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十五年-原文
十有五年春,季孙行父如晋。
三月,宋司马华孙来盟。
夏,曹伯来朝。
齐人归公孙敖之丧。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单伯至自齐。
晋郤缺帅师伐蔡。
戊申,入蔡。
秋,齐人侵我西鄙。
季孙行父如晋。
冬十有一月,诸侯盟于扈。
十有二月,齐人来归子叔姬。
齐侯侵我西鄙。遂伐曹,入其郛。
十五年春,季文子如晋,为单伯与子叔姬故也。
三月,宋华耦来盟,其官皆从之。书曰“宋司马华孙”,贵之也。公与之宴,辞曰:“君之先臣督,得罪于宋殇公,名在诸侯之策。臣承其祀,其敢辱君!请承命于亚旅。”鲁人以为敏。
夏,曹伯来朝,礼也。诸侯五年再相朝,以修王命,古之制也。
齐人或为孟氏谋,曰:“鲁,尔亲也。饰棺寘诸堂阜,鲁必取之。”从之。卞人以告。惠叔犹毁以为请,立于朝以待命。许之,取而殡之。齐人送之。书曰:“齐人归公孙敖之丧。”为孟氏,且国故也。葬视共仲。声己不视,帷堂而哭。襄仲欲勿哭,惠伯曰:“丧,亲之终也。虽不能始,善终可也。史佚有言曰:‘兄弟致美。’救乏、贺善、吊灾、祭敬、丧哀,情虽不同,毋绝其爱,亲之道也。子无失道,何怨于人?”襄仲说,帅兄弟以哭之。他年,其二子来,孟献子爱之,闻于国。或谮之曰:“将杀子。”献子以告季文子。二子曰:“夫子以爱我闻,我以将杀子闻,不亦远于礼乎?远礼不如死。”一人门于句鼆,一人门于戾丘,皆死。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非礼也。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以昭事神,训民事君。示有等威,古之道也。
齐人许单伯请而赦之,使来致命。书曰:“单伯至自齐。”贵之也。
新城之盟,蔡人不与。晋郤缺以上军、下军伐蔡,曰:“君弱,不可以怠。”戊申,入蔡,以城下之盟而还。凡胜国,曰“灭之”;获大城焉,曰“入之”。
秋,齐人侵我西鄙,故季文子告于晋。
冬十一月,晋侯、宋公、卫侯、蔡侯、陈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扈,寻新城之盟,且谋伐齐也。齐人赂晋侯,故不克而还。于是有齐难,是以公不会。书曰:“诸侯盟于扈。”无能为故也。凡诸侯会,公不与,不书,讳君恶也。与而不书,后也。齐人来归子叔姬,王故也。
齐侯侵我西鄙,谓诸侯不能也。遂伐曹,入其郛,讨其来朝也。季文子曰:“齐侯其不免乎?己则无礼,而讨于有礼者曰:‘女何故行礼!’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己则反天,而又以讨人,难以免矣。《诗》曰:‘胡不相畏,不畏于天?’君子之不虐幼贱,畏于天也。在《周颂》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不畏于天,将何能保?以乱取国,奉礼以守,犹惧不终,多行无礼,弗能在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十五年-译文
十五年春天,季孙行父前往晋国。
三月,宋国的司马华孙前来结盟。
夏天,曹伯来朝见。
齐国人归还了公孙敖的遗体。
六月初一,发生了日食。人们击鼓,用牲畜在社坛祭祀。
单伯从齐国回来。
晋国的郤缺率领军队攻打蔡国。
戊申日,晋军攻入蔡国。
秋天,齐国人侵犯我国的西部边境。
季孙行父再次前往晋国。
冬天十一月,诸侯在扈地结盟。
十二月,齐国人归还了子叔姬。
齐侯侵犯我国的西部边境,随后攻打曹国,攻入了曹国的外城。
十五年春天,季文子前往晋国,是为了单伯和子叔姬的事情。
三月,宋国的华耦前来结盟,他的随从官员都跟随着他。史书记载为“宋司马华孙”,这是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鲁公与他共宴,华耦辞谢说:“我的祖先督曾得罪于宋殇公,名字被记录在诸侯的史册中。我继承了祖先的祭祀,怎敢让君主受辱!请让我接受亚旅的命令。”鲁国人认为他机智。
夏天,曹伯来朝见,这是合乎礼制的。诸侯每五年互相朝见一次,以遵循周王的命令,这是古代的礼制。
齐国有人为孟氏出谋划策,说:“鲁国是你的亲戚。把棺材装饰好放在堂阜,鲁国一定会来取。”孟氏听从了这个建议。卞人将此事报告给了鲁国。惠叔仍然坚持请求,站在朝廷上等待命令。鲁国同意了,取回了棺材并举行了葬礼。齐国人送回了棺材。史书记载:“齐人归还了公孙敖的遗体。”这是为了孟氏,也是因为国家的缘故。葬礼按照共仲的规格进行。声己没有去看,只是在帷堂中哭泣。襄仲不想哭,惠伯说:“丧事是亲情的终结。即使不能善始,善终也是可以的。史佚有句话说:‘兄弟之间要尽善尽美。’救济贫困、祝贺善事、慰问灾祸、祭祀恭敬、丧事哀痛,情感虽然不同,但不能断绝亲情,这是亲情的道理。你没有失去道义,何必怨恨别人?”襄仲听了很高兴,带领兄弟们一起哭泣。几年后,公孙敖的两个儿子来到鲁国,孟献子很喜欢他们,名声传遍全国。有人诬陷他们说:“他们要杀你。”献子把这件事告诉了季文子。两个儿子说:“夫子因为爱我们而闻名,我们却因为要杀你而闻名,这不是远离礼制了吗?远离礼制不如去死。”于是,一个儿子在句鼆门自杀,另一个在戾丘门自杀,都死了。
六月初一,发生了日食,人们击鼓并用牲畜在社坛祭祀,这是不合礼制的。日食发生时,天子不举行宴会,只在社坛击鼓,诸侯用玉帛在社坛祭祀,在朝廷击鼓,以昭示侍奉神灵,教导百姓侍奉君主。这是古代的制度。
齐国人同意了单伯的请求并赦免了他,让他回来传达命令。史书记载:“单伯从齐国回来。”这是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
新城之盟时,蔡国没有参加。晋国的郤缺率领上军和下军攻打蔡国,说:“君主年幼,不能懈怠。”戊申日,晋军攻入蔡国,以城下之盟的方式返回。凡是战胜一个国家,称为“灭之”;攻占大城,称为“入之”。
秋天,齐国人侵犯我国的西部边境,因此季文子向晋国报告。
冬天十一月,晋侯、宋公、卫侯、蔡侯、陈侯、郑伯、许男、曹伯在扈地结盟,重申新城之盟,并谋划攻打齐国。齐国人贿赂了晋侯,所以没有成功而返回。这时有齐国的威胁,因此鲁公没有参加。史书记载:“诸侯在扈地结盟。”这是因为没有能力采取行动。凡是诸侯会盟,鲁公不参加,史书不记载,是为了避讳君主的过错。参加了但不记载,是因为后来才参加。齐国人归还了子叔姬,这是周王的缘故。
齐侯侵犯我国的西部边境,认为诸侯没有能力阻止。于是攻打曹国,攻入了曹国的外城,这是为了惩罚曹国来朝见。季文子说:“齐侯难道能免于灾祸吗?他自己无礼,却责备有礼的人说:‘你们为什么要行礼!’礼是用来顺应天道的,天道就是如此。他自己违背天道,却还要责备别人,难以免于灾祸。《诗经》说:‘为什么不敬畏,不敬畏天道?’君子不虐待幼小和卑贱的人,是因为敬畏天道。在《周颂》中说:‘敬畏天道的威严,才能保住自己。’不敬畏天道,怎么能保住自己呢?以混乱夺取国家,奉行礼制来守护,尚且担心不能善终,多做无礼之事,怎么能长久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十五年-注解
季孙行父:春秋时期鲁国的重要政治家,季孙氏的代表人物,曾多次出使晋国,处理外交事务。
宋司马华孙:宋国的司马(军事长官)华孙,因其官职和家族地位受到尊重。
曹伯:曹国的君主,来朝见鲁国,遵循古代诸侯相朝的礼仪。
公孙敖:鲁国的贵族,其丧事处理涉及鲁国与齐国的外交关系。
日有食之:日食现象,古代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需举行祭祀活动以平息神灵的愤怒。
单伯:齐国的贵族,因其在鲁国的外交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被记载。
晋郤缺:晋国的将领,率军攻打蔡国,展现了晋国的军事力量。
扈:地名,诸侯在此会盟,商讨联合对抗齐国的策略。
子叔姬:齐国的贵族女性,其归鲁事件反映了齐、鲁两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齐侯:齐国的君主,其侵略行为显示了齐国在春秋时期的扩张野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十五年-评注
这段文本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和军事活动。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礼仪制度。
首先,文本中多次提到季孙行父出使晋国,这反映了鲁国在春秋时期的外交策略,即通过与强大的晋国结盟来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季孙行父的外交活动不仅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也展示了鲁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
其次,文本中提到的日食现象及其祭祀活动,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神灵的崇拜。日食被视为不祥之兆,因此需要通过祭祀来平息神灵的愤怒,这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礼仪制度。
再次,文本中提到的诸侯会盟和军事行动,如晋郤缺伐蔡、齐侯侵鲁等,展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军事冲突。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各国的政治格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最后,文本中提到的礼仪制度,如诸侯相朝、丧葬礼仪等,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礼仪的重视。礼仪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也是各国之间交往的基础。通过对这些礼仪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对春秋时期鲁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外交和军事活动的记载,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关系和礼仪制度。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