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脾疟-原文
凡疟病由于暑月多吃冰水冷物,伤其脾胃,久而生痰,古今议论皆差,或指暑邪,或分六经,或云邪崇,皆谬说也。
但只有脾胃之分,胃疟易治,脾疟难调。
或初起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乃阳明证也。
清脾饮、截疟丹皆可。
若二三日一发,或午后发,绵延不止者,乃脾疟也。
此证若作寻常治之,误人不少。
正法当服全真、草神、四神等丹,若困重日久,肌肤渐瘦,饮食减少,此为最重,可灸左命关百壮,自愈。
穷人艰于服药,只灸命关亦可愈。
凡久疟止灸命关,下火便愈,实秘法也。
(脾疟原属正虚,治得其法,应手即愈,而世人竟尚柴胡,攻多补少,不知元气既虚,又拔其本,以致耽延时日,变端百出,先生灸法,实可宗主。)
【治验】
一人病疟月余,发热未退,一医与白虎汤,热愈甚。
余曰∶公病脾气大虚,而服寒凉,恐伤脾胃。
病患云∶不服凉药,热何时得退。
余曰∶《内经》云疟之始发,其寒也,烈火不能止;其热也,冰水不能遏。
当是时,良工不能措其手,且扶元气,待其自衰。
公元气大虚,服凉剂退火,吾恐热未去,而元气脱矣。
因为之灸命关,才五七壮,胁中有气下降,三十壮全愈。
(久疟而用白虎,真所谓盲人说瞎话也。缪仲醇一代名医,论多出此,窃所未解。予观《广笔记》,疑其所学,全无巴鼻,至于《本草经疏》,设立许多禁忌,令后人疑信相半,不敢轻用,为患匪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脾疟-译文
所有的疟疾都是因为夏天吃了太多冰水冷食,伤害了脾胃,时间久了就会生痰。古往今来,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都不准确,有人说是暑邪所致,有人说是六经问题,还有人说是邪气侵犯,这些都是错误的说法。实际上,问题只在于脾胃,胃疟比较容易治疗,而脾疟则很难调理。脾疟可能一开始是一天发作一次,或者每隔一天发作一次,这是阳明证。可以用清脾饮、截疟丹来治疗。如果每隔两三天发作一次,或者下午发作,持续时间很长,那就是脾疟了。这种病如果按照普通的疟疾来治疗,会误诊不少病人。正确的治疗方法是服用全真、草神、四神等丹药,如果病情严重,身体虚弱,肌肉逐渐消瘦,饮食减少,这是最严重的,可以灸左命关一百壮,自然会好。如果穷人难以服药,只灸命关也可以治愈。一般来说,长期疟疾只灸命关,火毒消除后就会好,这是一个真正的秘法。(脾疟原本属于正气虚弱,治疗方法正确,应该很快就能治愈,但世人却还推崇柴胡,攻多于补,不知道元气已经虚弱,还进一步削弱了根本,导致耽误了时间,问题层出不穷,先生的灸法,确实是值得学习的。)
【治验】
有一个人疟疾已经一个多月了,发热还没有退去,一个医生给他开了白虎汤,结果热度反而更甚。我说:先生,您的病是脾气大虚,而服用寒凉药物,恐怕会伤害脾胃。病人说:不服用凉药,热度何时能退?我说:《内经》中说疟疾刚开始发作时,它的寒性强烈,烈火也无法阻止;它的热性强烈,冰水也无法遏制。在这个时候,即使是有经验的医生也束手无策,只能扶助元气,等待它自己减弱。先生的元气非常虚弱,服用凉药退火,我担心热度虽然可能退去,但元气却可能耗尽。因此,我为先生灸了命关,才五七壮,胁部就有气下降的感觉,三十壮后,病就完全好了。(长期疟疾却使用白虎汤,真可以说是盲人说瞎话。缪仲醇是一代名医,他的论述中有很多类似之处,我对此感到不解。我看《广笔记》,怀疑他的学问,完全没有根据,至于《本草经疏》,设立了太多的禁忌,让后人疑惑信疑,不敢轻易使用,这个问题很严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脾疟-注解
疟病:疟疾,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疟疾被视为一种常见的疾病。
暑月:夏季,指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月份,通常指农历六、七月。
冰水冷物:指冰镇的水或冷食,古代认为过多食用会损伤脾胃。
脾胃:中医术语,指消化系统,包括胃和脾两个器官,与人体消化吸收和气血生成密切相关。
痰:中医术语,指体内湿气凝聚形成的黏稠物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六经:中医术语,指人体经络系统的六个主要部分,即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邪崇:中医术语,指邪气侵袭人体,导致疾病发生。
阳明证:中医术语,指疾病表现为阳明经(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病证,常见症状为发热、口渴、便秘等。
清脾饮: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脾胃湿热引起的疾病。
截疟丹: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疟疾。
全真丹: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疟疾。
草神丹: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疟疾。
四神丹: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疟疾。
命关:中医术语,指人体重要的穴位,位于手腕内侧。
灸:中医治疗方法,通过燃烧艾草或其他草药在人体穴位上产生热量,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白虎汤: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热病。
内经: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包括《黄帝内经》等,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来源。
元气:中医术语,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与人的健康和寿命密切相关。
柴胡:中药名,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疾病,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损伤元气。
巴鼻:古代医学术语,指医学的根源或基础。
本草经疏:古代中药学著作,对中药的性能、功效、用法等进行详细论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脾疟-评注
凡疟病由于暑月多吃冰水冷物,伤其脾胃,久而生痰,古今议论皆差,或指暑邪,或分六经,或云邪崇,皆谬说也。
此句开篇点明疟病的成因,指出疟疾并非由暑邪、六经或邪崇单一因素引起,而是由于暑月过度食用冰水冷物,损伤脾胃,久病生痰。作者以古今医家之议论为谬,强调疟疾的病机在于脾胃受伤,为后文提出治疗疟疾的方法奠定基础。
但只有脾胃之分,胃疟易治,脾疟难调。
此句进一步分析疟疾的病机,区分胃疟和脾疟。胃疟相对容易治疗,而脾疟则较为棘手。作者强调脾胃在疟疾治疗中的重要性,为治疗提供方向。
或初起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乃阳明证也。清脾饮、截疟丹皆可。
此句介绍疟疾的初期症状,如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属于阳明证。并提出清脾饮和截疟丹两种治疗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若二三日一发,或午后发,绵延不止者,乃脾疟也。此证若作寻常治之,误人不少。
此句描述脾疟的症状,如二三日一发或午后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作者强调脾疟治疗的重要性,若按常规治疗,容易误人子弟。
正法当服全真、草神、四神等丹,若困重日久,肌肤渐瘦,饮食减少,此为最重,可灸左命关百壮,自愈。
此句提出治疗脾疟的正法,包括服用全真、草神、四神等丹药。对于病情严重者,如困重日久、肌肤渐瘦、饮食减少,可采取灸左命关百壮的方法,以达到自愈的效果。
穷人艰于服药,只灸命关亦可愈。
此句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健康问题,指出即使贫困无法服药,仅通过灸命关也能治愈疟疾,体现了作者的仁心仁术。
凡久疟止灸命关,下火便愈,实秘法也。
此句总结治疗久疟的方法,强调灸命关的重要性,并称之为秘法,体现了作者对医术的独到见解。
(脾疟原属正虚,治得其法,应手即愈,而世人竟尚柴胡,攻多补少,不知元气既虚,又拔其本,以致耽延时日,变端百出,先生灸法,实可宗主。)
此句为作者对脾疟治疗的补充说明,指出脾疟属于正虚,治疗得当则可迅速痊愈。然而,世人却多推崇柴胡,攻多补少,导致元气受损,病情加重。作者推崇先生的灸法,认为其治疗方法值得学习。
【治验】
此为治验部分的开头,表明以下内容为实际病例的记录。
一人病疟月余,发热未退,一医与白虎汤,热愈甚。
此句描述一病例,患者疟疾已持续一个月,发热未退。前医误用白虎汤,导致病情加重。
余曰∶公病脾气大虚,而服寒凉,恐伤脾胃。
作者分析病情,认为患者脾气大虚,服用寒凉药物会进一步损伤脾胃。
病患云∶不服凉药,热何时得退。
患者表示不服凉药,不知如何退热。
余曰∶《内经》云疟之始发,其寒也,烈火不能止;其热也,冰水不能遏。当是时,良工不能措其手,且扶元气,待其自衰。
作者引用《内经》中的观点,说明疟疾的寒热症状,强调治疗疟疾应扶助元气,等待病情自然缓解。
公元气大虚,服凉剂退火,吾恐热未去,而元气脱矣。
作者进一步分析病情,认为患者元气大虚,服用凉剂退火,可能导致元气耗尽。
因为之灸命关,才五七壮,胁中有气下降,三十壮全愈。
作者采取灸命关的方法治疗患者,经过五七壮后,患者胁中有气下降,三十壮后痊愈。此案例体现了灸法在疟疾治疗中的有效性。
(久疟而用白虎,真所谓盲人说瞎话也。缪仲醇一代名医,论多出此,窃所未解。予观《广笔记》,疑其所学,全无巴鼻,至于《本草经疏》,设立许多禁忌,令后人疑信相半,不敢轻用,为患匪细。)
作者对白虎汤治疗疟疾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长期疟疾使用白虎汤并无效果,甚至可能误人子弟。同时,对缪仲醇和《广笔记》、《本草经疏》等著作提出批评,认为其观点存在问题,为后世医家敲响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