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肯堂,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中医脉学,尤其以脉诊著称。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是当时中医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肯堂总结了大量临床经验,提炼出了脉诊理论的精髓,并通过《濒湖脉学》对脉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公元16世纪)。
内容简要:《濒湖脉学》是王肯堂对脉学的一部系统总结,书中全面讨论了脉诊理论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技巧。全书通过总结不同脉象的变化、脉搏的细微变化以及与各种疾病的关联,提出了详细的脉诊诊断方法。王肯堂在书中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书中内容包括了脉诊的基本理论、脉象的分类、如何解读脉搏的不同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脉诊来辨别疾病的不同阶段。该书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脉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革(阴)-原文
革脉:弦而芤。
仲景。
如按鼓皮。
丹溪。
仲景曰:弦则为寒。
芤则为虚。
虚寒相博。
此名曰革。
男子亡血失精。
妇人半产漏下。
《脉经》曰:三部脉革。
长病得之死。
卒病得之生。
时珍曰:此即芤弦二脉相合。
故均主失血之候。
诸家脉书。
皆以为牢脉。
故或有革无牢。
有牢无革。
混淆不辩。
不知革浮牢沉。
革虚牢实。
形证皆异也。
又按《甲乙经》曰:
浑浑革革。
至如涌泉。
病进而危。
弊弊绰绰。
其去如弦。
绝者死。
谓脉来浑浊。
革变急如涌泉。
出而不反也。
王贶以为溢脉。
与此不同。
【体状主病诗】
革脉形如按鼓皮,
芤弦相合脉寒虚,
女人半产并崩漏,
男子营虚或梦遗。
【相类诗】
见芤、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革(阴)-译文
革脉:脉象像是弦而芤。这是张仲景所说的。就像按在鼓皮上的感觉。丹溪也有提及。
张仲景说:弦脉代表寒症,芤脉代表虚弱。虚弱和寒症相互交织,这种脉象被称为革脉。男子可能会因为失血或失精而出现革脉。妇女可能会因为半产或崩漏而出现革脉。
《脉经》中提到:三部脉出现革脉,长期患病的人得此脉象会死亡,突然患病的人得此脉象则会生存。李时珍说:这就是芤脉和弦脉结合在一起的情况。因此,它们都表明失血的征兆。各家脉书都认为是牢脉,所以有时会有革脉而没有牢脉,有时有牢脉而没有革脉,混淆不清,不知道革脉是浮脉,牢脉是沉脉,它们的形态和证候都不同。
再根据《甲乙经》的说法:脉象浑浊且革变,就像涌泉一样急促,病情加重变得危险。脉象衰弱而宽绰,它的消失就像弦音一样,断绝的脉象意味着死亡。这指的是脉象来时浑浊,革变急促,出现后不再返回。王贶认为是溢脉,但这与革脉不同。
【体状主病诗】
革脉的形态就像按在鼓皮上,芤弦相合的脉象表示寒虚,妇女可能半产或崩漏,男子可能因为营虚或梦遗。
【相类诗】
出现芤脉、牢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革(阴)-注解
革脉:革脉是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象,表现为脉来弦而芤,即脉象弦细而弱,有如皮革之感。这种脉象在中医理论中通常与气血不足、失血有关。
弦:弦脉是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象,表现为脉象紧绷而有力,有如琴弦之音,通常与寒邪侵袭有关。
芤:芤脉是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象,表现为脉象弱而无力,有如被割断的线,通常与气血亏损、失血有关。
仲景:仲景指的是张仲景,即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丹溪:丹溪是明代医学家朱丹溪的别称,朱丹溪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对后世中医学有重要贡献。
虚寒相博:虚寒相博指的是虚证和寒证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男子亡血失精:男子亡血失精指的是男性因失血或精液流失导致的气血亏损。
妇人半产漏下:妇人半产漏下指的是女性在分娩后出现血崩或月经不调的症状。
三部脉革:三部脉革指的是中医脉诊中的三部脉(寸、关、尺)都出现革脉。
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指的是慢性疾病中出现革脉往往预后不良,而急性疾病中出现革脉则可能预后较好。
时珍:时珍指的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医药学的重要著作。
芤弦二脉相合:芤弦二脉相合指的是芤脉和弦脉同时出现,表明失血和寒证的存在。
牢脉:牢脉是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象,表现为脉象坚实有力,通常与实证、血瘀有关。
革浮牢沉:革浮牢沉指的是革脉和牢脉在脉象上的不同表现,革脉通常表现为脉浮,牢脉则表现为脉沉。
革虚牢实:革虚牢实指的是革脉和牢脉在脉象上的不同表现,革脉通常与虚证有关,牢脉则与实证有关。
形证皆异:形证皆异指的是脉象的表现和相应的病证不同,需要仔细辨别。
甲乙经:甲乙经是《黄帝内经》的别称,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
浑浑革革:浑浑革革形容脉象浑浊而急促。
涌泉:涌泉是指脉象急促如泉水涌出。
弊弊绰绰:弊弊绰绰形容脉象衰弱而无力。
溢脉:溢脉是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象,表现为脉象急促而有力,有如水溢出。
体状主病诗:体状主病诗是对脉象的描述和相应病证的总结。
相类诗:相类诗是对相似脉象的描述和比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革(阴)-评注
革脉,中医脉象之一,其脉象特点是弦而芤。‘弦’指脉象如琴弦之紧绷,‘芤’则形容脉象如细草之摇曳。这种脉象被古代医家仲景所描述,他认为革脉的形成是由于‘弦’为寒,‘芤’为虚,寒虚相搏,从而形成了革脉。
仲景进一步指出,男子若出现亡血失精的症状,妇人若出现半产漏下的情况,都可能表现为革脉。这种脉象在《脉经》中被描述为三部脉革,长病得之则死,卒病得之则生,表明革脉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革脉实际上是芤弦二脉相合的结果,因此它主要表现为失血之候。在古代的脉学著作中,革脉常常与牢脉相混淆,有的脉书中认为革脉就是牢脉,导致革无牢,牢无革,甚至混淆不清。实际上,革脉与牢脉在脉象的浮沉、虚实上都有所不同,需要仔细辨别。
《甲乙经》中描述了革脉的一种特殊形态,即‘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这里的描述意味着脉来浑浊,革变急如涌泉,出而不反,王贶将其称为溢脉,与革脉有所区别。
在《体状主病诗》中,革脉的形态被形容为‘形如按鼓皮’,脉象特点是‘芤弦相合脉寒虚’,这表明革脉与寒虚有关。诗中进一步指出,革脉常见于女性半产崩漏和男性营虚梦遗等病症。
在《相类诗》中,革脉与芤脉、牢脉相提并论,说明这三种脉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需要通过细致的脉象观察和症状分析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