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消渴

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消渴-原文

此病由心肺气虚,多食生冷,冰脱肺气,或色欲过度,重伤于肾,致津不得上荣而成消渴。

盖肾脉贯咽喉,系舌本,若肾水枯涸,不能上荣于口,令人多饮而小便反少,方书作热治之,损其肾元,误人甚多。

正书,春灸气海三百壮,秋灸关元二百壮,日服延寿丹十丸,二月之后,肾气复生。

若服降火药,临时有效,日久肺气渐损,肾气渐衰,变成虚劳而死矣。

此证大忌酒色,生冷硬物。

若脾气有余,肾气不足,则成消中病,脾实有火,故善食而消,肾气不足,故下部少力,或小便如疳。

孙思邈作三焦积热而用凉药,损人不少。

盖脾虽有热,而凉药泻之,热未去而脾先伤败。

正法先灸关元二百壮,服金液丹一斤而愈。

(消渴虽有上中下之分,总由于损耗津液所致,盖肾为津液之原,脾为津液之本,本原亏而消渴之证从此致矣。

上消者,《素问》谓之鬲消,渴而多饮,小便频数。

中消者《索问》谓之消中,消谷善饥,身体消瘦。

下消者,《素问》谓之肺消,渴而便数有膏。

饮一溲二;后人又谓之肾消,肾消之证则已重矣。

若脉微而涩或细小,身体瘦瘁,溺出味甘者,皆不治之证也,大法以救津液,壮水火为生。)

【治验】

一人频饮水而渴不止,余曰∶君病是消渴也,乃脾肺气虚,非内热也。

其人曰,前服凉药六剂,热虽退而渴不止,觉胸胁气痞而喘。

余曰∶前证止伤脾肺,因凉药复损元气,故不能健运而水停心下也。

急灸关元、气海各三百壮,服四神丹,六十日津液复生。

方书皆作三焦猛热,下以凉药,杀人甚于刀剑,慎之。

(津液受伤,不惟消渴,亦兼杂病,而误用寒凉者不少,时医以此杀人,而人不悟奈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消渴-译文

这种病是因为心肺气虚,吃得太多生冷食物,导致肺气受损,或者因为过度追求性欲,严重伤害了肾脏,使得津液不能上升滋养身体,从而形成消渴症。因为肾脉贯穿咽喉,与舌根相连,如果肾水枯竭,不能上升滋养口腔,就会让人多喝水而小便却很少,医书上把这种情况当作热病来治疗,却损伤了肾脏的元气,误诊误治的情况很多。

按照正规的治疗方法,春天应该灸气海穴三百次,秋天灸关元穴二百次,每天服用延寿丹十丸,两个月后,肾气就能恢复。如果服用降火药,当时可能会有所缓解,但时间久了,肺气会逐渐受损,肾气会逐渐衰退,最终导致虚劳而死。

这种病最忌讳酒色和生冷坚硬的食物。如果脾气有余而肾气不足,就会形成消中病,脾实有火,所以容易饥饿并且消化快,肾气不足,所以下半身力量不足,或者小便像疳病一样。

孙思邈认为是因为三焦积热,所以使用凉药,但这样会损伤人体,情况不少。因为脾虽然有热,但用凉药泻火,热没有去除,脾却先受到了伤害。正确的治疗方法是先灸关元穴二百次,服用金液丹一斤,病就会痊愈。

消渴虽然有上中下之分,但总的原因是损耗了津液。因为肾是津液的根本,脾是津液的基础,根本和基础亏损了,消渴的症状就会由此产生。上消在《素问》中称为鬲消,表现为口渴多饮,小便频繁。中消在《素问》中称为消中,表现为消谷善饥,身体消瘦。下消在《素问》中称为肺消,表现为口渴,大便频繁且有膏脂。喝一升水,尿两升;后人又称之为肾消,肾消的症状已经非常严重了。如果脉象微弱而涩或者细小,身体瘦弱,尿液味道甜,这些都是无法治愈的症状,治疗的大法是拯救津液,增强水火之气的生机。

【治验】

有一个人频繁喝水但口渴不止,我对他说:你的病是消渴,是因为脾肺气虚,并不是内热。他说,之前服用了六剂凉药,热度虽然退了,但口渴却一直不停,感觉胸胁气闷,喘不过气来。我说:之前的症状只是伤了脾肺,因为凉药又损伤了元气,所以不能正常运转,水停留在心下。

我立即灸关元穴和气海穴各三百次,服用四神丹,六十天后津液就恢复了。医书上都把消渴当作三焦猛热,用凉药治疗,这样杀人比刀剑还可怕,要小心。

津液受损,不仅会导致消渴,也会导致其他杂病,而误用寒凉药的情况也不少,现在的医生用这种方法杀人,但人们却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消渴-注解

心肺气虚:指心脏和肺部功能虚弱,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是中医理论中常见的病证。

生冷:指未煮熟或冷藏的食物,中医认为生冷食物易伤脾胃。

冰脱肺气:指食用冰镇食物导致肺部气机受损。

色欲过度:指过度追求性欲,中医认为过度纵欲会损伤肾精。

重伤于肾:指肾脏受到严重伤害,肾脏在中医理论中主藏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

津不得上荣:指津液不能正常上升滋养身体,津液在中医中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消渴:指一种以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为特征的疾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

肾脉贯咽喉,系舌本:指肾脏的脉络连接咽喉,与舌根部有关。

肾水枯涸:指肾脏中的阴液枯竭,中医认为肾水不足会导致多种疾病。

方书:指古代医学著作。

气海:中医穴位名,位于腹部,有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

关元:中医穴位名,位于腹部,有温补肾阳、调和脾胃的作用。

延寿丹:古代中药方剂,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金液丹:古代中药方剂,具有滋阴降火的作用。

三焦:中医理论中的六个部位之一,是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

鬲消:《素问》中提到的消渴的一种类型,表现为口渴多饮,小便频繁。

消中:《素问》中提到的消渴的一种类型,表现为消谷善饥,身体消瘦。

肺消:《素问》中提到的消渴的一种类型,表现为口渴,大便次数增多且有油脂。

肾消:指消渴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与肾脏功能密切相关。

四神丹:古代中药方剂,具有补益脾胃、生津止渴的作用。

杂病:指多种不同的疾病。

时医:指当时的医生,有时也指时下流行的治疗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消渴-评注

此病由心肺气虚,多食生冷,冰脱肺气,或色欲过度,重伤于肾,致津不得上荣而成消渴。

这段古文首先提出了消渴病的成因,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消渴病是由心肺气虚、饮食生冷、色欲过度等因素引起的。其中,‘心肺气虚’指的是心肺功能不足,无法将津液输送到全身;‘多食生冷’和‘冰脱肺气’则是指过食寒凉食物,导致肺气受损;‘色欲过度’和‘重伤于肾’则是指过度纵欲,损伤肾脏功能。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津液无法正常输布,从而形成消渴病。

盖肾脉贯咽喉,系舌本,若肾水枯涸,不能上荣于口,令人多饮而小便反少,方书作热治之,损其肾元,误人甚多。

此处进一步解释了消渴病的症状,即肾水枯涸,导致口渴多饮,但小便却少。古文中的‘方书作热治之’指的是古代医书中对于消渴病的治疗方法,认为其病因为热,而采取清热的方法治疗,但这种方法会损伤肾脏,导致病情加重,误人甚多。

正书,春灸气海三百壮,秋灸关元二百壮,日服延寿丹十丸,二月之后,肾气复生。

此句提出了治疗消渴病的方法,即通过春季灸气海穴三百壮,秋季灸关元穴二百壮,并每日服用延寿丹十丸,经过两个月的时间,肾气得以恢复。这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若服降火药,临时有效,日久肺气渐损,肾气渐衰,变成虚劳而死矣。

这句话提醒人们,虽然降火药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长期服用会导致肺气损伤,肾气衰弱,最终可能导致虚劳而死亡。这反映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长期疗效和个体差异的原则。

此证大忌酒色,生冷硬物。

古文强调了消渴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如饮酒、纵欲、食用生冷硬物等,这些都是加重病情的因素。

若脾气有余,肾气不足,则成消中病,脾实有火,故善食而消,肾气不足,故下部少力,或小便如疳。

此处进一步分析了消中病的成因,即脾气有余而肾气不足,导致脾实有火,善食而消,同时肾气不足,下部少力,小便如疳。

孙思邈作三焦积热而用凉药,损人不少。

这句话提到了古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治疗方法,认为三焦积热,因此使用凉药治疗,但这种方法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盖脾虽有热,而凉药泻之,热未去而脾先伤败。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孙思邈的治疗方法,认为虽然脾有热,但使用凉药泻热,会导致脾先受到伤害,而热并未完全去除。

正法先灸关元二百壮,服金液丹一斤而愈。

这里提出了正确的治疗方法,即先灸关元穴二百壮,然后服用金液丹一斤,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消渴虽有上中下之分,总由于损耗津液所致,盖肾为津液之原,脾为津液之本,本原亏而消渴之证从此致矣。

这句话说明了消渴病的分类及其共同病因,即消渴病有上中下之分,但总因损耗津液所致,肾为津液之原,脾为津液之本,本原亏虚,则消渴之证由此而生。

上消者,《素问》谓之鬲消,渴而多饮,小便频数。中消者《索问》谓之消中,消谷善饥,身体消瘦。下消者,《素问》谓之肺消,渴而便数有膏。饮一溲二;后人又谓之肾消,肾消之证则已重矣。

这段古文对消渴病的分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上消、中消和下消三种类型,并引用了《素问》中的相关论述,对每种类型的症状进行了说明。

若脉微而涩或细小,身体瘦瘁,溺出味甘者,皆不治之证也,大法以救津液,壮水火为生。

此处指出了消渴病的一些不治之证,如脉象微涩或细小,身体瘦弱,尿液味道甘甜等。同时,提出了治疗消渴病的大法,即以救津液、壮水火为主。

【治验】一人频饮水而渴不止,余曰∶君病是消渴也,乃脾肺气虚,非内热也。

这段【治验】部分记录了一个实际的病例,患者频繁饮水而口渴不止,专家判断其病为消渴,认为其病因为脾肺气虚,而非内热。

其人曰,前服凉药六剂,热虽退而渴不止,觉胸胁气痞而喘。

患者描述了自己之前的治疗经历,服用凉药六剂后,虽然热症减退,但口渴并未停止,且感到胸胁气痞,喘息。

余曰∶前证止伤脾肺,因凉药复损元气,故不能健运而水停心下也。

专家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之前的凉药治疗虽然暂时缓解了热症,但却损伤了脾肺之气,导致元气受损,无法正常运化水液,从而使水液停滞在心下。

急灸关元、气海各三百壮,服四神丹,六十日津液复生。

专家提出了治疗方案,即紧急灸关元、气海各三百壮,并服用四神丹,经过六十天后,津液得以恢复。

方书皆作三焦猛热,下以凉药,杀人甚于刀剑,慎之。

专家提醒人们,方书中将三焦视为猛热,使用凉药治疗,这种治疗方法比刀剑杀人还要可怕,提醒人们在使用药物时要谨慎。

津液受伤,不惟消渴,亦兼杂病,而误用寒凉者不少,时医以此杀人,而人不悟奈何。

最后,专家指出津液受伤不仅会导致消渴病,还可能引发其他杂病,而误用寒凉药物的情况很多,导致一些医生因此杀人,但人们却未能认识到这一点。这反映了古代医学中对于药物使用的谨慎态度。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消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95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