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渗湿汤-原文
治脾胃虚寒,四肢困倦,骨节酸疼,头晕鼻塞,恶风,多虚汗,痰饮不清,胸满气促,心腹胀闷,两胁刺痛,霍乱吐泻。
此药能暖脾胃,辟风寒,祛瘴疫,除风湿。
浓朴(二两) 丁香 甘草 附子(各一两) 砂仁 干姜 肉果(面裹煨透) 高良姜(各八钱)
锉碎。
每用五钱加姜三片,枣三枚,水一盏煎七分,去渣空心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渗湿汤-译文
治疗脾胃虚弱、寒冷,四肢感到疲倦,骨头和关节疼痛,头晕鼻塞,怕风,经常出虚汗,痰液不清晰,胸部感觉胀满,呼吸急促,心窝和腹部感到闷胀,两侧胁肋部位有刺痛感,出现霍乱症状,伴有呕吐和腹泻。
这种药物能够温暖脾胃,驱散风寒,消除瘴气和疫病,去除风湿。
药方组成:厚朴(二两),丁香、甘草、附子(各一两),砂仁、干姜、肉果(用面粉包裹后煨熟),高良姜(各八钱)。
使用方法:将药物捣碎。每次使用五钱,加入三片姜,三枚红枣,用一盏水煎煮到七分,去渣后空腹服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渗湿汤-注解
治脾胃虚寒:治疗脾胃虚弱、寒冷的病症。脾胃虚寒指的是脾胃功能减弱,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容易感到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手脚发冷等症状。
四肢困倦:四肢无力,感到疲倦。多见于脾胃虚弱或气血不足的人群。
骨节酸疼:骨节疼痛,多由风寒湿邪侵袭筋骨所致。
头晕鼻塞:头部昏沉,鼻子不通气。常由外感风寒或内伤脾胃引起。
恶风:怕风,容易感受风寒之邪。
多虚汗:经常出汗,多因身体虚弱,阳气不足。
痰饮不清: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多与脾胃虚弱、湿邪内阻有关。
胸满气促:胸部感觉胀闷,呼吸急促,可能与肺气不宣、气机不畅有关。
心腹胀闷:心窝和腹部感觉胀闷,可能与脾胃气滞、消化不良有关。
两胁刺痛:两侧胁肋部疼痛,多与肝气郁结、气血瘀滞有关。
霍乱吐泻:剧烈的呕吐和腹泻,常见于急性肠胃炎等疾病。
浓朴:一种中药,具有燥湿、消痰、下气、止呕的功效。
丁香:一种中药,具有温中散寒、暖胃止痛的功效。
甘草:一种中药,具有调和药性、解毒、润肺、缓急止痛的功效。
附子:一种中药,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但有毒,需慎用。
砂仁:一种中药,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
干姜:一种中药,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
肉果:一种中药,即肉豆蔻,具有温中散寒、涩肠止泻的功效。
高良姜:一种中药,具有温中散寒、暖胃止痛的功效。
锉碎:将药材切成小块或粉末状,以利于煎煮和吸收。
煎:将药材放入水中加热煮沸,使药效释放到水中。
去渣:煎煮后去除药渣,只服用药液。
空心服:在空腹时服用,以利于药物吸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渗湿汤-评注
此方出自古代中医典籍,专为治疗脾胃虚寒所致的一系列症状而设。首先,从方名‘治脾胃虚寒’可以看出,本方的主要治疗对象是脾胃虚寒之证。
方中首药‘浓朴’性温,味苦,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胸腹胀闷、两胁刺痛等症状。
‘丁香’性温,味辛,具有温中散寒、暖胃止呕的作用,与浓朴相辅相成,共同改善脾胃虚寒症状。
‘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功效,在本方中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
‘附子’性热,味辛,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导致的四肢困倦、骨节酸疼等症状。
‘砂仁’性温,味辛,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胸满气促、心腹胀闷等症状。
‘干姜’性热,味辛,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与附子相呼应,共同增强温中散寒之力。
‘肉果’性温,味辛,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作用,面裹煨透后使用,可以增强其温中散寒的效果。
‘高良姜’性温,味辛,具有温中散寒、暖胃止呕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恶风、多虚汗等症状。
煎制方法上,将药物锉碎后,加入姜、枣和水煎煮,去渣后空腹服用,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同时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总体来看,此方在药物配伍上,温中散寒与行气止痛相结合,既能够改善脾胃虚寒的症状,又能够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体现了古代中医治疗疾病注重整体调理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