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胡麻散

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胡麻散-原文

治疠风浑身顽麻,或如针刺遍身疼痛,手足瘫痪。

紫背浮萍(七月半采,一斤)

黑芝麻(炒,四两)

薄荷(苏州者佳,二两)

牛蒡子(炒)

甘草(炒,各一两)共为末。

每服三钱,茶酒任下,日三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胡麻散-译文

治疗疠风病,全身感到僵硬麻木,有时像被针刺一样全身疼痛,手脚可能瘫痪。

紫背浮萍(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采摘,用量为一斤)

黑芝麻(炒熟,用量为四两)

薄荷(以苏州产的为佳,用量为二两)

牛蒡子(炒熟)

甘草(炒熟,每种药材各一两)

将这些药材共同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钱,可以用茶水或酒送服,每天服用三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胡麻散-注解

治疠风:疠风,即古时对麻风病的称呼,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神经。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食疗和中医外治等。

浑身顽麻:顽麻,指身体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等,这是疠风病的常见症状。

针刺遍身疼痛:形容身体各处疼痛如针刺般,是疠风病的典型症状。

手足瘫痪:手足瘫痪,指手和脚无法正常活动,这是由于神经受损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

紫背浮萍:紫背浮萍,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皮肤病、水肿等。

七月半:七月半,指农历七月十五,传统节日中之一,又称中元节,有采药的习惯。

一斤:古时计量单位,一斤相当于500克。

黑芝麻:黑芝麻,是一种营养价值高的食品,具有补肝肾、润五脏的功效,炒制后可增加药效。

薄荷:薄荷,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热的作用,苏州薄荷品质上乘。

牛蒡子:牛蒡子,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炒制后可减轻毒性。

甘草:甘草,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解毒、润肺等功效,炒制后可增强其作用。

共为末:将上述药材共同研磨成粉末。

每服三钱:每次服用三钱的药粉。

茶酒任下:可以用茶水或酒送服。

日三服:一天服用三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胡麻散-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一种名为‘疠风’的疾病症状,疠风在中医学中属于风邪范畴,表现为浑身顽麻、针刺般的疼痛以及手足瘫痪等症状。这种描述生动形象,反映了古人对疾病症状的细致观察和描述能力。

‘紫背浮萍’、‘黑芝麻’、‘薄荷’、‘牛蒡子’、‘甘草’五种药材,均为中医方剂中的常用药物。紫背浮萍性味辛、平,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黑芝麻性味甘、平,具有补肝肾、润五脏的作用;薄荷性味辛、凉,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的功效;牛蒡子性味辛、苦、寒,具有疏散风热、解毒消肿的功效;甘草性味甘、平,具有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

此方剂名为‘紫背浮萍散’,是中医方剂学中的一种。方中紫背浮萍、黑芝麻、薄荷、牛蒡子均具有疏散风热、解毒消肿的功效,甘草则调和药性,缓急止痛。全方共奏清热解毒、祛风通络、补肝肾、润五脏之效。

‘七月半采’指的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采摘紫背浮萍,此时紫背浮萍药效最佳。‘一斤’、‘四两’、‘二两’、‘各一两’等量词的运用,体现了古人对药材用量的精确把握。

‘每服三钱,茶酒任下,日三服’是关于此方剂的服用方法。‘三钱’是指每次服用三钱(约15克)的药材;‘茶酒任下’表示可以用茶水或酒送服;‘日三服’是指每天服用三次。这种服用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剂量的精准控制和对患者体质的细致考虑。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描述了疾病的症状,还详细介绍了治疗此病症的方剂组成、药材采摘时间、用量以及服用方法,充分体现了古人对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刻理解。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胡麻散》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13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