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蜈蚣-原文
释名蒺藜、蛆、天龙。
气味辛、温、有毒。
主治小儿撮口(舌上有疮,如粟米大)。用生蜈蚣捣汁敷涂。
小儿急惊。用蜈蚣一条(去足),炙为末,丹砂、轻粉,等分研匀,加乳汁和成丸子,如绿豆大。按病几年龄。每岁服一丸,乳汁送下。
天吊惊风(目久不下,眼见白睛,角弓反张,不能出声)。用大蜈蚣一条,去头足,油炙,以竹刀劈为左右两半,研为末,各半加麝香五分。用时,以左半药末吹入左鼻,以右半药末吹入右鼻,但都只吹少许,不可过多。若眼末下,可再吹入少量,服下即止。
破伤风。用蜈蚣研末擦牙,吐出涎沫即愈。
又主:用蜈蚣头、乌头尖、附子底、蝎梢,等分为末。每用一分至三分,热酒灌服。另以药末敷患处,出汗即愈。
口眼歪斜,口内麻木。用蜈蚣三条,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火煨,都要去掉头足;天南星一个,切作四片,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火煨,一生用;半夏、白芷各五钱。各药一起研为末,加麝香少许。每服一钱,热水调下。一天服一次。
蝮蛇螫伤。用蜈蚣研末敷涂。
天蛇头疮(生手指头上)。用蜈蚣一条,烧因熏一、二次即愈。或研蜈蚣为末,调猪胆汁敷涂丹毒瘤肿。
用蜈蚣一条、白矾如皂角子大一块、雷丸一个、百部二钱,共研不末,调醋敷涂。
瘰疬溃疮。用茶和蜈蚣二味,炙至香熟。捣筛为末,先以甘草汤洗净患处。再将药末敷上。
耳出脓。用蜈蚣研末吹耳内。
小儿秃疮。用大蜈蚣一条、盐一发,放油内浸七天,取油涂搽,即效。
痔疮疼痛。用赤足蜈蚣焙为末,加片脑少许,调征求谁敷涂。
又方:用蜈蚣三、国条,浸入煮开一、二次的香油中,再加五倍子末二、三钱,瓶封收存。在痔痛不可忍时,取油点涂,即时痛止。
腹在如箕。用蜈蚣三、五条,酒炙过,研为末。每服一钱,分为两份,分别装入两个开孔的鸡蛋内,搅匀,红封好,煮熟吃下。一天一次,连进三服可愈。
脚吐转筋。用蜈蚣烧为末,调猪油涂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蜈蚣-译文
蒺藜、蛆、天龙,这些名称解释了这些生物的特点。
它们的气味是辛辣、温和的,并且有毒。
主要用于治疗小儿撮口(舌头上有疮,像小米粒那么大)。使用活蜈蚣捣成汁液后敷涂。
治疗小儿急惊风。取一条蜈蚣(去掉足部),烤成粉末,与等分的丹砂和轻粉混合均匀,加入乳汁制成药丸,大小如绿豆。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病情,每年服用一丸,用乳汁送服。
治疗天吊惊风(眼睛长时间不能闭上,看到白眼珠,身体弯曲,不能出声)。取一条大蜈蚣,去掉头和足,用油炙烤,用竹刀劈成两半,研成粉末,各取一半加入五分麝香。使用时,将左半药末吹入左鼻孔,右半药末吹入右鼻孔,但都只吹少许,不可过多。如果药末进入眼睛,可以再吹入少量,服用后即止。
治疗破伤风。将蜈蚣研成粉末擦牙,吐出唾沫即愈。还可以用蜈蚣头、乌头尖、附子底、蝎梢等成分,等分研成粉末。每次使用一分到三分,用热酒灌服。另外,将药末敷在患处,出汗即愈。
治疗口眼歪斜,口内麻木。使用三条蜈蚣,一条用蜜炙,一条用酒浸泡,一条用纸包裹在火上煨,都要去掉头和足;一个天南星,切成四片,分别用蜜炙、酒浸泡、纸包裹在火上煨,一个生用;半夏、白芷各五钱。将这些药一起研成粉末,加入少许麝香。每次服用一钱,用热水调服。一天服用一次。
治疗蝮蛇咬伤。将蜈蚣研成粉末敷涂。
治疗天蛇头疮(生长在手指头上的疮)。取一条蜈蚣,烧烟熏一两次即愈。或者将蜈蚣研成粉末,调猪胆汁敷涂丹毒瘤肿。
治疗瘰疬溃疮。用茶和蜈蚣两种药材,烤至香熟。捣碎筛成粉末,先用甘草汤洗净患处,然后将药末敷上。
治疗耳朵流脓。将蜈蚣研成粉末吹入耳内。
治疗小儿秃疮。取一条大蜈蚣和一撮盐,放入油中浸泡七天,取出油涂擦,即有效。
治疗痔疮疼痛。将赤足蜈蚣烤成粉末,加入少许冰片,调征求谁敷涂。
另一个方子:将三条蜈蚣浸泡在煮开一两次的香油中,再加入二到三钱的五倍子末,瓶封保存。在痔疮疼痛难以忍受时,取油点涂,立即止痛。
治疗腹部如箕(腹部异常肿胀)。取三条到五条蜈蚣,用酒炙烤后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钱,分为两份,分别装入两个开孔的鸡蛋内,搅匀,封好,煮熟吃下。一天一次,连续服用三次可愈。
治疗脚抽筋。将蜈蚣烧成粉末,调猪油涂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蜈蚣-注解
蒺藜:蒺藜是一种植物,其果实带刺,常用于中药,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
蛆:蛆是指某些昆虫的幼虫,如苍蝇、蚊子等,有时在中医中用作药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天龙:天龙在中医中指的是蛇类,如蟒蛇等,常用于入药,具有祛风通络、解毒消肿的功效。
辛:辛味,中医术语,指味道辛辣,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
温:温性,中医术语,指药物或食物的性质温和,能温中散寒。
有毒:指药物或物质具有毒性,使用时需谨慎。
撮口:指小儿口唇紧闭,难以张开,可能是因为舌上有疮。
蜈蚣:蜈蚣是一种有毒的陆生节肢动物,中医中常用来入药,具有祛风、解毒、止痛的功效。
炙:炙是一种中药炮制方法,指用火烤或炒药物,以改变其性质或增强其功效。
丹砂:丹砂是一种矿物,中医中用作药材,具有镇惊安神、解毒的功效。
轻粉:轻粉是一种矿物药,具有消炎、收敛、止痛的作用。
乳汁:指母奶,中医中有时用作药物载体或辅助治疗。
麝香:麝香是一种香料,也是珍贵药材,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的功效。
天吊惊风:天吊惊风是一种中医病名,指小儿因惊吓而导致的症状,如目久不下、角弓反张等。
破伤风:破伤风是一种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中医中称为破伤风。
乌头:乌头是一种有毒植物,其根茎入药,具有祛风除湿、止痛的功效。
附子:附子是一种有毒植物,其根茎入药,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
蝎梢:蝎梢是指蝎子的尾部,中医中有时用作药用,具有祛风、解毒的功效。
天南星:天南星是一种有毒植物,其块茎入药,具有祛风、散寒、止痛的功效。
半夏:半夏是一种有毒植物,其块茎入药,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白芷:白芷是一种植物,其根入药,具有祛风、散寒、止痛的功效。
蝮蛇:蝮蛇是一种有毒的蛇类,其毒液具有强烈的毒性。
天蛇头疮:天蛇头疮是一种中医病名,指手指头上生疮。
丹毒瘤肿:丹毒瘤肿是一种皮肤疾病,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
瘰疬溃疮:瘰疬溃疮是一种中医病名,指瘰疬病引起的溃烂疮口。
茶:茶是一种植物,其叶可制作成饮料,具有提神醒脑、消食解腻的功效。
耳出脓:耳出脓是指耳朵流出脓液,可能是感染引起的。
秃疮:秃疮是指头皮上的疮口,可能是由于皮肤病引起的。
痔疮:痔疮是指肛门周围的静脉曲张,可能导致疼痛、出血等症状。
赤足蜈蚣:赤足蜈蚣是指没有足部的蜈蚣,可能指蜈蚣的干燥制品。
片脑:片脑是一种中药,可能指某些植物的根茎或果实。
五倍子:五倍子是一种植物,其果实入药,具有收敛、止泻、解毒的功效。
香油:香油是指芝麻油,中医中常用作药物载体或辅助治疗。
箕:箕是指簸箕,这里比喻腹部膨胀如簸箕。
猪油:猪油是指猪的脂肪油,中医中常用作药物载体或辅助治疗。
酒:酒在中医中常用作药物载体,具有行气活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蜈蚣-评注
释名蒺藜、蛆、天龙。气味辛、温、有毒。
此段文字为古代中医药方中关于蜈蚣的描述。首先,‘释名’部分是对蜈蚣这一药材的别称进行解释,蒺藜、蛆、天龙均为其俗称,反映了古人对蜈蚣形态和习性的认识。‘气味辛、温、有毒’则是从中医药学的角度,对蜈蚣的药性进行了概括,辛表示其味辛,温表示其性温,有毒则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毒性,这些信息对于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主治小儿撮口(舌上有疮,如粟米大)。用生蜈蚣捣汁敷涂。
此句描述了蜈蚣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特别是针对小儿舌疮的治疗。‘撮口’是指舌头上生疮,‘生蜈蚣捣汁敷涂’则是具体的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直接性和针对性。
小儿急惊。用蜈蚣一条(去足),炙为末,丹砂、轻粉,等分研匀,加乳汁和成丸子,如绿豆大。按病几年龄。每岁服一丸,乳汁送下。
此段描述了蜈蚣在治疗小儿急惊风中的应用。‘炙为末’表示将蜈蚣制成粉末,‘丹砂、轻粉’则是辅助药物,‘加乳汁和成丸子’则是对药物的加工形式,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剂型的创新。‘按病几年龄’则是对用药剂量的个体化调整,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
天吊惊风(目久不下,眼见白睛,角弓反张,不能出声)。用大蜈蚣一条,去头足,油炙,以竹刀劈为左右两半,研为末,各半加麝香五分。用时,以左半药末吹入左鼻,以右半药末吹入右鼻,但都只吹少许,不可过多。若眼末下,可再吹入少量,服下即止。
此段描述了蜈蚣在治疗天吊惊风(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治疗方法独特,将蜈蚣劈为两半,分别吹入左右鼻孔,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方法的创新和对疾病机理的深入理解。
破伤风。用蜈蚣研末擦牙,吐出涎沫即愈。
此句描述了蜈蚣在治疗破伤风中的应用,‘研末擦牙’和‘吐出涎沫’都是治疗方法,反映了古人对破伤风这一疾病的独特治疗方法。
口眼歪斜,口内麻木。用蜈蚣三条,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火煨,都要去掉头足;天南星一个,切作四片,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火煨,一生用;半夏、白芷各五钱。各药一起研为末,加麝香少许。每服一钱,热水调下。
此段描述了蜈蚣在治疗口眼歪斜和口内麻木中的应用,通过多种药物的配伍,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蝮蛇螫伤。用蜈蚣研末敷涂。
此句描述了蜈蚣在治疗蝮蛇螫伤中的应用,体现了古人对蛇伤这一紧急情况的及时处理方法。
天蛇头疮(生手指头上)。用蜈蚣一条,烧因熏一、二次即愈。
此段描述了蜈蚣在治疗天蛇头疮(一种皮肤疾病)中的应用,‘烧因熏’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创新性。
瘰疬溃疮。用茶和蜈蚣二味,炙至香熟。捣筛为末,先以甘草汤洗净患处。再将药末敷上。
此句描述了蜈蚣在治疗瘰疬溃疮中的应用,‘炙至香熟’和‘捣筛为末’都是对药物的加工处理,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制备的精细要求。
耳出脓。用蜈蚣研末吹耳内。
此段描述了蜈蚣在治疗耳出脓中的应用,‘研末吹耳内’是一种直接的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直接性和针对性。
小儿秃疮。用大蜈蚣一条、盐一发,放油内浸七天,取油涂搽,即效。
此句描述了蜈蚣在治疗小儿秃疮中的应用,‘放油内浸七天’是对药物的加工处理,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制备的精细要求。
痔疮疼痛。用赤足蜈蚣焙为末,加片脑少许,调征求谁敷涂。
此段描述了蜈蚣在治疗痔疮疼痛中的应用,‘焙为末’和‘调征求谁敷涂’都是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直接性和针对性。
又方:用蜈蚣三、国条,浸入煮开一、二次的香油中,再加五倍子末二、三钱,瓶封收存。在痔痛不可忍时,取油点涂,即时痛止。
此句描述了蜈蚣在治疗痔疮疼痛的另一种方法,‘浸入煮开一、二次的香油中’和‘瓶封收存’都是对药物的加工处理,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制备的精细要求。
腹在如箕。用蜈蚣三、五条,酒炙过,研为末。每服一钱,分为两份,分别装入两个开孔的鸡蛋内,搅匀,红封好,煮熟吃下。
此段描述了蜈蚣在治疗腹在如箕(一种腹部疾病)中的应用,‘酒炙过’和‘研为末’都是对药物的加工处理,‘装入鸡蛋内’则是独特的给药方式,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创新性。
脚吐转筋。用蜈蚣烧为末,调猪油涂搽。
此句描述了蜈蚣在治疗脚吐转筋(一种肌肉疾病)中的应用,‘烧为末’和‘调猪油涂搽’都是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直接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