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乳痈-原文
良田藏气虚衰,
血脉凝滞,
或为风寒所客着而成痈矣。
若阳明蕴热,
亦能成此。
先觉憎寒壮热,
服救生汤一剂,
若迟三五日,
宜多服取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乳痈-译文
肥沃的土地中气息虚弱,血脉流通不畅,有时会被风寒侵袭而形成痈肿。
如果阳明经有蕴热,也能导致这种病症。
如果先感到怕冷发热,可以服用一剂救生汤,如果拖延三五天,就应该多服用几次以取得疗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乳痈-注解
良田:指肥沃的土地,此处比喻人的身体。
藏气:指人体内蕴藏的精气。
虚衰:指身体虚弱,精力不足。
血脉:指血液循环系统。
凝滞:指血液流动不畅,如中医所说的血脉瘀滞。
客着:指外邪侵入并停留在体内。
痈:指皮肤和软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阳明:指中医经络学中的阳明经,与消化系统有关。
蕴热:指体内积聚的热气。
先觉:指身体先出现的症状。
憎寒:指怕冷,常用于描述外感风寒的症状。
壮热:指体温升高,感觉身体发热。
救生汤:指古代中医方剂中的一种,具有救急、生津、清热等功效。
一剂:指一剂中药,通常为一包或一碗药汁。
迟三五日:指拖延三五天时间。
多服取效:指增加药量,以期望获得治疗效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乳痈-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中医典籍,属于中医诊断和治疗范畴。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良田藏气虚衰,血脉凝滞,或为风寒所客着而成痈矣。’这句话描述了人体内部的一种病理状态。‘良田’在此比喻人体内部,‘藏气虚衰’指的是人体正气不足,‘血脉凝滞’则是指血液循环不畅。‘或为风寒所客着而成痈’说明了这种状态可能因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郁结,形成痈肿。
‘若阳明蕴热,亦能成此。’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另一种导致痈肿的原因,即阳明经蕴热。阳明经是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一条重要经络,阳明蕴热意味着阳明经气过盛,导致体内热毒积聚,从而引发痈肿。
‘先觉憎寒壮热,服救生汤一剂,若迟三五日,宜多服取效。’这句话是针对治疗方法的指导。‘先觉’指的是患者自我感觉到的症状,‘憎寒壮热’描述了患者感到寒冷和发热的症状。‘救生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痈肿等病症。‘一剂’指的是一剂药方,‘迟三五日’意味着如果病情没有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应该增加用药剂量,‘宜多服取效’则是对患者用药的建议,强调在治疗过程中要持续用药,以达到治疗目的。
这段古文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反映了中医对疾病成因的深入理解和治疗方法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