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厥证-原文
《素问》云∶五络俱绝,形无所知,其状若尸,名为尸厥。
由忧思惊恐,致胃气虚闭于中焦,不得上升下降,故昏冒强直,当灸中脘五十壮即愈。
此证妇人多有之,小儿急慢惊风亦是此证,用药无效,若用吐痰下痰药即死,惟灸此穴,可保无虞。
令服来复丹、荜澄茄散而愈。
(厥证《经》言详矣,尸厥不过厥证之一端,外有血厥、痰厥、煎厥、薄厥,总皆根气下虚之证,所谓少阴不至者厥也,又云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
【治验】
一妇人产后发昏,二目滞涩,面上发麻,牙关紧急,二手拘挛,余曰∶此胃气闭也。
胃脉挟口环唇,出于齿缝,故见此证。
令灸中脘穴五十壮,即日而愈。
(产后血厥,仓公白薇散)
一妇人时时死去已二日矣,凡医作风治之不效,灸中脘五十壮即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厥证-译文
《素问》中说:如果五络(指经络)都断了,身体就没有知觉,那样子就像尸体一样,这种情况叫做尸厥。这是由于忧思、惊恐等原因,导致胃气虚弱并阻塞在中焦(指中腹部),不能上升也不能下降,所以会出现头晕目眩、身体僵直的症状。应当用艾灸中脘穴五十壮,这样就能痊愈。这种症状妇女中比较多见,小孩子急性的或慢性的惊风也是这个原因,用药治疗没有效果,如果使用吐痰或下痰的药物就会死亡,只有灸这个穴位,才能确保没有危险。让她服用来复丹和荜澄茄散,病就好了。(厥证《经》中说得详细,尸厥只是厥证的一种,还有血厥、痰厥、煎厥、薄厥等,都是因为气虚下陷的证候,所谓少阴不至则厥,又说内夺而厥,就会导致失语和身体不能动,这是肾虚的表现。)
【治验】
有一个妇女产后出现头晕,眼睛发涩,脸上发麻,牙关紧闭,双手拘挛,我说:这是胃气阻塞了。因为胃的经脉环绕在口唇周围,从齿缝中出来,所以出现了这些症状。让她灸中脘穴五十壮,当天就痊愈了。(产后血厥,使用仓公白薇散治疗。)
还有一个妇女已经连续两天时常感觉要死去,所有医生都按照风邪来治疗,但都没有效果,灸中脘穴五十壮后,就痊愈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厥证-注解
素问:《素问》是《黄帝内经》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讨论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法。
五络俱绝:指人体的五条经络(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全部断绝,通常用来形容病情危重。
形无所知:形容患者失去意识,对外界事物没有反应。
尸厥:一种中医病名,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类似尸体的状态。
忧思惊恐:指过度忧虑、思考和恐惧的情绪。
胃气:中医术语,指胃的生理功能,包括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等。
中焦:中医术语,指人体上腹部,包括胃、脾等器官。
昏冒强直:指患者感到头晕、冒汗,身体僵硬无力。
中脘:中医穴位,位于上腹部,是治疗胃病的重要穴位。
五十壮:壮是古代计量单位,指艾灸时燃烧艾绒的长度,此处指艾灸中脘穴五十次。
妇人:指女性。
小儿:指儿童。
急慢惊风:中医病名,指小儿因外感或内伤引起的突然抽搐、昏迷等症状。
吐痰下痰药:指具有催吐或化痰作用的药物。
来复丹:古代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
荜澄茄散:古代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
厥证:中医病名,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病症。
血厥:中医病名,因失血过多引起的昏厥。
痰厥:中医病名,因痰湿阻闭气道引起的昏厥。
煎厥:中医病名,因热病引起的昏厥。
薄厥:中医病名,因寒邪引起的昏厥。
根气下虚:中医术语,指人体元气虚弱,下焦(肾脏)功能不足。
少阴不至:中医术语,指少阴经(心肾)的气血运行不畅。
内夺而厥:中医术语,指体内气血逆乱导致的昏厥。
喑痱:中医病名,指突然失语和身体瘫痪。
肾虚:中医术语,指肾脏功能虚弱,常见症状有腰膝酸软、耳鸣、遗精等。
胃脉:中医术语,指胃的经脉,与胃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口环唇:指口腔周围的区域。
齿缝:指牙齿之间的缝隙。
仓公白薇散:古代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厥证-评注
《素问》所述之‘五络俱绝,形无所知,其状若尸,名为尸厥’,是对尸厥症状的精确描述。五络,指十二经络中的五条主要经络,俱绝即指这五条经络的气血都断绝了。形无所知,形容患者如死尸一般,对外界毫无反应。这种症状通常由忧思惊恐等情绪波动引起,导致胃气虚闭于中焦,中焦是脾胃所在之处,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胃气不得上升下降,则会出现昏冒强直的症状。
‘当灸中脘五十壮即愈’中的中脘穴,位于上腹部,是治疗胃气虚闭的重要穴位。灸法是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热力刺激穴位,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五十壮是指灸的次数,这里说明灸中脘穴五十次即可治愈尸厥。
‘此证妇人多有之,小儿急慢惊风亦是此证’指出尸厥不仅见于成人,也常见于妇女和小儿,特别是急慢惊风等病症。‘用药无效,若用吐痰下痰药即死,惟灸此穴,可保无虞’强调了灸法在治疗尸厥中的独特性和安全性,提示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谨慎。
‘令服来复丹、荜澄茄散而愈’中的来复丹和荜澄茄散是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尸厥后的恢复,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
‘厥证《经》言详矣,尸厥不过厥证之一端’说明尸厥只是厥证的一种,厥证还包括血厥、痰厥、煎厥、薄厥等,这些症状的共同点是根气下虚,即人体的根本之气下陷。‘所谓少阴不至者厥也,又云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进一步解释了厥证的成因,认为少阴经气不足或内气被夺是导致厥证的内在原因,而肾虚则是根本原因。
在【治验】部分,通过具体的医案展示了如何运用灸法治疗尸厥。第一个医案描述了一位产后发昏的妇人,通过灸中脘穴治愈,说明了中脘穴在治疗胃气闭证中的重要性。第二个医案则展示了灸法在治疗急性病症中的效果,说明灸法不仅适用于慢性疾病,也适用于急性病症的治疗。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体现了中医理论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的深刻内涵,强调了经络、气血、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辨证论治、针灸等治疗手段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