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菜部-芸薹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菜部-芸薹-原文

释名寒菜、胡菜、薹菜、薹芥、油菜。

气味(茎、叶)辛、温、无毒。

主治赤火丹毒。用芸薹叶捣烂敷涂。

天火热疮(初起如痱,渐如水泡,似火烧疮,赤色)。用芸薹叶捣滠汁。

调大黄、硭硝、生铁衣等分,涂沧上。

风热肿毒。用芸薹苗叶根、蔓菁根各三两,研为末。

以鸡蛋清调和贴上,即可消肿。

无蔓莆,用商陆代,甚有效。

瘭疽(生在手足户背等处,累累如赤豆,剥之则汁出)。用芸薹叶煮汁服一升,并吃干熟油菜数顿,少加盐醋。

病在冬日,则用芸薹子研水服。

血痢腹痛。用芸薹叶捣汁二合,加蜜 一合,温服。

肠风下血。治方同上。

另方:用芸薹子(生)、甘草(炙)菜研为末。

每服二钱,水煎服。

产后血晕。用芸薹子、生地黄,等分为末。

每服三钱,加姜七片,酒、水各半碗,童便钭碗,一起煎至七成,温服邓苏。

热疖肿毒。用芸薹子、狗头骨,等分为末,调醋敷涂。

伤损接骨。用芸薹子一两、小黄米(炒)二合、龙骨少许,共研为末,加醋调成膏,摊纸上贴患处。

汤火伤。用菜子油调蚯蚓屎涂搽。

产后流血过少。用芸薹子(炒)、当归、桂心、赤芍药等分。

每以酒送服二钱,赶下恶物。

风热牙痛。用芸薹子、白芥子、茴香,等分为末,吹鼻中。

右侧痛,吹左;左侧痛,吹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菜部-芸薹-译文

这种菜叫做寒菜、胡菜、薹菜、薹芥、油菜。

它的气味(茎和叶)是辛辣、温暖的,没有毒性。

它主要用来治疗赤火丹毒。可以用芸薹叶捣碎后敷在患处。

对于天火热疮(初期像痱子,逐渐变成水泡,像火烧的疮口,呈红色)。可以用芸薹叶捣汁涂抹。

调和大黄、硝石、生铁衣等量,涂在疮口上。

对于风热引起的肿毒。可以用芸薹苗的叶、根、蔓菁根各三两,研成粉末。用鸡蛋清调和后贴在患处,可以消肿。

如果没有蔓菁,可以用商陆代替,效果也很好。

对于瘭疽(发生在手足、背部等处,像赤豆一样,剥开会流出汁液)。可以用芸薹叶煮汁服用一升,并且吃几顿干熟油菜,少加盐和醋。

如果病发生在冬天,则用芸薹子研成水服用。

对于血痢腹痛。可以用芸薹叶捣汁二合,加入一合蜂蜜,温热后服用。

对于肠风下血。治疗方法与上面相同。

另一种方法:用芸薹子(生)、甘草(炙)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水煎服。

产后血晕。用芸薹子、生地黄等量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钱,加入七片姜,半碗酒和半碗水,加入一碗童便,一起煎至七成熟,温热后服用。

对于热疖肿毒。用芸薹子、狗头骨等量研成粉末,调匀后用醋敷涂。

对于伤损接骨。用芸薹子一两、小黄米(炒)二合、龙骨少许,共同研成粉末,加入醋调成膏,摊在纸上贴在患处。

对于汤火伤。用菜子油调蚯蚓屎涂抹。

产后流血过少。用芸薹子(炒)、当归、桂心、赤芍药等量。每次用酒送服二钱,以帮助排出恶物。

对于风热引起的牙痛。用芸薹子、白芥子、茴香等量研成粉末,吹入鼻中。右侧痛吹左边;左侧痛吹右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菜部-芸薹-注解

寒菜:寒菜是芸薹的别称,是一种蔬菜,尤其在冬季常见,故得名寒菜。

胡菜:胡菜是指从西域传入的蔬菜,这里指的可能是芸薹,因其原产于西亚,故有胡菜之称。

薹菜:薹菜,即油菜,指芸薹的一种,以其花薹为食用部位。

薹芥:薹芥可能是指芸薹的一种,因其味道类似芥菜而得名。

油菜:油菜,即芸薹的一种,以种子和嫩叶为食用,广泛种植于中国。

辛:辛,指味道辛辣,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

温:温,指性质温和,适合寒性体质的人食用。

无毒:无毒,指药物或食材对人体没有毒性。

赤火丹毒:赤火丹毒,指皮肤出现红色火毒样的炎症。

芸薹叶:芸薹叶,即油菜的叶子,常用于药用。

捣烂敷涂:捣烂敷涂,指将草药捣碎后敷在患处。

大黄:大黄,一种中药,具有泻下、清热、解毒的功效。

硭硝:硭硝,即硝石,一种矿物,常用于制作火药,也可入药。

生铁衣:生铁衣,指未经过加工的铁片,可能用于制作药丸。

沧上:沧上,指伤口或患处。

蔓菁根:蔓菁根,即芜菁的根,一种蔬菜。

商陆:商陆,一种中药,具有利尿、消肿的功效。

瘭疽:瘭疽,一种皮肤疾病,表现为皮肤上有硬结,中央有脓头。

芸薹子:芸薹子,即油菜的种子,也用于药用。

小黄米:小黄米,即小米,一种谷物。

龙骨:龙骨,一种中药,具有收敛、生肌的功效。

菜子油:菜子油,指油菜籽榨取的油。

蚯蚓屎:蚯蚓屎,即蚯蚓的粪便,有时用于药用。

当归:当归,一种中药,具有补血、调经的功效。

桂心:桂心,指肉桂的心部,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赤芍药:赤芍药,一种中药,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

茴香:茴香,一种香料,也具有药用价值。

童便:童便,指儿童的尿液,有时用于中药。

邓苏:邓苏,可能是指某种煎药的方法或药物。

热疖肿毒:热疖肿毒,指皮肤上的疖子,伴有红肿、疼痛。

狗头骨:狗头骨,可能是指狗头骨磨成的粉末,用于药用。

伤损接骨:伤损接骨,指治疗骨折或关节损伤。

汤火伤:汤火伤,指被热水或火焰烧伤。

恶物:恶物,指产妇分娩后身体排出的废物。

风热牙痛:风热牙痛,指由风热引起的牙齿疼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菜部-芸薹-评注

释名寒菜、胡菜、薹菜、薹芥、油菜。这一段首先对芸薹的不同名称进行了列举,反映了古人对植物的认知和命名习惯。‘寒菜’可能是因为其生长习性,‘胡菜’则可能源于其原产地或与胡人有关,‘薹菜’、‘薹芥’、‘油菜’则直接描述了其形态特点。这些名称的多样性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语言表达。

气味(茎、叶)辛、温、无毒。这一行介绍了芸薹的药性,‘辛’表示其味辛,具有发散的作用,‘温’表示其性温,适合寒性体质的人使用,‘无毒’则表明其安全性。这些描述符合中医对药材性质的基本认识。

主治赤火丹毒。用芸薹叶捣烂敷涂。天火热疮(初起如痱,渐如水泡,似火烧疮,赤色)。用芸薹叶捣滠汁。调大黄、硭硝、生铁衣等分,涂沧上。风热肿毒。用芸薹苗叶根、蔓菁根各三两,研为末。以鸡蛋清调和贴上,即可消肿。无蔓莆,用商陆代,甚有效。瘭疽(生在手足户背等处,累累如赤豆,剥之则汁出)。用芸薹叶煮汁服一升,并吃干熟油菜数顿,少加盐醋。病在冬日,则用芸薹子研水服。这一段详细介绍了芸薹的多种药用功能,涵盖了内外科疾病。通过捣烂敷涂、煮汁服用、调和贴上等多种用法,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应用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血痢腹痛。用芸薹叶捣汁二合,加蜜 一合,温服。肠风下血。治方同上。另方:用芸薹子(生)、甘草(炙)菜研为末。每服二钱,水煎服。产后血晕。用芸薹子、生地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加姜七片,酒、水各半碗,童便钭碗,一起煎至七成,温服邓苏。这里列举了芸薹在治疗血痢、腹痛、肠风下血、产后血晕等疾病中的应用,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

热疖肿毒。用芸薹子、狗头骨,等分为末,调醋敷涂。伤损接骨。用芸薹子一两、小黄米(炒)二合、龙骨少许,共研为末,加醋调成膏,摊纸上贴患处。汤火伤。用菜子油调蚯蚓屎涂搽。产后流血过少。用芸薹子(炒)、当归、桂心、赤芍药等分。每以酒送服二钱,赶下恶物。风热牙痛。用芸薹子、白芥子、茴香,等分为末,吹鼻中。右侧痛,吹左;左侧痛,吹右。这些内容展示了芸薹在治疗各种皮肤疾病、创伤、产后疾病以及牙痛等症中的应用,体现了古人对芸薹药效的广泛认识。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内容反映了古人对芸薹这一植物的全面认识和应用。从名称到药性,从主治疾病到具体用法,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尊重和利用,以及中医学在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在面对疾病时的智慧和创造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菜部-芸薹》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46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