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蚯蚓-原文
释名蜮蚓、劬闰、坚蚕、阮善。
气味咸寒、无毒。
主治伤寒热结。用大蚓半斤,去泥,以人尿煮汁饮服。或以生蚓绞汁服亦可。
诸疟烦热。用生蚯蚓四条,洗净,研如泥,加生姜汁少许,薄荷汁少许,蜜一匙,水调服。
小便不通。和蚯蚓捣烂,浸水中,滤取浓汁半碗服下,立通。
老人尿闭。用蚯蚓、茴香等分,捣汁饮服。即愈。
小儿急惊。用生蚯蚓一研烂,加五福化毒丹一丸,同研。以薄荷汤少许化五。此方名“五福丸”
小儿慢惊。用乳香半钱、胡粉一钱,研匀,加活蚯蚓捏去土,捣烂,和药做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七至十五丸,葱白煎汤送下。此方名“乳香丸”
小儿阴囊肿大。用蚯蚓连土为末,调唾液敷涂。
手足肿痛欲断。用蚯蚓三升、加水五升,绞汁二升半,服下。
风热头痛。用蚯蚓炒过,研细,加姜汁、半夏饼、赤茯苓,各药等分为末。每取三分至五分,以生姜荆芥汤送服。
偏正头痛。用蚯蚓(去土,焙干)、乳香,等分为末。每取三分作纸捻烧出烟,以鼻嗅入。
风赤眼痛。用蚯蚓十条,炙为末,每服三钱,茶送下。
齿缝出血用蚯蚓末、枯矾各一钱,麝香少许,研匀,搽患处。
木舌肿满。用蝗蚓一条擦盐化出水,涂舌上。肿满渐消。
咽喉肿痛。不能下食。用蚯蚓十四条捣烂,涂喉外,另以一条着盐化水,加蜜少许内服。
鼻中息肉。用蚯蚓(炒)一分、皂荚一挺,共研为末,调蜜涂患处,清水滴尽即愈。
耳出脓。用生蚯蚓、釜上墨、生猪油,等分研匀,加葱汁作成挺子,棉裹塞耳内,又方:用蚯蚓研末吹耳内。
耳中耵聍干结不出。用蚯蚓包在葱叶,中,取化出来的水滴耳令满。灵敏次之后,即可把干结物挑出。
瘰疬溃烂。先用荆芥根上段煎汤温洗,在疮破紫黑处,针刺去血,再洗三、四次,然后用黎明时收集的确良 蚯蚓一把,放炭火上烧红为末。每一匙加乳香、没药、轻粉各半钱,穿山甲九片,炙为末,调油敷涂患处。用特效。
阳症脱肛。用荆芥、生姜煎汤洗患处后,即取蚯蚓(去土)一两面三刀、相硝二钱研为末,调油敷涂。
对口毒辣疮(已出脓者)。用韭地蚯蚓捣烂,凉水调匀敷涂。每天换药三、四次。
口舌糜疮。用蚯蚓、吴茱萸研为末,调醋和生面涂足心,有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蚯蚓-译文
蜮蚓、劬闰、坚蚕、阮善,这些名字都是指同一种生物。
它的味道是咸寒的,没有毒性。
主要用来治疗伤寒和热结。使用半斤大的蚯蚓,去除泥土,用人的尿液煮汁后饮用。或者也可以直接用新鲜的蚯蚓绞汁服用。
对于各种疟疾引起的烦热,使用四条新鲜的蚯蚓,洗净后磨成泥,加入少量的生姜汁和薄荷汁,再加上一勺蜂蜜,用水调和后服用。
对于小便不通的情况,将蚯蚓捣烂后浸泡在水中,过滤取出的浓汁半碗服用,可以立即见效。
对于老年人尿闭,将蚯蚓和茴香等量捣汁饮用,即可治愈。
对于小儿急惊风,将生蚯蚓研磨成泥,加入一丸五福化毒丹,一起研磨。再用少量的薄荷汤将五福丸化开。
对于小儿慢惊风,使用半钱乳香、一钱胡粉,研磨均匀,加入捏去泥土的活蚯蚓,捣烂后制成药丸,大小如麻子。每次服用七到十五丸,用葱白煎的汤送服。
对于小儿阴囊肿大,将蚯蚓连土研磨成末,用唾液调和后敷涂。
对于手足肿痛得像要断掉的情况,使用三升蚯蚓和五升水,绞取二升半的汁液服用。
对于风热引起的头痛,将蚯蚓炒过后研磨成细末,加入姜汁、半夏饼、赤茯苓,将这几种药等量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三分到五分,用姜和荆芥煎的汤送服。
对于偏头痛或正头痛,将去土并焙干的蚯蚓和乳香等量研磨成末。每次取三分,做成纸捻烧烟,用鼻子嗅入。
对于风赤眼痛,使用十条蚯蚓,炙成末,每次服用三钱,用茶送服。
对于齿缝出血,使用蚯蚓末、枯矾各一钱,少许麝香,研磨均匀,涂抹在患处。
对于木舌肿满,将蚯蚓擦盐使其化出水,涂抹在舌头上,肿胀会逐渐消退。
对于咽喉肿痛,无法进食的情况,使用十四条蚯蚓捣烂,涂抹在喉外,另一条蚯蚓加盐化水,加入少许蜂蜜内服。
对于鼻中息肉,使用炒过的蚯蚓和皂荚,共同研磨成末,用蜜调和后涂抹在患处,直到清水滴尽即愈。
对于耳朵流脓,使用生蚯蚓、锅上的墨、生猪油,等量研磨均匀,加入葱汁制成棒状,用棉花包裹后塞入耳内。另一种方法是将蚯蚓研末吹入耳内。
对于耳中耳垢干结不出,将蚯蚓包在葱叶中,取出化出的水滴入耳中,直到耳中充满水。之后,就可以将干结物挑出。
对于瘰疬溃烂,先用荆芥根的上段煎汤温洗,在疮口破开且颜色紫黑的地方,针刺放血,再洗三到四次,然后用黎明时收集的优质蚯蚓一把,放在炭火上烧红后研磨成末。每一勺加入乳香、没药、轻粉各半钱,九片穿山甲炙成末,调和油后敷涂在患处,效果显著。
对于阳症脱肛,用荆芥和生姜煎汤清洗患处后,取去土的蚯蚓和相硝二钱研磨成末,调和油后敷涂。
对于对口毒辣疮(已经出脓的),使用韭菜地里的蚯蚓捣烂,用凉水调匀后敷涂。每天换药三到四次。
对于口舌生疮,使用蚯蚓和吴茱萸研磨成末,调和醋和生面涂抹在足心,有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蚯蚓-注解
蜮蚓:蜮蚓,即蚯蚓,是一种生活在土壤中的环节动物,常被用作药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劬闰:劬闰,古代对蚯蚓的别称,与蜮蚓同义。
坚蚕:坚蚕,古代对蚕的一种称呼,这里可能是指某种与蚕相关的药物或治疗方法。
阮善:阮善,人名或地名,文中可能指某位医生或治疗方法。
气味咸寒、无毒:气味咸寒,指药物的性味,咸寒有助于清热解毒;无毒,指药物无毒性。
伤寒热结:伤寒,古代中医术语,指由外感风寒引起的疾病;热结,指体内热邪结聚。
大蚓:大蚓,指较大的蚯蚓。
人尿煮汁:人尿煮汁,指用人的尿液煮沸后得到的液体,古代有药用。
诸疟烦热:诸疟,指各种疟疾;烦热,指身体发热。
生姜汁:生姜汁,指生姜榨取的汁液,具有温中止呕、发汗解表的作用。
薄荷汁:薄荷汁,指薄荷榨取的汁液,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
蜜:蜜,指蜂蜜,具有润肺止咳、解毒止痛的作用。
小便不通:小便不通,指排尿困难。
老人尿闭:老人尿闭,指老年人排尿困难。
茴香:茴香,一种香料植物,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
五福化毒丹:五福化毒丹,古代中药方剂名。
乳香:乳香,一种香料,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的作用。
胡粉:胡粉,古代对铅粉的称呼,具有解毒、收敛的功效。
麻子大:麻子大,指大小如麻籽。
葱白煎汤:葱白煎汤,指用葱白煎煮的水。
半夏饼:半夏饼,指用半夏制成的药饼。
赤茯苓:赤茯苓,一种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
风热头痛:风热头痛,指由风热引起的头痛。
偏正头痛:偏正头痛,指偏头痛或正头痛。
风赤眼痛:风赤眼痛,指由风热引起的眼睛红肿疼痛。
齿缝出血:齿缝出血,指牙齿间的缝隙出血。
枯矾:枯矾,一种矿物,具有收敛止血、解毒杀虫的作用。
木舌肿满:木舌肿满,指舌头肿胀。
咽喉肿痛:咽喉肿痛,指咽喉部疼痛、肿胀。
鼻中息肉:鼻中息肉,指鼻内生长的良性肿瘤。
釜上墨:釜上墨,古代指锅底烧焦的墨迹,用作药用。
生猪油:生猪油,指新鲜猪的脂肪,具有润燥、解毒的作用。
葱汁:葱汁,指葱榨取的汁液,具有发散风寒、解毒的作用。
瘰疬溃烂:瘰疬溃烂,指瘰疬(一种皮肤慢性炎症性疾病)溃烂。
荆芥:荆芥,一种中药材,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的作用。
相硝:相硝,古代对硝石的一种称呼,具有解毒、消炎的作用。
对口毒辣疮:对口毒辣疮,指口腔内的毒疮。
吴茱萸:吴茱萸,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醋:醋,指食醋,具有散瘀止痛、解毒的作用。
生面:生面,指未发酵的面团,这里指面粉。
特效:特效,指具有显著疗效。
阳症脱肛:阳症脱肛,指因阳虚引起的肛门脱垂。
韭地蚯蚓:韭地蚯蚓,指生长在韭菜地里的蚯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蚯蚓-评注
释名蜮蚓、劬闰、坚蚕、阮善。气味咸寒、无毒。
此段文字首先对蜮蚓的别名进行了列举,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生物的细致观察和命名习惯。‘蜮蚓’、‘劬闰’、‘坚蚕’、‘阮善’这些名称,不仅反映了蜮蚓的形态特征,还蕴含了古人对其特性的认知。‘咸寒’、‘无毒’的描述,则是对其药性的简要概括,表明蜮蚓性味平和,适合药用。这一段文字简洁明了,既介绍了蜮蚓的基本信息,又为后续的药效描述奠定了基础。
主治伤寒热结。用大蚓半斤,去泥,以人尿煮汁饮服。或以生蚓绞汁服亦可。
此段文字详细描述了蜮蚓在治疗伤寒热结方面的应用。‘伤寒热结’是中医术语,指寒邪与热邪交结于体内,导致疾病。‘大蚓半斤’、‘去泥’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材的讲究,‘人尿煮汁’、‘生蚓绞汁’则展示了古人在药物制备上的创新。这一段文字充分体现了中医用药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诸疟烦热。用生蚯蚓四条,洗净,研如泥,加生姜汁少许,薄荷汁少许,蜜一匙,水调服。
此段文字描述了蜮蚓在治疗疟疾和烦热方面的应用。‘诸疟烦热’是中医病名,指疟疾引起的发热、烦躁等症状。‘生蚯蚓四条’、‘洗净’、‘研如泥’等步骤,体现了古人对药材的精细处理。‘生姜汁’、‘薄荷汁’、‘蜜’等辅料的加入,则增强了药效,体现了中医用药的综合性。
小便不通。和蚯蚓捣烂,浸水中,滤取浓汁半碗服下,立通。
此段文字描述了蜮蚓在治疗小便不通方面的应用。‘小便不通’是中医病症,指小便困难或无法排出。‘和蚯蚓捣烂’、‘浸水中’、‘滤取浓汁’等步骤,体现了古人对药效的提取和利用。‘立通’的描述,则展示了蜮蚓在治疗小便不通方面的显著效果。
老人尿闭。用蚯蚓、茴香等分,捣汁饮服。即愈。
此段文字描述了蜮蚓在治疗老人尿闭方面的应用。‘老人尿闭’是中医病症,指老年人小便困难或无法排出。‘蚯蚓、茴香等分’、‘捣汁饮服’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效的配伍和制备。‘即愈’的描述,则展示了蜮蚓在治疗老人尿闭方面的快速疗效。
小儿急惊。用生蚯蚓一研烂,加五福化毒丹一丸,同研。以薄荷汤少许化五。
此段文字描述了蜮蚓在治疗小儿急惊方面的应用。‘小儿急惊’是中医病症,指小儿因惊吓而引起的突然惊厥。‘生蚯蚓一研烂’、‘加五福化毒丹一丸’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效的配伍和制备。‘以薄荷汤少许化五’则是对药效的进一步调整,体现了中医用药的细致入微。
小儿慢惊。用乳香半钱、胡粉一钱,研匀,加活蚯蚓捏去土,捣烂,和药做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七至十五丸,葱白煎汤送下。
此段文字描述了蜮蚓在治疗小儿慢惊方面的应用。‘小儿慢惊’是中医病症,指小儿因惊吓而引起的慢性惊厥。‘乳香半钱’、‘胡粉一钱’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效的配伍和制备。‘捏去土’、‘捣烂’等步骤,则是对药材的处理,体现了古人对药效的重视。
小儿阴囊肿大。用蚯蚓连土为末,调唾液敷涂。
此段文字描述了蜮蚓在治疗小儿阴囊肿大方面的应用。‘小儿阴囊肿大’是中医病症,指小儿阴囊肿大。‘蚯蚓连土为末’、‘调唾液敷涂’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效的提取和利用,以及对外用药的重视。
手足肿痛欲断。用蚯蚓三升、加水五升,绞汁二升半,服下。
此段文字描述了蜮蚓在治疗手足肿痛方面的应用。‘手足肿痛欲断’是中医病症,指手足肿胀、疼痛。‘蚯蚓三升’、‘加水五升’、‘绞汁二升半’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效的提取和利用,以及对药量的精确控制。
风热头痛。用蚯蚓炒过,研细,加姜汁、半夏饼、赤茯苓,各药等分为末。每取三分至五分,以生姜荆芥汤送服。
此段文字描述了蜮蚓在治疗风热头痛方面的应用。‘风热头痛’是中医病症,指因风热引起的头痛。‘蚯蚓炒过’、‘研细’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效的提取和利用。‘姜汁’、‘半夏饼’、‘赤茯苓’等辅料的加入,则增强了药效,体现了中医用药的综合性。
偏正头痛。用蚯蚓(去土,焙干)、乳香,等分为末。每取三分作纸捻烧出烟,以鼻嗅入。
此段文字描述了蜮蚓在治疗偏正头痛方面的应用。‘偏正头痛’是中医病症,指头痛偏向一侧或两侧。‘去土,焙干’、‘等分为末’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效的提取和利用。‘纸捻烧出烟’、‘以鼻嗅入’则是对药效的吸入方式,体现了中医用药的独特性。
风赤眼痛。用蚯蚓十条,炙为末,每服三钱,茶送下。
此段文字描述了蜮蚓在治疗风赤眼痛方面的应用。‘风赤眼痛’是中医病症,指因风热引起的眼睛红肿、疼痛。‘炙为末’、‘每服三钱’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效的提取和利用,以及对药量的精确控制。
齿缝出血用蚯蚓末、枯矾各一钱,麝香少许,研匀,搽患处。
此段文字描述了蜮蚓在治疗齿缝出血方面的应用。‘齿缝出血’是中医病症,指牙齿缝隙出血。‘蚯蚓末’、‘枯矾’、‘麝香’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效的配伍和制备,以及对外用药的重视。
木舌肿满。用蝗蚓一条擦盐化出水,涂舌上。肿满渐消。
此段文字描述了蜮蚓在治疗木舌肿满方面的应用。‘木舌肿满’是中医病症,指舌体肿胀。‘蝗蚓一条’、‘擦盐化出水’、‘涂舌上’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效的提取和利用,以及对外用药的重视。
咽喉肿痛。不能下食。用蚯蚓十四条捣烂,涂喉外,另以一条着盐化水,加蜜少许内服。
此段文字描述了蜮蚓在治疗咽喉肿痛方面的应用。‘咽喉肿痛’是中医病症,指咽喉红肿、疼痛。‘蚯蚓十四条’、‘捣烂’、‘涂喉外’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效的提取和利用,以及对外用药的重视。
鼻中息肉。用蚯蚓(炒)一分、皂荚一挺,共研为末,调蜜涂患处,清水滴尽即愈。
此段文字描述了蜮蚓在治疗鼻中息肉方面的应用。‘鼻中息肉’是中医病症,指鼻中生长息肉。‘蚯蚓(炒)一分’、‘皂荚一挺’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效的配伍和制备,以及对外用药的重视。
耳出脓。用生蚯蚓、釜上墨、生猪油,等分研匀,加葱汁作成挺子,棉裹塞耳内,又方:用蚯蚓研末吹耳内。
此段文字描述了蜮蚓在治疗耳出脓方面的应用。‘耳出脓’是中医病症,指耳朵流出脓液。‘生蚯蚓’、‘釜上墨’、‘生猪油’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效的配伍和制备,以及对耳部用药的重视。
耳中耵聍干结不出。用蚯蚓包在葱叶中,取化出来的水滴耳令满。灵敏次之后,即可把干结物挑出。
此段文字描述了蜮蚓在治疗耳中耵聍干结不出方面的应用。‘耳中耵聍干结不出’是中医病症,指耳垢干结,难以取出。‘蚯蚓包在葱叶中’、‘取化出来的水滴耳令满’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效的提取和利用,以及对耳部用药的重视。
瘰疬溃烂。先用荆芥根上段煎汤温洗,在疮破紫黑处,针刺去血,再洗三、四次,然后用黎明时收集的确良蚯蚓一把,放炭火上烧红为末。每一匙加乳香、没药、轻粉各半钱,穿山甲九片,炙为末,调油敷涂患处。
此段文字描述了蜮蚓在治疗瘰疬溃烂方面的应用。‘瘰疬溃烂’是中医病症,指瘰疬病引起的溃烂。‘荆芥根上段’、‘煎汤温洗’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效的提取和利用,以及对疮口处理的重视。
阳症脱肛。用荆芥、生姜煎汤洗患处后,即取蚯蚓(去土)一两面三刀、相硝二钱研为末,调油敷涂。
此段文字描述了蜮蚓在治疗阳症脱肛方面的应用。‘阳症脱肛’是中医病症,指因阳虚引起的肛门脱垂。‘荆芥’、‘生姜’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效的配伍和制备,以及对患处处理的重视。
对口毒辣疮(已出脓者)。用韭地蚯蚓捣烂,凉水调匀敷涂。每天换药三、四次。
此段文字描述了蜮蚓在治疗对口毒辣疮方面的应用。‘对口毒辣疮’是中医病症,指口腔周围出现的毒疮。‘韭地蚯蚓’、‘捣烂’、‘凉水调匀敷涂’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效的提取和利用,以及对外用药的重视。
口舌糜疮。用蚯蚓、吴茱萸研为末,调醋和生面涂足心,有效。
此段文字描述了蜮蚓在治疗口舌糜疮方面的应用。‘口舌糜疮’是中医病症,指口腔、舌部出现的溃烂。‘蚯蚓’、‘吴茱萸’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效的配伍和制备,以及对药效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