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小儿咳嗽-原文
小儿肺寒咳嗽,用华盖散;
若服凉药,并止咳药更咳者,当服五膈散;
若咳嗽面目浮肿者,服平胃散;
咳而面赤者,上焦有热也,知母黄芩汤。
(咳而面赤属上焦实热者,宜用知母黄芩,
若咳甚而面赤兼呕涎沫者,则当以温补气血为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小儿咳嗽-译文
小孩子如果是因为肺寒引起的咳嗽,可以使用华盖散来治疗;
如果服用凉性药物或者止咳药物后,咳嗽反而加重了,那么应该服用五膈散;
如果咳嗽的同时面部出现浮肿,应该服用平胃散;
如果咳嗽时面部发红,这是因为上焦有热,可以使用知母黄芩汤来治疗。(咳嗽时面部发红属于上焦实热的情况,适合使用知母和黄芩,如果咳嗽非常严重,面部发红并且伴有呕吐唾沫的情况,那么应该采用温补气血的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小儿咳嗽-注解
小儿肺寒咳嗽:指小儿因为肺部受寒而引起的咳嗽,肺寒即肺部受凉,可能导致呼吸不畅和咳嗽。
华盖散:古代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肺寒咳嗽,具有温肺散寒、止咳平喘的功效。
凉药:指性质偏寒的中药,用于清热解毒、凉血等作用。
止咳药:指具有止咳作用的中药,用于治疗咳嗽症状。
五膈散:古代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咳嗽时伴有呼吸困难、胸膈不适等症状。
面目浮肿:指面部出现水肿现象,可能是因为肺部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体液循环不畅。
平胃散:古代中药方剂名,具有燥湿健脾、和中止呕的功效,适用于治疗面目浮肿等症状。
面赤:指面部出现红润的现象,中医认为可能是由于上焦(心肺)有热。
上焦:中医术语,指胸腔以上部位,包括心肺。
实热:中医术语,指体内有实性的热邪,表现为发热、口渴、面红等症状。
知母黄芩汤:古代中药方剂名,由知母和黄芩组成,用于治疗上焦实热引起的咳嗽。
温补气血:中医术语,指通过温性药物来补充和调理气血,适用于气血虚弱、面色苍白等症状。
呕涎沫:指呕吐出唾沫或痰液,可能是由于胃部不适或其他疾病引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小儿咳嗽-评注
小儿肺寒咳嗽,用华盖散;
此句开篇点明病情,小儿肺寒咳嗽,即小儿因肺气不足,感受寒邪而引发的咳嗽。华盖散,方剂名,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具有温肺散寒,止咳平喘的功效。此处运用华盖散,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针对小儿肺寒咳嗽这一特定病证,选用针对性强的方剂。
若服凉药,并止咳药更咳者,当服五膈散;
此句说明,若小儿服用凉性药物或止咳药物后,咳嗽症状反而加重,则应考虑使用五膈散。五膈散,方剂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温中止呕,行气止痛的功效。此处五膈散的使用,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时的灵活变通,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若咳嗽面目浮肿者,服平胃散;
此句指出,若咳嗽伴有面目浮肿的症状,则应服用平胃散。平胃散,方剂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健脾燥湿,和中止呕的功效。此处平胃散的使用,针对咳嗽面目浮肿这一兼夹症状,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
咳而面赤者,上焦有热也,知母黄芩汤。
此句分析咳嗽伴随面赤的原因,认为系上焦有热所致。上焦,中医术语,指心肺所属部位。知母黄芩汤,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此处知母黄芩汤的使用,针对上焦实热引起的咳嗽面赤,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清热解毒的原则。
咳而面赤属上焦实热者,宜用知母黄芩,若咳甚而面赤兼呕涎沫者,则当以温补气血为宜。
此句进一步阐述咳嗽面赤的治疗原则。若咳嗽面赤属于上焦实热,则宜选用知母黄芩汤等清热解毒之品。但若咳嗽症状严重,且伴有面赤兼呕涎沫等兼夹症状,则应考虑温补气血的治疗方法。此处的温补气血,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调和阴阳、补益气血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