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分气丸

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分气丸-原文

治心腹痞闷疼痛,

两胁气胀,

痰涎上攻,

咽嗌不利,

能行气,

化酒食。

黑丑(半生半熟取头末,四两)

青皮(炒)

陈皮(炒)

干姜(炮)

肉桂(各一两)

共为末,水法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空心姜汤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分气丸-译文

治疗心腹部闷痛,两肋气胀,痰液上涌,喉咙不适,能够行气,化解酒食。

使用黑丑(半生半熟取头末,四两) 青皮(炒) 陈皮(炒) 干姜(炮) 肉桂(各一两)

将这些药材共同研成粉末,用水制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时用姜汤送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分气丸-注解

治心腹痞闷疼痛:治疗心窝、腹部痞塞、闷胀、疼痛的症状。

两胁气胀:两胁,即人体两侧的肋部,气胀指气在肋部不畅,导致胀满不适。

痰涎上攻:痰涎,指黏稠的痰液,上攻指痰液上逆,可能引起咳嗽、喉咙不适等症状。

咽嗌不利:咽嗌,指咽喉部位,不利即不畅,可能表现为吞咽困难或喉咙疼痛。

能行气:具有促进气机运行的作用。

化酒食:指能够帮助消化酒食,减轻食积。

黑丑:中药名,即黑牵牛子,具有泻下、逐水、破血等功效。

半生半熟取头末:指将黑丑煮至半生半熟后,取其头部研磨成末。

四两:古代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现代的50克左右。

青皮:中药名,指柑橘类果实的皮,具有疏肝理气、消食化积的功效。

炒:指将药材用微火炒至微黄,以增强其药效。

陈皮:中药名,指柑橘类果实的皮,经过晒干、发酵等工艺制成,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

干姜:中药名,指姜的干燥根茎,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

炮:指将药材用砂炒、火烤等方法加工,以改变其药性。

肉桂:中药名,指桂树的树皮,具有温中散寒、活血通经的功效。

各一两:指上述药材各取一两。

共为末:将上述药材共同研磨成粉末。

水法梧子大:指用药粉制成梧子大小的丸剂。

每服三十丸:每次服用三十丸。

空心姜汤下:在空腹时用姜汤送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分气丸-评注

此方出自古代中医典籍,针对心腹痞闷疼痛、两胁气胀、痰涎上攻、咽嗌不利等症状,具有行气、化酒食的功效。以下是对该方的逐行赏析:

治心腹痞闷疼痛,两胁气胀,痰涎上攻,咽嗌不利,能行气,化酒食。

首句概括了本方的适应症,即治疗心腹痞闷疼痛、两胁气胀、痰涎上攻、咽嗌不利等症状,同时强调其具有行气、化酒食的作用。

黑丑(半生半熟取头末,四两)

黑丑,即黑大豆,此处取其半生半熟的头末,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尿的作用。四两的用量体现了其在此方中的主药地位。

青皮(炒)

青皮,为柑橘类果实的果皮,炒制后可增强其行气止痛的功效。此处炒制青皮,以增强其疗效。

陈皮(炒)

陈皮,即柑橘的果皮,炒制后可温中理气、燥湿化痰。陈皮在此方中与青皮相辅相成,共同发挥行气、化痰的作用。

干姜(炮)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炮制后的干姜可增强其温中散寒的作用,有助于缓解心腹痞闷疼痛等症状。

肉桂(各一两)

肉桂,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痛的作用。在本方中,肉桂与干姜相配合,共同发挥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

共为末,水法梧子大。

将黑丑、青皮、陈皮、干姜、肉桂等药材共研为末,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此处的‘水法梧子大’是指丸剂的大小,梧桐子为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此处用于描述丸剂的规格。

每服三十丸,空心姜汤下。

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时用姜汤送服。姜汤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本方的疗效。空腹服用可以减少对胃的刺激,提高药物的吸收率。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分气丸》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04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