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伤寒

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伤寒-原文

伤寒六脉浮紧,呻吟不绝,足指温者,阳也;忌服凉药,恐变为阴,害人性命。

至六日发烦躁,乃阴阳换气,欲作汗也,服当归茯苓散,汗出而愈。

六脉紧大,或弦细,不呻吟,多睡耳聋,足指冷,肢节痛,发黄,身生赤黑靥,时发噫气,皆阴也,灸关元三百壮,服金液丹、姜附汤,过十日半月,出汗而愈。

若不早灸,反与凉药者,死。

(辨别阴阳不止于此,然熟体此二条则治伤寒证误谬亦少。其灸法虽不能遍行,若贫家无力而遇难起之病,不能备参药,勉告以灸能活命,倘肯根据从,未必非仁术之一端。予每见时疫盛行之际,乡陬死者比户,心切怜之,倘尽心力并合丹药以济之,不特己身蒙福,子孙亦必昌大。)

若吐逆而心下痞,灸中脘五十壮。

若微微发颤者,欲作汗,服姜附汤而愈。

若少年壮实之人,伤寒至五六日,发狂逾垣上屋,胃中有积热也,服大通散,轻者知母散亦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伤寒-译文

伤寒病时,如果六脉浮紧,患者会不断呻吟,如果脚趾是温暖的,说明是阳症;这时忌讳服用凉性的药物,因为这样可能会让病情转变为阴症,对人的生命造成危害。到了第六天,患者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症状,这是阴阳之气交换的表现,患者想要出汗,这时可以服用当归茯苓散,出汗后病就会好了。

如果六脉紧大,或者弦细,患者不呻吟,多睡觉,耳朵聋,脚趾冷,关节疼痛,出现黄疸,身上出现赤色或黑色的斑点,时常打嗝,这些都是阴症的表现。这时可以灸关元穴三百壮,服用金液丹和姜附汤,过十天到半个月,出汗后病就会好。如果不及时灸疗,反而给予凉性药物,患者可能会死亡。(辨别阴阳的情况不止这些,但只要熟练掌握这两条原则,治疗伤寒病的错误就会减少。虽然灸法不能普及,但如果贫穷的家庭无力购买药物,遇到难以治愈的疾病,可以尝试灸疗来救命,如果他们愿意尝试,这或许也是仁术的一种。我常常看到在流行病肆虐的时候,乡村里到处都是死者,我非常同情他们,如果尽我所能,结合丹药来帮助他们,不仅自己会得到福报,子孙也一定会昌盛。)

如果患者出现呕吐、恶心,并且心下有痞块,可以灸中脘穴五十壮。如果患者微微发抖,想要出汗,可以服用姜附汤来治愈。如果是年轻力壮的人,伤寒病到了五六天,出现疯狂跳跃、上房的行为,这是因为胃中有积热,可以服用大通散,轻症也可以服用知母散来治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伤寒-注解

伤寒: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咳嗽等症状,是由外邪侵袭人体所致。

六脉:中医术语,指手腕部的脉象,通过观察脉象可以判断病情。

浮紧:脉象的一种,指脉象轻浮而有力。

呻吟:因痛苦或不适而发出的声音。

足指温:脚趾的温度,中医认为可以通过触摸脚趾的温度来判断病情。

阳:中医术语,指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中的阳性物质,与阴相对。

凉药:中医术语,指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

阴:中医术语,指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中的阴性物质,与阳相对。

烦躁:情绪不安,心神不宁的症状。

当归茯苓散:中药方剂,具有养血安神、健脾利湿的功效。

六脉紧大:脉象的一种,指脉象紧张而大。

弦细:脉象的一种,指脉象细弱而弦。

关元:中医穴位,位于腹部,具有温肾壮阳、调经止痛的作用。

金液丹: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补气养血的功效。

姜附汤: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温阳救逆的功效。

肢节痛:四肢关节疼痛的症状。

发黄:皮肤或黏膜出现黄色的症状,常见于黄疸等疾病。

赤黑靥:皮肤上出现的红色或黑色的斑点。

噫气:因胃气上逆而发出的声音。

灸: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热力刺激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脘:中医穴位,位于腹部,具有和胃健脾、理气止痛的作用。

吐逆:恶心呕吐的症状。

痞:中医术语,指胃脘部痞塞不适的感觉。

狂逾垣上屋:形容人情绪失控,举止异常,如同疯狂一般跳过围墙或上屋顶。

胃中有积热:中医术语,指胃部有热邪积聚。

大通散: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通便利水的作用。

知母散:中药方剂,具有清热润燥、滋阴降火的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伤寒-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中医经典,主要讲述了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下是对每行的赏析:

伤寒六脉浮紧,呻吟不绝,足指温者,阳也;

此句描述了伤寒病的初期症状,六脉浮紧表示外感风寒,呻吟不绝说明患者痛苦难耐。足指温者,阳也,表明患者体内阳气尚存,为治疗提供了依据。

忌服凉药,恐变为阴,害人性命。

此句告诫医者在治疗过程中,不可滥用凉药,以免导致病情由阳转阴,加重患者病情。

至六日发烦躁,乃阴阳换气,欲作汗也,服当归茯苓散,汗出而愈。

此处描述了伤寒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患者出现烦躁不安的症状,此时为阴阳换气之时,需要通过发汗来治疗,当归茯苓散具有养血安神、利水渗湿的功效。

六脉紧大,或弦细,不呻吟,多睡耳聋,足指冷,肢节痛,发黄,身生赤黑靥,时发噫气,皆阴也,灸关元三百壮,服金液丹、姜附汤,过十日半月,出汗而愈。

此句详细描述了伤寒病发展到阴证阶段的各种症状,如六脉紧大、足指冷等。治疗时采用灸法,以关元穴为主,配合金液丹、姜附汤,以期通过出汗来驱除病邪。

若不早灸,反与凉药者,死。

此句再次强调治疗伤寒病时,不可滥用凉药,否则会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辨别阴阳不止于此,然熟体此二条则治伤寒证误谬亦少。

此句指出,辨别阴阳是治疗伤寒病的关键,熟练掌握这两条原则,可以减少治疗失误。

其灸法虽不能遍行,若贫家无力而遇难起之病,不能备参药,勉告以灸能活命,倘肯根据从,未必非仁术之一端。

此句说明,虽然灸法并非万能,但对于一些贫家无力购买药物的患者,灸法仍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仁术价值。

予每见时疫盛行之际,乡陬死者比户,心切怜之,倘尽心力并合丹药以济之,不特己身蒙福,子孙亦必昌大。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时疫流行期间,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患者提供救治,造福子孙的愿望。

若吐逆而心下痞,灸中脘五十壮。

此句描述了治疗吐逆、心下痞满的方法,采用灸法,以中脘穴为主,进行五十壮的灸治。

若微微发颤者,欲作汗,服姜附汤而愈。

此句描述了治疗微微发颤、欲作汗的方法,采用服用姜附汤来治疗。

若少年壮实之人,伤寒至五六日,发狂逾垣上屋,胃中有积热也,服大通散,轻者知母散亦愈。

此句描述了治疗少年壮实之人伤寒病的方法,针对胃中有积热的情况,采用大通散或知母散进行治疗。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伤寒》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89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