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阴阳换气-原文
凡伤寒阳证欲作汗,
阴证已加灸,
真元欲复,与邪气分争,
必发寒战,
鼻衄昏迷,
牙关微紧,
四肢微厥,
乃阴阳换气也。
一二时辰,
自然腋下汗出而愈。
(阴阳换气,
即今之所谓战汗,
须预告病家,
令其不必惊骇,
否则阖室苍惶,
谗言蜂起,
彼时一剂误投,
遂有生死之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阴阳换气-译文
凡是伤寒病的阳证想要出汗,阴证已经用艾灸治疗,人的真气想要恢复,与邪气进行斗争,一定会出现发冷发抖的现象,鼻子出血,意识模糊,牙齿紧闭,四肢微微发冷,这是阴阳之气交换的过程。大约一两个时辰后,自然会在腋下出汗,病就会好了。(阴阳之气交换,就是现在所说的战汗,需要提前告诉病人,让他们不要害怕,否则整个家庭都会慌乱,谣言四起,那时如果误用了药物,就会关乎生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阴阳换气-注解
伤寒: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以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脉浮紧为主要症状,是外感病的一种。
阳证:中医学中的术语,指疾病表现为热、红、肿、痛、口渴、尿黄、脉数等热性症状的证候。
汗:中医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发汗来驱除病邪,使疾病得以治愈。
阴证:中医学中的术语,指疾病表现为寒、白、淡、不肿、不痛、口不渴、尿清、脉沉等寒性症状的证候。
灸:中医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燃烧艾绒等物在体表穴位上施热,以达到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
真元:中医学中的术语,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力量,相当于元气。
邪气:中医学中的术语,指侵入人体引起疾病的各种致病因素。
寒战:中医学中的症状,指因寒邪侵袭或疾病所致的肌肉不自主地颤抖。
鼻衄:中医学中的症状,指鼻出血。
昏迷:中医学中的症状,指意识丧失,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牙关微紧:中医学中的症状,指牙齿紧闭,难以开口。
四肢微厥:中医学中的症状,指四肢发冷,皮肤苍白,脉微弱。
阴阳换气:中医学中的术语,指疾病过程中阴阳相互转换、调整的过程。
一二时辰:古代时间单位,一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一二时辰即两到四个小时。
预告:预先告知。
惊骇:惊慌害怕。
阖室:整个家庭。
谗言:诽谤他人的话。
蜂起:像蜜蜂一样纷纷而起,形容很多。
误投:错误地投药,即用药不当。
生死之判:生死存亡的决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阴阳换气-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中医经典著作,是对伤寒病中阴阳转换过程的描述。首先,‘凡伤寒阳证欲作汗’一句,表明这是在讨论伤寒病的治疗阶段,而‘阳证欲作汗’则指出此时患者正处在阳证欲转化为汗证的过程中。
‘阴证已加灸’说明在治疗过程中,已经对阴证进行了灸法治疗,意在温阳散寒。‘真元欲复’指的是患者的真气开始恢复,有抗邪之力。‘与邪气分争’描绘了正气与邪气之间的斗争,这是疾病恢复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必发寒战’、‘鼻衄昏迷’、‘牙关微紧’、‘四肢微厥’这些症状,都是阴阳转换时的表现。‘寒战’是正气驱邪时的外在反应,‘鼻衄’、‘昏迷’等则是正气与邪气激烈斗争时的身体变化。这些症状体现了中医对疾病过程中人体内部变化的深刻理解。
‘乃阴阳换气也’是对上述症状的总结,‘阴阳换气’即阴阳之间的转化,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一二时辰’指的是大约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自然腋下汗出而愈’则表明经过一段时间后,患者将自然出汗,邪气随汗而出,病愈。
‘阴阳换气’这一概念,即今日所谓的‘战汗’,是疾病恢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须预告病家,令其不必惊骇’提醒医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这一过程,避免因误解而引起恐慌。
‘阖室苍惶,谗言蜂起’描绘了因误解而产生的家庭恐慌和社会流言,强调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彼时一剂误投,遂有生死之判’则警示医者在治疗过程中应谨慎行事,任何不当的治疗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是对伤寒病治疗过程的详细描述,更是中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体现。它强调了阴阳平衡、正气驱邪的重要性,以及医患沟通的必要性,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