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蛞蝓-原文
释名陵蠡、土蜗、托胎虫、鼻涕虫、蜒蚰螺。
气味咸、寒、无毒。
主治蜈蚣咬伤。用蛞蝓生捣敷涂。
痔热肿痛。用大蛞蝓一个捣中泥,加龙脑三分、胭脂坯子半钱,敷患处。
敷药前。以石薜煮 水熏洗更好。
脚胫烂疮。用蛞蝓十个,瓦上焙干,研为末,调油敷患处,立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蛞蝓-译文
这种虫子的名字有陵蠡、土蜗、托胎虫、鼻涕虫、蜒蚰螺。
它的味道是咸的,性质寒冷,没有毒性。
它主要用于治疗蜈蚣咬伤。使用蛞蝓(一种软体动物)新鲜捣碎后敷在伤口上。
对于痔疮红肿疼痛的情况,使用一个大蛞蝓捣成泥,加入三分龙脑、半钱胭脂坯子,敷在患处。
在敷药之前,用石薜煮的水来熏洗患处会更好。
对于脚踝处的烂疮,使用十个蛞蝓,放在瓦上焙干,然后研磨成粉末,调上油后敷在患处,立即见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蛞蝓-注解
陵蠡:陵蠡,即蜗牛,古代文献中常用此名。
土蜗:土蜗也是蜗牛的别称,强调其生活在土壤中的习性。
托胎虫:托胎虫是对蜗牛的另一种称呼,可能是因为蜗牛在产卵时将卵附着在植物上,类似于托胎。
鼻涕虫:鼻涕虫是对蜗牛的俗名,因其体液透明,流出时类似鼻涕而得名。
蜒蚰螺:蜒蚰螺是对蜗牛的一种形象描述,蜒蚰指其缓慢爬行的样子,螺则是指其外形。
气味咸、寒、无毒:气味咸:指蜗牛的味道较咸。寒:指蜗牛的性味偏寒。无毒:指蜗牛本身无毒。
主治蜈蚣咬伤:主治:指蜗牛的药用功能。蜈蚣咬伤:蜈蚣是一种有毒的昆虫,其咬伤可引起疼痛和炎症。
蛞蝓:蛞蝓,即蜗牛,此处指用于治疗的蜗牛。
生捣敷涂:生捣:指将蜗牛活着时捣碎。敷涂:指将捣碎的蜗牛敷在患处。
痔热肿痛:痔:指痔疮。热肿痛:指痔疮引起的炎症和疼痛。
龙脑:龙脑,即冰片,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胭脂坯子:胭脂坯子,指一种红色颜料,可能用于增加药物的色泽和疗效。
石薜:石薜,指一种植物,其叶可用于煮水熏洗,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脚胫烂疮:脚胫:指脚踝。烂疮:指脚踝处的溃烂性疮口。
瓦上焙干:瓦上焙干:指将蜗牛放在瓦上烤干。
研为末:研为末:指将干燥的蜗牛研磨成粉末。
调油敷患处:调油:指将蜗牛粉末与油混合。敷患处:指将混合物敷在患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蛞蝓-评注
释名陵蠡、土蜗、托胎虫、鼻涕虫、蜒蚰螺。这一段首先对蛞蝓的别名进行了列举,体现了古人对生物的命名习惯。‘陵蠡’可能是因为蛞蝓善于在土中爬行,‘土蜗’则可能是因为其形态类似蜗牛,‘托胎虫’和‘鼻涕虫’则是对其分泌物的形象描述,‘蜒蚰螺’则是对其行动方式的形容。这些别名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生物的观察和认知,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地域特色。
气味咸、寒、无毒。这一行对蛞蝓的药性进行了描述。‘咸’味在中医理论中与肾相对应,可能意味着蛞蝓具有一定的补肾作用;‘寒’性则表明其可能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无毒’则是对其安全性的肯定,为后续的药用提供了依据。
主治蜈蚣咬伤。用蛞蝓生捣敷涂。这一句说明了蛞蝓在中医中的主要用途之一,即治疗蜈蚣咬伤。‘生捣敷涂’的方法表明了古人在使用药物时的直接性和实用性,也反映了古人对药物药效的直观把握。
痔热肿痛。用大蛞蝓一个捣中泥,加龙脑三分、胭脂坯子半钱,敷患处。这一段介绍了治疗痔疮的方法。‘捣中泥’是将蛞蝓捣碎成泥状,‘加龙脑三分、胭脂坯子半钱’则是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其他药材,这些药材的加入可能旨在增强疗效或调整药性。‘敷患处’则是对治疗方法的描述,体现了古人对局部治疗方法的重视。
敷药前。以石薜煮水熏洗更好。这句话提出了在敷药前的一个辅助治疗方法,即用石薜煮水熏洗。这可能是为了清洁患处,减少感染的风险,也体现了古人在治疗过程中对预防措施的重视。
脚胫烂疮。用蛞蝓十个,瓦上焙干,研为末,调油敷患处,立效。这一段描述了治疗脚胫烂疮的方法。‘瓦上焙干’是将蛞蝓干燥处理,‘研为末’则是对干燥后的蛞蝓进行粉碎,‘调油敷患处’则是对粉末的处理方式。‘立效’则是对治疗效果的肯定,反映了古人对药物疗效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