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百花散-原文
治腿肚血风 疮,小儿蝼蛄疖,或耳底出脓,瘰 痔漏。
川乌五两捣为末。
凡一切疮毒,以麻油调涂,湿者干糁,耳中出水吹入,牛马六畜疮皆可治。
人家合酱入此末五钱,不生虫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百花散-译文
治疗腿肚上的血风疮,小儿身上的蝼蛄疖,或者耳朵里流出脓液,还有瘰疬和漏疮。
将川乌五两捣成粉末。对于所有类型的疮毒,可以用麻油调和这种粉末来涂抹,如果是湿润的疮口,就干燥后撒上粉末,如果是耳朵里流脓,就将粉末吹入耳中,牛马等家畜的疮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治疗。如果家庭做酱料时加入这种粉末五钱,就不会生虫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百花散-注解
治腿肚血风疮:指治疗腿肚部位的血风疮,血风疮是一种皮肤病,可能由于血液循环不畅或风湿病引起。
小儿蝼蛄疖:小儿蝼蛄疖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皮肤病,表现为皮肤上的小疙瘩,形似蝼蛄。
耳底出脓:指耳朵内部流出脓液,可能是耳部感染的表现。
瘰疬:瘰疬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表现为皮肤下的硬结,常见于颈部。
漏:在中医中,漏通常指体液或血液不正常流失的情况。
川乌:川乌是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
捣为末:将药材捣碎成粉末。
麻油:麻油,又称芝麻油,是一种植物油,常用于烹饪和制作药物。
糁:糁在这里指的是粉末状的药物。
六畜:指牛、马、羊、猪、狗、鸡这六种家畜。
合酱:指将药物粉末加入酱料中。
虫蛆:虫蛆是指肉中的寄生虫幼虫,这里指防止酱料中滋生虫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百花散-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一种古代的民间疗法,主要针对腿部、小儿、耳部等部位的疾病。从专业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治腿肚血风疮’中的‘血风疮’指的是一种以腿部为发病部位的皮肤病,可能是因为风邪侵袭,血气不畅所致。治疗方法则是使用川乌捣末,这种川乌是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止痛、温经散寒的作用,适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等症状。
‘小儿蝼蛄疖’中的‘蝼蛄疖’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皮肤病,因其形态类似蝼蛄而得名。治疗方法同样是使用川乌末,这表明川乌在古代民间被广泛用于治疗皮肤病。
‘或耳底出脓,瘰疬漏’描述的是耳部疾病,‘瘰疬’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可能表现为淋巴结肿大。治疗方法同样使用川乌末,显示出川乌在治疗耳部疾病中的广泛应用。
‘川乌五两捣为末’中的川乌用量为五两,捣成粉末,这种处理方式可能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有效成分,便于外用。
‘凡一切疮毒,以麻油调涂’说明川乌末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疮毒,麻油作为调制剂,具有润肤、解毒的作用,与川乌末合用,增强了治疗疮毒的效果。
‘湿者干糁,耳中出水吹入’描述了根据病情的不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湿疮需要干燥处理,而耳部出水则需吹入药物粉末,这体现了古代医家根据病情变化灵活调整治疗方案的特点。
‘牛马六畜疮皆可治’表明川乌末不仅适用于人类,也可用于治疗家畜的皮肤病,显示出川乌的广泛适用性。
‘人家合酱入此末五钱,不生虫蛆’则说明了川乌末还具有防腐的作用,可以防止酱料生虫蛆,这反映了古代人们在生活中对药物用途的拓展。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展现了古代民间医家的智慧和对药物功效的深入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