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三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三年-原文

三年春,王正月,叔孙得臣会晋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伐沈。沈溃。

夏五月,王子虎卒。

秦人伐晋。

秋,楚人围江。

雨螽于宋。

冬,公如晋。十有二月己巳,公及晋侯盟。

晋阳处父帅师伐楚以救江。

三年春,庄叔会诸侯之师伐沈,以其服于楚也。沈溃。凡民逃其上曰溃,在上曰逃。

卫侯如陈,拜晋成也。

夏四月乙亥,王叔文公卒,来赴吊如同盟,礼也。

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封殽尸而还。遂霸西戎,用孟明也。

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为君也,举人之周也,与人之壹也;孟明之臣也,其不解也,能惧思也;子桑之忠也,其知人也,能举善也。《诗》曰,“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秦穆有焉。“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孟明有焉。“诒厥孙谋,以燕翼子”,子桑有焉。

秋,雨螽于宋,队而死也。楚师围江。晋先仆伐楚以救江。

冬,晋以江故告于周。王叔桓公、晋阳处父伐楚以救江,门于方城,遇息公子朱而还。晋人惧其无礼于公也,请改盟。公如晋,及晋侯盟。晋侯飨公,赋《菁菁者莪》。庄叔以公降拜,曰:“小国受命于大国,敢不慎仪?君贶之以大礼,何乐如之。抑小国之乐,大国之惠也。”晋侯降辞,登,成拜。公赋《嘉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三年-译文

三年的春天,周王的正月,叔孙得臣联合晋国、宋国、陈国、卫国、郑国的军队攻打沈国。沈国溃败。

夏天的五月,王子虎去世。

秦国人攻打晋国。

秋天,楚国人包围了江国。

宋国下了一场蝗虫雨。

冬天,鲁公前往晋国。十二月的己巳日,鲁公与晋侯结盟。

晋国的阳处父率领军队攻打楚国以救援江国。

三年的春天,庄叔联合诸侯的军队攻打沈国,因为沈国臣服于楚国。沈国溃败。凡是百姓逃离他们的君主称为溃败,君主逃离称为逃亡。

卫侯前往陈国,向晋国表示敬意。

夏天的四月乙亥日,王叔文公去世,前来吊唁的如同盟国一样,这是合乎礼仪的。

秦伯攻打晋国,渡过黄河烧毁船只,攻取了王官,到达晋国的郊外。晋国人不出战,于是秦伯从茅津渡过黄河,埋葬了殽地的尸体后返回。于是秦伯称霸西戎,这是用了孟明的计策。

君子因此知道秦穆公作为君主,能够广泛地选拔人才,并且对人始终如一;孟明作为臣子,能够不懈怠,能够谨慎思考;子桑忠诚,能够知人善任。《诗经》说,“在哪里采蘩草,在沼泽在沙洲,在哪里使用它,公侯的事务”,秦穆公做到了。“早晚不懈怠,以侍奉一人”,孟明做到了。“为子孙谋划,以庇护后代”,子桑做到了。

秋天,宋国下了一场蝗虫雨,蝗虫成群结队地死去。楚国的军队包围了江国。晋国的先仆攻打楚国以救援江国。

冬天,晋国因为江国的缘故向周王报告。王叔桓公、晋国的阳处父攻打楚国以救援江国,在方城门外遇到息国的公子朱后返回。晋国人担心他们对鲁公无礼,请求重新结盟。鲁公前往晋国,与晋侯结盟。晋侯宴请鲁公,赋诗《菁菁者莪》。庄叔陪同鲁公下拜,说:“小国接受大国的命令,怎敢不谨慎礼仪?君主赐予我们大礼,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小国的快乐,是大国的恩惠。”晋侯下辞,登台,完成拜礼。鲁公赋诗《嘉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三年-注解

沈溃:沈国溃败。’溃’指民众逃离其统治者,表示国家的崩溃。

济河焚舟:秦军渡过黄河后烧毁船只,表示决一死战,不留退路。

封殽尸:秦军在殽山封存战死者的尸体,以示纪念和尊重。

雨螽:指蝗虫如雨般降落,常被视为不祥之兆。

盟:古代诸侯国之间的结盟仪式,表示互相支持和保护。

《菁菁者莪》:《诗经》中的一篇,常用于宴会场合,表达对宾客的赞美和欢迎。

《嘉乐》:《诗经》中的一篇,常用于表达对和谐与繁荣的祝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三年-评注

这段文字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活动,反映了当时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和频繁的战争状态。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动荡和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

文中提到的’济河焚舟’和’封殽尸’等事件,不仅展示了秦穆公的军事策略和决断力,也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残酷和对战士的尊重。这些细节描写增加了文本的历史真实感和文化深度。

通过对秦穆公、孟明和子桑等人的评价,文本体现了古代对于君臣关系的重视和对于忠诚、智慧的推崇。这些评价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肯定,也是对理想政治关系的向往。

文本中引用的《诗经》篇章,如《菁菁者莪》和《嘉乐》,不仅增添了文学色彩,也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于诗歌的重视和其在社交场合中的应用。这些引用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文化素养和对于传统文学的尊重。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也通过细节描写和文学引用,展现了春秋时期的文化特色和社会风貌。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生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三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6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