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菜部-苜蓿-原文
释名木粟、光风草。
气味苦、平、涩、无毒。
主治脾胃间邪热气、小肠各种热毒。
用根捣汁煎饮,可治沙石淋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菜部-苜蓿-译文
这种植物的名称是名木粟、光风草。
它的味道是苦的,性质平和,口感涩,没有毒性。
主要用来治疗脾胃之间的邪热气和小肠的各种热毒。
使用它的根捣碎取汁煎煮后饮用,可以治疗沙石淋病引起的疼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菜部-苜蓿-注解
木粟:木粟,古称‘木莲’,是一种植物的名字,具体指的可能是某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树木果实。在中医药中,木粟可能被用来入药,具有特定的药用功效。
光风草:光风草,是一种植物的名称,具体指的可能是某种具有药用价值的草本植物。在中医药中,光风草可能被用来治疗某些疾病,具有特定的药用功效。
气味苦:气味苦,指药物的口感和气味,苦味在中医药理论中通常与清热、燥湿、泻火等功效相关。
平:平,指药物的性味平和,不会过于寒凉或过于温热,适合大多数体质的人使用。
涩:涩,指药物的口感和作用,涩味在中医药理论中通常与收敛、止泻、止汗等功效相关。
无毒:无毒,指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
脾胃间邪热气:脾胃间邪热气,指脾胃之间的异常热气,是中医理论中的病理概念,可能与消化系统疾病有关。
小肠各种热毒:小肠各种热毒,指小肠中的各种热性毒素,是中医理论中的病理概念,可能与泌尿系统疾病有关。
根捣汁煎饮:根捣汁煎饮,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制备方法,即将植物的根部捣碎取汁,然后煎煮后饮用。
沙石淋痛:沙石淋痛,指尿路结石引起的疼痛,是中医理论中的病症名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菜部-苜蓿-评注
释名木粟、光风草:此句中的‘释名’指的是对植物名称的解释,‘木粟’和‘光风草’均为植物名称。‘木粟’可能指的是某种树木果实,而‘光风草’则可能是指一种具有光亮叶子的草本植物。在古文中,植物名称往往与它们的药用价值或象征意义有关,此处可能暗示这两种植物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气味苦、平、涩、无毒:这句话描述了光风草的药性。‘气味’指的是植物的味道和气味,‘苦’、‘平’、‘涩’是描述其味道的词汇,‘无毒’则表明这种植物没有毒性。在中医药学中,药物的气味和味道是判断其药效的重要依据。苦味通常与清热解毒的功效相关,平味表示药物性质温和,涩味可能指药物有收敛作用,无毒则表示药物安全,适合长期使用。
主治脾胃间邪热气、小肠各种热毒:此句说明了光风草的主治功能。‘主治’指的是药物的主要治疗作用,‘脾胃间邪热气’和‘小肠各种热毒’则是指这种药物可以治疗的疾病。在中医理论中,邪热气和小肠热毒是引起多种疾病的内因,光风草的这种治疗作用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
用根捣汁煎饮,可治沙石淋痛:这句话详细说明了光风草的使用方法。‘用根捣汁煎饮’描述了提取和制备药物的过程,‘可治沙石淋痛’则是指这种药物可以治疗的具体病症。沙石淋痛是中医中的一种病症,指的是尿路结石引起的疼痛,光风草的这种用途反映了古人对植物药用的深入研究和实践。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光风草的释名、药性、主治和用法进行描述,展现了古人对植物药用的认识和运用。它不仅体现了中医药学的传统知识,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尊重和利用。同时,这段文字也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即根据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