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生姜半夏汤-原文
治风痰上攻,头旋眼花,痰壅作嗽,面目浮肿。
生姜 半夏(各三两)
共捣饼阴干为末。
每服四钱,加姜五片,水煎温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生姜半夏汤-译文
治疗风痰上攻,导致头晕眼花,痰多引起咳嗽,面部和眼睛周围浮肿。
需要用到生姜和半夏(各三两)。
将生姜和半夏一起捣碎做成饼状,然后在阴凉处晾干,最后研磨成粉末。
每次服用四钱(约12.5克)的粉末,同时加入五片生姜,用水煎煮后温热服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生姜半夏汤-注解
治风痰上攻:指治疗因风邪和痰浊上扰所致的病症,风痰上攻通常表现为头晕、头痛、眼花等症状。
头旋眼花:头旋,即头晕;眼花,即眼前发黑或视物模糊,两者常一起出现,是风痰上攻的典型症状。
痰壅作嗽:痰壅,指痰液在呼吸道中积聚不畅;作嗽,即咳嗽。痰壅作嗽是指痰液积聚导致咳嗽不止。
面目浮肿:面目浮肿,即面部和眼睑水肿,常见于某些疾病或体质虚弱的人群。
生姜:一种常用的调味品和药用植物,具有温中止呕、发汗解表的作用。
半夏:一种中药材,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痰多、呕吐等症状。
捣饼阴干:将药材捣碎成饼状,然后在阴凉处晾干,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处理方法。
为末:将药材研磨成粉末,以便于服用。
每服四钱:每次服用四钱的药粉,这里的‘钱’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一钱约等于3.75克。
加姜五片:在煎煮药汤时加入五片生姜,以增强药效。
水煎温服:使用水煮沸后煎煮药粉,待药汤温热时服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生姜半夏汤-评注
此方出自古代中医典籍,是针对风痰上攻、头旋眼花、痰壅作嗽、面目浮肿等症状的方剂。以下是对该方剂的逐行赏析:
治风痰上攻:风痰上攻是中医术语,指风邪与痰湿相合,上扰清窍,导致头痛、眩晕等症状。此方旨在治疗此类病症。
头旋眼花:头旋眼花即眩晕,表现为头部旋转不定,眼前发黑,视物不清。方剂中使用的药物具有平肝潜阳、祛风止眩的作用。
痰壅作嗽:痰壅作嗽是指痰液壅塞气道,导致咳嗽不止。方剂中的药物具有化痰止咳、宣肺平喘的功效。
面目浮肿:面目浮肿是指面部出现水肿,可能是由于水湿内停所致。方剂中的药物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
生姜:生姜性温,味辛,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等功效。在此方中,生姜可以增强方剂的温中止呕作用,同时辅助半夏发挥其功效。
半夏:半夏性温,味辛,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效。在此方中,半夏是主要药物,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作用,以缓解痰壅作嗽的症状。
共捣饼阴干为末:此步骤是将生姜和半夏共同捣碎,制成饼状,然后在阴凉处晾干,最终研磨成粉末。这样做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便于保存和服用。
每服四钱,加姜五片,水煎温服:此为服用方法。每服四钱(约12克)的药末,加入五片生姜,用水煎煮,待温后服用。此法可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便于人体吸收。
总体而言,此方剂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调和阴阳、燥湿化痰、温中止呕等作用,治疗风痰上攻、头旋眼花、痰壅作嗽、面目浮肿等症状。方剂中的药物配伍合理,具有较好的疗效。然而,在使用此方剂时,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充分发挥其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