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菜部-皂荚蕈-原文
气味辛、有毒。
主治肠风泻血。
用皂荚蕈瓦上焙为末。
每服一钱,温酒送下。
肿毒初起。
用皂荚蕈磨醋涂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菜部-皂荚蕈-译文
这种药材味道辛辣,有毒。
主要用来治疗肠风泻血的症状。
使用方法是将皂荚蕈放在瓦上烘焙成粉末。
每次服用一钱(约3.75克)。
用温酒送服。
对于初起的肿毒,可以用皂荚蕈磨成醋,然后涂抹在患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菜部-皂荚蕈-注解
气味辛:指皂荚蕈的气味是辛辣的,这里的‘辛’在中医学中通常指的是味道辛辣,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
有毒:指皂荚蕈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要谨慎使用。
主治:指皂荚蕈的主要治疗作用。
肠风泻血:指因肠道风邪所致的腹泻和出血症状,属于中医病名。
皂荚蕈:指皂荚的子实,皂荚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祛风、通便、解毒等功效。
瓦上焙:指将皂荚蕈放在瓦上烤干,这是一种传统的干燥和加工药材的方法。
末:指将皂荚蕈烤干后磨成粉末。
每服一钱:指每次服用一钱的皂荚蕈粉末,‘一钱’是古代的计量单位,相当于现在的3.75克左右。
温酒送下:指用温酒将皂荚蕈粉末送服,‘温酒’是指温度适宜的酒。
肿毒初起:指肿胀和毒疮的初期症状。
磨醋涂搽:指将皂荚蕈磨成粉末后,与醋混合涂抹在肿胀或毒疮的部位。‘醋’在这里可能指的是米醋或陈醋,具有消毒、止痛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菜部-皂荚蕈-评注
气味辛、有毒。这一句是对皂荚蕈的性味进行描述。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性味是决定其功效的重要依据。‘辛’味通常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而‘有毒’则提示了使用该药时需谨慎,需注意用量和配伍,以免产生副作用。
主治肠风泻血。这一句说明了皂荚蕈的主治功能。‘肠风泻血’是指由于肠道风邪侵袭导致的便血症状,属于中医中的血症范畴。皂荚蕈被用来治疗此症,体现了古人对草药功效的认识和运用。
用皂荚蕈蕈瓦上焙为末。这一句描述了皂荚蕈的制备方法。‘蕈瓦上焙’是一种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通过烘焙可以去除部分毒性,同时也能提高药物的疗效。‘为末’则是指将药物研磨成粉末,便于服用。
每服一钱,温酒送下。这里详细说明了服用皂荚蕈蕈末的具体方法。‘每服一钱’是指每次服用量为一钱(古时货币单位),‘温酒送下’则是指用温酒将药物送服,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药物的吸收,同时也有助于驱寒。
肿毒初起。用皂荚蕈磨醋涂搽。这一句介绍了皂荚蕈在治疗初期肿毒时的用法。‘肿毒’是指局部红肿、疼痛的炎症性疾病,‘磨醋涂搽’是一种外用治疗方法,利用醋的酸性和皂荚蕈的药效,以达到消炎止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