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十六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十六年-原文

【经】

十有六年春,季孙行父会齐侯于阳穀,齐侯弗及盟。

夏五月,公四不视朔。

六月戊辰,公子遂及齐侯盟于郪丘。

秋八月辛未,夫人姜氏薨。

毁泉台。

楚人、秦人、巴人灭庸。

冬十有一月,宋人弑其君杵臼。

【传】

十六年春,王正月,及齐平。公有疾,使季文子会齐侯于阳穀,请盟。齐侯不肯,曰:“请俟君閒。”

夏五月,公四不视朔,疾也。公使襄仲纳赂于齐侯,故盟于郪丘。

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如先君之数。

秋八月辛未,声姜薨,毁泉台。

楚大饑,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

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徙于阪高。蒍贾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夫麇与百濮,谓我饑不能师,故伐我也。若我出师,必惧而归。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谁暇谋人?”乃出师。旬有五日,百濮乃罢。自庐以往,振廪同食。次于句澨。使庐戢棃侵庸,及庸方城。庸人逐之,囚子扬窗。三宿而逸,曰:“庸师众,群蛮聚焉,不如复大师,且起王卒,合而后进。”师叔曰:“不可。姑又与之遇以骄之。彼骄我怒,而后可克,先君蚡冒所以服陉隰也。”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唯裨、鯈、鱼人实逐之。庸人曰:“楚不足与战矣。”遂不设备。

楚子乘驲,会师于临品,分为二队:子越自石溪,子贝自仞,以伐庸。秦人、巴人从楚师,群蛮从楚子盟。遂灭庸。

宋公子鲍礼于国人,宋饥,竭其粟而贷之。年自七十以上,无不馈饴也,时加羞珍异。无日不数于六卿之门,国之材人无不事也,亲自桓以下无不恤也。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乃助之施。昭公无道,国人奉公子鲍以因夫人。

于是,华元为右师,公孙友为左师,华耦为司马,鳞鱹为司徒,荡意诸为司城,公子朝为司寇。初,司城荡卒,公孙寿辞司城,请使意诸为之。既而告人曰:“君无道,吾官近,惧及焉。弃官则族无所庇。子,身之贰也,姑纾死焉。虽亡子,犹不亡族。”既,夫人将使公田孟诸而杀之。公知之,尽以宝行。荡意诸曰:“盍適诸侯?”公曰:“不能其大夫,至于君祖母以及国人,诸侯谁纳我?且既为人君,而又为人臣,不如死。”尽以其宝赐左右而使行。夫人使谓司城去公,对曰:“臣之而逃其难,若后君何?”

冬十一月甲寅,宋昭公将田孟诸,未至,夫人王姬使帅甸攻而杀之。荡意诸死之。书曰:“宋人弑其君杵臼。”君无道也。文公即位,使母弟须为司城。华耦卒而使荡虺为司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十六年-译文

【经】

十六年春天,季孙行父在阳穀与齐侯会面,但齐侯没有与他结盟。

夏天五月,鲁公四次没有参加朔日的朝会。

六月戊辰日,公子遂与齐侯在郪丘结盟。

秋天八月辛未日,夫人姜氏去世。

泉台被毁。

楚人、秦人、巴人联合灭掉了庸国。

冬天十一月,宋国人杀死了他们的君主杵臼。

【传】

十六年春天,周历正月,鲁国与齐国和解。鲁公有病,派季文子去阳穀与齐侯会面,请求结盟。齐侯不肯,说:“请等您病好了再说。”

夏天五月,鲁公四次没有参加朔日的朝会,因为他病了。鲁公派襄仲向齐侯送礼,因此在郪丘结盟。

有一条蛇从泉宫出来,进入国都,数量与先君的数量相同。

秋天八月辛未日,声姜去世,泉台被毁。

楚国发生大饥荒,戎族从西南方向进攻,到达阜山,驻扎在大林。又从东南方向进攻,到达阳丘,侵犯訾枝。庸人率领群蛮背叛楚国。麇人率领百濮聚集在选地,准备攻打楚国。

于是申、息的北门关闭,楚人计划迁都到阪高。蒍贾说:“不行。我们能去,敌人也能去。不如攻打庸国。麇人和百濮认为我们因饥荒无法出兵,所以来攻打我们。如果我们出兵,他们一定会害怕而撤退。百濮分散居住,各自逃回自己的城邑,谁还有空来对付我们?”于是出兵。十五天后,百濮撤退。从庐地开始,楚军开仓放粮,与士兵同食。驻扎在句澨。派庐戢棃进攻庸国,到达庸国的方城。庸人追击,俘虏了子扬窗。三天后子扬窗逃脱,说:“庸军众多,群蛮聚集,不如再派大军,并且调动王卒,联合后再进攻。”师叔说:“不行。暂且再与他们交战,让他们骄傲。他们骄傲,我们愤怒,然后才能战胜他们,这是先君蚡冒用来征服陉隰的方法。”于是再次与庸军交战,七次交战都败退,只有裨、鯈、鱼人追击。庸人说:“楚国不值得一战。”于是不再设防。

楚子乘驲车,在临品会师,分为两队:子越从石溪出发,子贝从仞出发,攻打庸国。秦人、巴人跟随楚军,群蛮与楚子结盟。于是灭掉了庸国。

宋国公子鲍对国人礼遇有加,宋国发生饥荒,他竭尽自己的粮食借给国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无不得到馈赠,时常还送上珍馐美味。他每天都要拜访六卿的门第,国中的才子无不侍奉他,从桓公以下的亲属无不得到他的照顾。公子鲍英俊而艳丽,襄夫人想与他私通,但未能如愿,于是帮助他施舍。昭公无道,国人拥戴公子鲍,依靠夫人。

于是,华元担任右师,公孙友担任左师,华耦担任司马,鳞鱹担任司徒,荡意诸担任司城,公子朝担任司寇。起初,司城荡去世,公孙寿辞去司城之职,请求让意诸接任。后来他对人说:“君主无道,我的官职接近他,担心会受牵连。如果辞官,家族就无处庇护。儿子,是我的替身,暂且让他去死吧。即使失去儿子,也不会失去家族。”后来,夫人计划让昭公去孟诸打猎并杀死他。昭公知道后,带着所有宝物离开。荡意诸说:“何不去投奔诸侯?”昭公说:“我不能得到大夫的支持,至于君祖母和国人,诸侯谁会接纳我?而且我已经是君主,又去做臣子,不如死。”他把所有宝物赐给左右侍从,然后让他们离开。夫人派人告诉司城离开昭公,司城回答说:“我作为臣子却逃避灾难,以后怎么面对君主?”

冬天十一月甲寅日,宋昭公准备去孟诸打猎,还未到达,夫人王姬派帅甸攻打并杀死了他。荡意诸也为此而死。史书记载:“宋人弑其君杵臼。”这是因为君主无道。文公即位后,任命他的弟弟须为司城。华耦去世后,任命荡虺为司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十六年-注解

季孙行父:鲁国大夫,季孙氏的代表人物,春秋时期鲁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齐侯:指齐国的君主,春秋时期齐国是诸侯国之一,位于今山东一带。

阳穀: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春秋时期为齐国的重要地点。

郪丘: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春秋时期为齐国的重要地点。

姜氏:鲁国国君的夫人,姜姓,春秋时期鲁国的贵族女性。

泉台:鲁国的宫殿建筑,可能与祭祀或礼仪有关。

庸:春秋时期的小国,位于今湖北一带,后被楚国、秦国、巴国联合灭掉。

杵臼:宋国的君主,宋昭公的名字,后被弑杀。

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国大夫,春秋时期鲁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襄仲:鲁国大夫,春秋时期鲁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声姜:鲁国国君的夫人,姜姓,春秋时期鲁国的贵族女性。

楚大饑:楚国发生大饥荒,导致社会动荡。

庸人帅群蛮以叛楚:庸国率领蛮族部落反叛楚国,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蒍贾:楚国的大夫,春秋时期楚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子越:楚国的大夫,春秋时期楚国的重要军事将领。

子贝:楚国的大夫,春秋时期楚国的重要军事将领。

宋公子鲍:宋国的公子,宋昭公的弟弟,春秋时期宋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华元:宋国的大夫,春秋时期宋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公孙友:宋国的大夫,春秋时期宋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华耦:宋国的大夫,春秋时期宋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鳞鱹:宋国的大夫,春秋时期宋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荡意诸:宋国的大夫,春秋时期宋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公子朝:宋国的公子,春秋时期宋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公孙寿:宋国的大夫,春秋时期宋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荡虺:宋国的大夫,春秋时期宋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十六年-评注

《春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及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本文所引的经文和传文,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政治关系和频繁的战争。

首先,经文部分简洁地记录了鲁国与齐国的外交活动、鲁国国君的疾病、夫人的去世、泉台的毁坏以及楚国、秦国、巴国联合灭掉庸国等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和军事斗争,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传文部分则详细描述了这些事件背后的政治斗争和军事策略。例如,鲁国国君因疾病无法亲自参与盟会,派季孙行父与齐侯会面,但齐侯拒绝立即结盟,显示出齐国对鲁国的谨慎态度。鲁国通过贿赂齐侯,最终在郪丘达成盟约,反映了春秋时期外交活动中的权谋和利益交换。

楚国在面临饥荒和蛮族叛乱的情况下,采取了灵活的军事策略,最终成功灭掉庸国。这一事件展示了楚国在春秋时期的强大军事实力和灵活的外交手段。楚国的成功不仅巩固了其在南方的地位,也对其他诸侯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国的内乱和宋昭公的弑杀,则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道德沦丧。宋公子鲍通过礼贤下士、救济国人,赢得了民心,最终在宋昭公无道的情况下,被国人拥立为君。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的政治动荡和民心向背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简洁的经文和详细的传文,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频繁的战争。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也揭示了春秋时期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特点。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十六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9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