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三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三年-原文

一、三年,春王正月,不雨。

二、夏四月,不雨。

何以书?记异也。

三、徐人取舒。

其言取之何?易也。

四、六月雨。

其言六月雨何?上雨而不甚也。

五、秋,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谷。

此大会也,曷为末言尔?桓公曰:‘无障谷,无贮粟,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六、冬,公子友如齐莅盟。

莅盟者何?往盟乎彼也。其言来盟者何?来盟于我也。

七、楚人伐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三年-译文

第一年,春天的时候,正月里没有下雨。

第二年,夏天四月也没有下雨。

为什么要在书中记载这些?是为了记录这些不同寻常的事情。

第三年,徐国人攻占了舒国。

这里说‘攻占’是什么意思?是因为攻占的过程很简单。

第四年,六月开始下雨。

这里说‘六月雨’是什么意思?是因为虽然开始下雨了,但雨量并不大。

第五年,秋天,齐国的国君、宋国的国君、江国的国君、黄国的国君在阳谷会面。

这是一次大型的会盟,为什么最后才提到这些?因为齐桓公说:‘不要堵塞水道,不要储存粮食,不要更换太子,不要将妾室立为正妻。’

第六年,冬天,公子友前往齐国参加盟约。

‘参加盟约’是什么意思?就是去那里参加盟约。为什么说‘来盟’?是因为他们在我国举行了盟约。

第七年,楚国人攻打郑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三年-注解

春王正月:春王正月指的是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的正月,古代以农历正月为一年之始,称为岁首,春王正月即一年的开始。

不雨:不雨指的是没有下雨,这里用来表示异常的自然现象,古人认为天象的变化可以反映天意,因此对不雨这样的异常天气会进行记录。

何以书:何以书的意思是为什么记录这件事,这里指的是为什么要将这个异常的自然现象记录在史书中。

记异:记异是指记录不同寻常、异常的事情,古代史书有记录历史事件、风俗习惯、天文现象、自然灾害等,记异是其中的一种记录方式。

徐人取舒:徐人取舒指的是徐国人攻打舒国,徐人和舒国都是古代的诸侯国。

其言取之何:其言取之何的意思是为什么说他们攻取了舒国,这里是对徐国攻取舒国这一事件的解释。

易:易在这里指的是容易,表示徐国攻取舒国的过程比较顺利。

六月雨:六月雨指的是在六月下雨,六月在中国古代属于夏季,通常不下雨,这里也是指异常天气。

上雨而不甚也:上雨而不甚也的意思是虽然下雨了,但雨势并不大。

大会:大会指的是诸侯国之间的会盟,是古代诸侯国之间进行外交活动的一种形式。

曷为末言尔:曷为末言尔的意思是为什么最后才说这件事,这里是对会盟内容记录位置的疑问。

桓公:桓公指的是齐国的国君,这里指的是齐桓公。

无障谷,无贮粟,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无障谷,无贮粟,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是齐桓公在会盟时提出的四项承诺,意思是不阻碍谷物生长,不囤积粮食,不更换太子,不以妾室身份提升为正室妻子。

公子友:公子友指的是鲁国的公子,这里指的是鲁国的公子友。

如齐莅盟:如齐莅盟的意思是公子友前往齐国参加会盟。

莅盟:莅盟指的是参加会盟,即到达会盟的地点。

往盟乎彼也:往盟乎彼也的意思是前往那里参加会盟。

来盟于我也:来盟于我也的意思是到这里来参加会盟。

楚人伐郑:楚人伐郑指的是楚国攻打郑国,楚国和郑国都是古代的诸侯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三年-评注

一、三年,春王正月,不雨。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三年’指的是鲁国历史上的某一年,‘春王正月’则是按照古代农历的记载,春季的第一个月。‘不雨’则是一种自然现象的描述,表明在这一年中春季没有降雨。从文化角度来看,古代中国认为‘春雨贵如油’,春雨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因此‘不雨’被视为一种异常现象,需要记录下来,以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农业生产的关注。

二、夏四月,不雨。

此句继续描述夏季的情况,同样指出夏季没有降雨。夏季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不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为严重,因此同样被记录下来,以警示后人。

三、何以书?记异也。

此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何以书’即为何要记录这些异常现象,‘记异也’则表明记录这些异常现象是为了记录历史中的异常,警示后人。

四、徐人取舒。

此句描述了徐人攻取舒国的事件。‘徐人’指的是徐国的人民,‘取舒’则表示攻取舒国。在古代中国,战争是常见的现象,因此这一事件被记录下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五、其言取之何?易也。

此句是对前一句的解释,‘其言取之何’即询问为何要记录这一事件,‘易也’则表示这一事件的发生是容易理解的,即徐国攻取舒国是符合当时战争规律的。

六、六月雨。

此句描述了六月降雨的情况。‘六月雨’表明在六月这个时节降雨,这在古代中国是正常的现象,因此被记录下来,以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七、其言六月雨何?上雨而不甚也。

此句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解释,‘其言六月雨何’即询问为何要特别指出六月降雨,‘上雨而不甚也’则表示虽然六月降雨是正常现象,但这次降雨并不算大,因此被特别记录下来。

八、秋,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谷。

此句描述了秋季诸侯会盟的情况。‘秋’表明时间,‘齐侯、宋公、江人、黄人’则是参与会盟的诸侯国,‘会于阳谷’则表示会盟的地点。

九、此大会也,曷为末言尔?桓公曰:‘无障谷,无贮粟,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此句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说明,‘此大会也’表示这是一个重要的会盟,‘曷为末言尔’即为何要记录这些细节,‘桓公曰’以下是桓公提出的四项要求,分别是‘无障谷’、‘无贮粟’、‘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这些要求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农业生产、社会秩序的重视,以及对于家庭伦理的强调。

十、冬,公子友如齐莅盟。

此句描述了冬季公子友前往齐国参加会盟的情况。‘冬’表明时间,‘公子友’是鲁国的一位公子,‘如齐’表示前往齐国,‘莅盟’则是参加会盟。

十一、莅盟者何?往盟乎彼也。其言来盟者何?来盟于我也。

此句是对前一句的解释,‘莅盟者何’即询问公子友为何参加会盟,‘往盟乎彼也’表示他是前往齐国参加会盟,‘其言来盟者何’即询问为何要记录公子友回来参加会盟,‘来盟于我也’表示公子友是在鲁国境内参加会盟。

十二、楚人伐郑。

此句描述了楚国攻打郑国的事件。‘楚人’指的是楚国的人民,‘伐郑’则表示攻打郑国。这一事件被记录下来,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紧张和战争的残酷。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三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37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