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伤寒四经见证-原文
伤寒只有四经,无少阳、厥阴二经。
夫寒之中人,如太阳主皮毛,故寒邪先客此经;
阳明主胃,凡形寒饮冷则伤之;
太阴主脾,凡饮食失节,过食寒物则伤之;
少阴主肾,寒水喜归本经也。
故伤寒止有四经,若少阳、厥阴主肝胆,如忧思喜怒方得伤之,寒病最少。
如耳聋囊缩者,少阴也,寒热口苦,乃阳病也,此四证俱不宜用寒凉药也。
(言无少阳厥阴二经,非通论也,时医见寒热口苦,耳聋胁痛,干呕吐逆,不辨阴阳,不审虚实,动云少阳,首尾小柴胡和解以为稳妥,不知虚阳提越,内阴愈甚,变为躁扰不安,胸膈痞闷,口渴谵妄,脉体弦急;
更云内热已深,轻则泻心、白虎,重则陷胸、承气,不至冰脱不已。
至若厥阴,标阴本风,中见火化,证来错杂,人多不识,误死者多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伤寒四经见证-译文
伤寒只涉及到四个经络,没有少阳和厥阴这两个经络。因为寒邪侵入人体,就像太阳经主管皮毛,所以寒邪首先侵袭这个经络;阳明经主管胃,凡是身体感到寒冷或者喝冷饮就会伤害到它;太阴经主管脾,凡是饮食不规律,过量食用寒凉食物就会伤害到它;少阴经主管肾,因为寒水喜欢回到自己的经络。所以伤寒只涉及到四个经络,如果少阳和厥阴经主管肝胆,那么只有在忧思、喜怒等情绪下才会受伤,寒病相对较少。比如出现耳聋和阴囊收缩的症状,那是少阴经的问题;寒热交替、口苦,那是阳病的表现,这四种症状都不适合使用寒凉药物。
(这里说没有少阳和厥阴这两个经络,并不是普遍的观点。当时的医生看到寒热交替、口苦、耳聋、胁痛、干呕、呕吐等症状,不分辨阴阳,不清楚虚实,动不动就说是少阳经的问题,首先使用小柴胡汤和解,认为这样比较稳妥,却不知道虚阳已经上越,内部的阴气更加严重,导致变得躁扰不安,胸膈闷痛,口渴说胡话,脉象变得弦紧;还说是内热已经很深,轻则使用泻心汤、白虎汤,重则使用陷胸汤、承气汤,不到冰脱不已的地步。至于厥阴经,标示着阴性和风性,其中还有火的变化,症状复杂,很多人不认识,误诊致死的案例很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伤寒四经见证-注解
伤寒:指因感受寒邪引起的疾病,中医认为伤寒是外感病的一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包括各种外感疾病,狭义伤寒则专指由寒邪引起的疾病。
四经: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四个主要经络,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
少阳:中医术语,指少阳经,是人体经络之一,与肝胆功能相关,主要症状表现为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
厥阴:中医术语,指厥阴经,是人体经络之一,与肝胆功能相关,主要症状表现为寒热往来、心烦、呕吐、胁痛等。
寒邪:中医术语,指寒性病邪,即寒气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疾病,如感冒、咳嗽等。
太阳主皮毛:中医理论,太阳经主管人体的皮肤和毛发,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
阳明主胃:中医理论,阳明经主管人体的消化系统,尤其是胃的功能。
太阴主脾:中医理论,太阴经主管人体的消化系统,尤其是脾的功能。
少阴主肾:中医理论,少阴经主管人体的生殖系统和肾脏功能。
寒水喜归本经也:中医理论,指寒性病邪容易侵袭肾脏,因为肾脏与水相关。
忧思喜怒:中医理论,指情绪波动,如过度忧思、愤怒、喜悦等,可能导致人体阴阳失衡,从而引发疾病。
耳聋囊缩:中医症状,指耳朵听不见,阴囊收缩,可能与肾脏功能受损有关。
寒热口苦:中医症状,指身体有寒热交替的现象,同时伴有口苦感,可能与少阳经或厥阴经功能失调有关。
阳病:中医术语,指阳邪引起的疾病,与阴邪相对。
寒凉药:中医术语,指具有清热、解热、凉血等作用的药物,适用于治疗热性疾病。
虚阳提越:中医术语,指阳气虚弱,不能固守于内,导致阳气上浮的现象。
内阴愈甚:中医术语,指内在的阴寒之气更加严重。
躁扰不安:中医症状,指情绪不安定,容易烦躁的现象。
胸膈痞闷:中医症状,指胸部和膈肌部位感觉闷闷不乐,不舒畅。
口渴谵妄:中医症状,指口渴欲饮,同时伴有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的现象。
脉体弦急:中医术语,指脉象表现为弦紧有力,多见于寒邪侵袭或肝郁气滞等情况。
泻心、白虎、陷胸、承气:中医术语,指四种不同的方剂,分别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伤寒四经见证-评注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之一,其理论体系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段首先提出了伤寒只有四经的观点,即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四经,而少阳、厥阴二经则不在伤寒范畴之内。
作者以太阳经为例,阐述了寒邪入侵人体的路径。太阳经主皮毛,故寒邪首先侵袭皮毛,这是中医学中‘邪从皮毛入’理论的具体体现。
接着,作者分别说明了阳明、太阴、少阴三经与寒邪的关系。阳明经主胃,形寒饮冷伤胃;太阴经主脾,饮食失节、过食寒物伤脾;少阴经主肾,寒水喜归本经,故寒邪易伤肾。
作者进一步指出,少阳、厥阴二经虽然与寒病关系较少,但忧思喜怒等情志因素也能导致寒病。如耳聋囊缩属于少阴证,寒热口苦属于阳病,这些症状均不宜使用寒凉药。
作者对时医的错误治疗提出了批评。时医往往不辨阴阳、虚实,一见寒热口苦、耳聋胁痛、干呕吐逆等症状,就诊断为少阳证,使用小柴胡汤和解,导致虚阳提越,内阴愈甚,出现躁扰不安、胸膈痞闷、口渴谵妄、脉体弦急等症状。
对于厥阴证,作者认为其标阴本风,中见火化,证来错杂,时医多不识,误死者多。这反映了作者对厥阴证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时医误治的担忧。
总之,本文段从伤寒四经出发,阐述了寒邪入侵人体的路径及治疗原则,同时批评了时医的错误治疗,体现了作者对中医理论的严谨态度和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