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头痛-原文
风寒头痛则发热、恶寒、鼻塞、肢节痛,
华盖、五膈、消风散皆可主。
若患头风兼头晕者,刺风府穴,不得直下针,恐伤大筋,则昏闷。
向左耳横纹针下,入三四分,留去来二十呼,觉头中热麻是效。
若风入太阳则偏头风,或左或右,痛连两目及齿,
灸脑空穴二十一壮,其穴在脑后入发际三寸五分,
再灸目窗二穴,在两耳直上一寸五分,二十一壮,
左痛灸左,右痛灸右。
(头风之病,证候多端,治得其法者殊少,致为终身痼疾,
先生刺灸二法甚妙,无如医者不知,病者畏痛奈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头痛-译文
如果是风寒引起的头痛,会出现发热、怕冷、鼻子不通气、关节疼痛等症状,可以用华盖、五膈、消风散这些药来治疗。
如果头痛的同时伴有头晕,可以刺风府穴来治疗,但不要直接向下刺针,以免伤到大筋,那样会让人晕闷。
可以朝左耳的横纹下面刺针,刺入三四分深,留针和取针时各做二十次呼吸,如果觉得头部发热发麻,那就是有效果了。
如果风邪侵入太阳经络,就会导致偏头痛,可能是左边也可能是右边,疼痛会连到眼睛和牙齿。
可以用艾灸来治疗,灸脑空穴二十一壮,这个穴位在脑后头发边缘往里三寸五分的地方。然后再灸目窗两个穴位,它们在耳朵直上方一寸五分的地方,每个穴位也灸二十一壮。左边痛就灸左边的穴位,右边痛就灸右边的穴位。
头风这种病,症状多种多样,能正确治疗的人很少,所以很多人会终身受此病痛的困扰。先生所用的针灸方法非常妙,但是很多医生不知道,病人又害怕疼痛,这该怎么办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头痛-注解
风寒头痛:风寒头痛是指由于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导致头部疼痛,并伴有发热、恶寒、鼻塞、肢节痛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华盖:华盖在这里指的是中医中的一种治疗方法,通常是指通过针灸、拔罐等手段,来驱散风寒之邪,缓解头痛。
五膈:五膈在中医中指的是胸膈部的五个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和气血,治疗相关疾病。
消风散:消风散是中医中的一种成药,主要用于治疗风邪所致的各种疾病,如头痛、风湿痹痛等。
头风:头风是指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风邪所致疾病,常伴有头晕、肢体疼痛等症状。
头晕:头晕是指感觉头部旋转或平衡失调的症状,常与头风等疾病相关。
风府穴:风府穴是人体穴位之一,位于颈部,通过针刺该穴位可以治疗头痛、颈项强直等症状。
大筋:大筋指的是人体中的重要经络或筋脉,针刺时需小心,以免损伤。
左耳横纹针下:左耳横纹针下是指针刺的部位,位于左侧耳朵的横纹下方。
留去来二十呼:留去来二十呼是针灸术语,指的是留针二十次呼吸的时间。
太阳:太阳在这里指的是太阳经,是中医经络之一,与头痛、头晕等症状有关。
偏头风:偏头风是指头痛只在一侧,通常为左侧或右侧。
两目及齿:两目及齿指的是眼睛和牙齿,偏头风时疼痛可能会蔓延至这些部位。
灸:灸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燃烧艾草等物质在体表穴位上,产生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脑空穴:脑空穴是人体穴位之一,位于头部,通过灸疗该穴位可以治疗头痛、头晕等症状。
目窗穴:目窗穴是人体穴位之一,位于头部,通过灸疗该穴位可以治疗眼疾、头痛等症状。
二十一壮:二十一壮是灸疗术语,指的是每次灸疗的次数,壮数越多,治疗强度越大。
先生:先生在这里是对医生的一种尊称,表示对医生的尊敬。
刺灸二法:刺灸二法指的是针灸和灸疗两种治疗方法。
医者:医者指的是医生。
病者:病者指的是患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头痛-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风寒头痛的症状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反映了古代中医对头痛病的认识和治疗原则。
首句‘风寒头痛则发热、恶寒、鼻塞、肢节痛’明确指出了风寒头痛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鼻塞和肢节痛,这些都是风寒侵袭人体后常见的症状。
‘华盖、五膈、消风散皆可主’说明对于风寒头痛,可以使用华盖散、五膈散和消风散等中药进行治疗,这些药物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的功效。
‘若患头风兼头晕者,刺风府穴’表明对于头风伴有头晕症状的患者,可以通过针灸风府穴来治疗。风府穴位于颈部,是治疗头痛、头晕的重要穴位。
‘不得直下针,恐伤大筋,则昏闷’提醒针灸时要注意手法,避免直下针导致损伤大筋,从而引起昏闷等不良反应。
‘向左耳横纹针下,入三四分,留去来二十呼,觉头中热麻是效’描述了具体的针灸操作方法,包括针刺位置、深度和留针时间,以及判断针灸效果的标准。
‘若风入太阳则偏头风,或左或右,痛连两目及齿’进一步说明了头痛的另一种类型,即太阳头痛,其特点是一侧头痛,并可能伴有眼部和牙齿的疼痛。
‘灸脑空穴二十一壮,其穴在脑后入发际三寸五分’介绍了治疗太阳头痛的另一种方法,即艾灸脑空穴,该穴位位于脑后发际处。
‘再灸目窗二穴,在两耳直上一寸五分,二十一壮,左痛灸左,右痛灸右’说明艾灸目窗穴也是治疗头痛的方法,根据疼痛的部位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艾灸。
‘头风之病,证候多端,治得其法者殊少,致为终身痼疾’反映了头风病的复杂性和治疗难度,指出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终身痼疾。
‘先生刺灸二法甚妙,无如医者不知,病者畏痛奈何’表达了对于针灸治疗头痛的认可,同时也指出了医者对针灸技术的不了解和患者对疼痛的恐惧,这些都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