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良姜理中汤-原文
治虚疟、久疟脾胃虚弱,若初起为冷物所伤,亦用此方。
高良姜 干姜(炒) 草果(去壳炒,各二两)
为末。
每服四钱水煎空心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良姜理中汤-译文
治疗虚疟、久疟(长期疟疾)导致脾胃虚弱的情况,如果疟疾最初是因为吃了冷的东西而引起的,也可以使用这个方子。
高良姜、干姜(炒过)、草果(去壳炒过,每种各二两)。
将这些药材研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钱(大约是12.5克),用水煎煮后空腹服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良姜理中汤-注解
治虚疟:治疗疟疾,特别是虚弱体质引起的疟疾。
久疟:长期的疟疾,指疟疾反复发作,病程较长。
脾胃虚弱:脾胃功能减弱,中医认为与消化吸收、营养代谢密切相关。
若初起为冷物所伤:如果疟疾的初期是因为食用了冷的食物而引起的。
高良姜:一种中药,具有温中散寒、暖胃止痛的功效。
干姜:一种中药,性温,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
(炒):表示将药材经过炒制,以改变其性质,增强药效。
草果:一种中药,具有温中散寒、燥湿止泻的作用。
(去壳炒,各二两):指草果去壳后炒制,与其他药材一样,用量为二两。
为末:将药材研磨成粉末。
每服四钱:每次服用四钱的粉末。
水煎:用开水煎煮。
空心服:在空腹时服用,以利于药物吸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良姜理中汤-评注
此方出自古代中医典籍,针对的是治疗虚疟、久疟以及脾胃虚弱等病症。首先,‘治虚疟、久疟脾胃虚弱’一句,点明了本方的适用症候。虚疟指的是疟疾久治不愈,体质虚弱的情况;久疟则是指疟疾反复发作,持续时间较长。脾胃虚弱则是中医理论中常见的病症,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乏力等症状。
‘若初起为冷物所伤,亦用此方’表明此方不仅适用于疟疾的长期治疗,对于因受冷物所伤引起的疟疾也有一定的疗效。这里的‘冷物’指的是寒凉的食物或药物,中医认为寒凉之物容易损伤脾胃,导致疟疾的发生。
方中的‘高良姜’、‘干姜’和‘草果’均为常用中药材。高良姜具有温中散寒、暖胃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治疗胃寒、腹痛等症状;干姜则能温中散寒、温中止呕,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呕吐泄泻等;草果则具有温中散寒、燥湿止泻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寒湿泄泻、脾胃虚寒等。
‘为末’指的是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粉末,这样便于煎煮和服用。‘每服四钱’说明每次服用量,‘水煎空心服’则是指空腹时用热水煎服,以增强药效。
从整体来看,此方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通过温中散寒、暖胃止痛的方法,调和脾胃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疟疾的目的。同时,方中药物配伍合理,相互协同,既可增强疗效,又可减少副作用。
在赏析此方时,我们还可以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其药理作用。高良姜、干姜和草果三者共同作用,温中散寒,调和脾胃,使寒邪得以驱除,脾胃功能得以恢复,从而改善疟疾症状。此方在古代医学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对后世中医治疗疟疾有一定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