公如齐’说明鲁国的国君前往齐国,这可能是为了进行外交活动或参加某种盟会。

2. ‘楚人伐徐。’ 这句话反映了当时楚国的扩张野心,楚国对徐国发动了战争,这可能是因为徐国与楚国存在某种矛盾或利益冲突。

3. ‘三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 这句话描述了鲁国国君在三月与多国诸侯会盟的情况。会盟地点在牡丘,之后驻扎在匡地。这表明鲁国在当时是周王朝的重要盟友,参与协调诸侯之间的关系。

4. ‘公孙敖帅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 这句话说明鲁国的将领公孙敖率领军队和其他诸侯国的使节前往救援徐国,这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支援。

5. ‘夏五月,日有食之。’ 这句话记录了一次日食现象,这在古代被视为天象异变,往往与国家政治、社会动荡有关。

6. ‘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 这句话描述了齐国和曹国联合攻打厉国的战争,这可能是因为厉国与齐国或曹国存在某种冲突。

7. ‘八月,螽。’ 这句话记录了八月份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螽可能是指某种昆虫,也可能是对某种灾害的描述。

8. ‘九月,公至自会。季姬归于鄫。’ 这句话说明鲁国国君在九月结束了会盟,返回鲁国。同时,季姬归宁于鄫国,这可能是对季姬婚姻状况的记录。

9. ‘己卯晦,震夷伯之庙。’ 这句话描述了在己卯月晦日,发生了地震,夷伯的庙宇受到了破坏。这反映了古代对自然灾害的敬畏和对祖先的重视。

10. ‘冬,宋人伐曹。’ 这句话说明宋国对曹国发动了战争,这可能是对曹国的不满或对领土的觊觎。

11. ‘楚人败徐于娄林。’ 这句话说明楚国在娄林战役中击败了徐国,这可能是对徐国军事力量的削弱。

12. ‘十有一月壬戌,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 这句话描述了晋国国君与秦国国君在韩地发生的战争,晋侯被俘。这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和战争频发的情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十五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41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