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撮气散-原文
治凉药伤肺,饮食不下,胸膈饱闷,吞酸气逆,久嗽不止。
白术 干姜(各二两) 黄 (蜜水拌炒) 附子 川椒 杏仁(各一两) 甘草(五钱)
共为粗末,水煎服四钱。
初服冷热相搏,觉烦闷欲吐,少顷撮定,肺气自然下降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撮气散-译文
治疗凉性药物伤肺,导致食物难以吞咽,胸部和膈膜感到闷胀,吞咽时会有酸气上逆,长期咳嗽不止。
需要用到白术、干姜(各二两),黄(用蜜水拌炒),附子、川椒、杏仁(各一两),甘草(五钱)。将这些药材共同研磨成粗末,用开水煎煮后服用四钱。
刚开始服用时可能会感到冷热交替,觉得烦躁想呕吐,但稍过一会儿这种感觉就会稳定下来,肺气自然会下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撮气散-注解
治凉药:指治疗寒凉病症的药物,中医认为寒凉药物可能会损伤人体正气,尤其是肺气。
伤肺:指损伤肺部,肺主气,司呼吸,损伤肺气会导致呼吸不畅、咳嗽等症状。
饮食不下:指食欲不振,无法正常进食。
胸膈饱闷:指胸部和膈肌(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感觉闷胀,不适。
吞酸气逆:指胃酸上逆,导致喉咙有酸味,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久嗽不止:指咳嗽持续时间较长,且咳嗽不止。
白术:中药名,性温,味甘苦,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
干姜:中药名,性热,味辛,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
黄:这里指黄连,中药名,性寒,味苦,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蜜水拌炒:指将黄连用蜜水拌炒,以减少其苦寒之性,增强其药效。
附子:中药名,性大热,味辛甘,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的功效,但有毒,需谨慎使用。
川椒:中药名,性温,味辛,具有温中散寒、止痛、止泻的功效。
杏仁:中药名,性平,味苦,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
甘草:中药名,性平,味甘,具有调和药性、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
共为粗末:指将上述药材共同研磨成粗末。
水煎服:指将药材粗末用水煎煮后服用。
四钱:古代计量单位,一钱约等于现在的3.75克,四钱即约15克。
初服冷热相搏:指初次服用此药时,可能会出现冷热感觉交织的情况。
觉烦闷欲吐:指在服用药物后可能会感到烦躁、闷闷不乐,甚至有想要呕吐的感觉。
少顷撮定:指稍过一会儿,症状会逐渐稳定下来。
肺气自然下降:指通过服用此药,肺部的气机得以恢复,症状得到缓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撮气散-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一种中医治疗病症的方法,反映了中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治凉药伤肺,饮食不下,胸膈饱闷,吞酸气逆,久嗽不止。
首先,这段文字点明了病症的成因和症状。‘治凉药伤肺’说明患者可能因服用过多凉性药物而导致肺气受损。‘饮食不下,胸膈饱闷’描述了患者消化不良和胸部不适的症状。‘吞酸气逆,久嗽不止’则进一步说明了患者有胃酸倒流和持续性咳嗽的问题。
白术 干姜(各二两) 黄 (蜜水拌炒) 附子 川椒 杏仁(各一两) 甘草(五钱)
接下来,这段文字列出了用于治疗上述病症的中药配方。白术和干姜是温性药物,具有温中散寒、健脾止泻的功效。黄连蜜水拌炒可增强其清热解毒的作用。附子是温热药物,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作用。川椒和杏仁则能温肺止咳,行气止痛。甘草具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的作用。
共为粗末,水煎服四钱。
此处说明了中药的制备方法,即将上述药物共为粗末,以水煎煮,每次服用四钱。这种制备方法体现了中医对药物配伍和剂型的讲究。
初服冷热相搏,觉烦闷欲吐,少顷撮定,肺气自然下降矣。
最后,这段文字描述了患者初次服用药物后的反应。‘初服冷热相搏’说明药物在体内产生了一定的反应。‘觉烦闷欲吐’是药物作用在体内的正常反应。‘少顷撮定’表示患者逐渐适应了药物的作用。‘肺气自然下降’则表明药物已经起到了预期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