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麦门冬-原文
释名亦名 冬、禹韭、禹余粮、忍冬、忍凌、不死草、阶前草。
气味(根)甘、平、无毒。
主治消渴。把大苦瓜捣成汁,泡麦门冬二两,过一夜,麦门冬去心、捣烂,加黄连(去皮毛)研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饭后服。一天服两次。两天后当可见效。
吐血、鼻血。用麦门冬(去心)一斤,捣烂取汁,加蜜三合,调匀,分二次服下。
齿缝出血。用麦门冬煎汤漱口。
喉疮。用麦门冬一两、黄连半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麦门冬煎汤送下。
下痢口渴。用麦门冬(去心)三两、乌梅肉二十个,锉细,加水一升,煮成七合,细细饮下,有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麦门冬-译文
它的名字也有多个,叫做冬、禹韭、禹余粮、忍冬、忍凌、不死草、阶前草。
它的气味(根)是甜的、平和的、没有毒。
它的主要功效是治疗消渴。方法是将大苦瓜捣成汁,浸泡麦门冬二两,过一夜,然后将麦门冬去心捣烂,加入去皮毛的黄连研成粉末,做成像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饭后服用。一天服用两次。两天后应该可以看到效果。
对于吐血和鼻血,使用一斤去心的麦门冬,捣烂取汁,加入三合蜂蜜,调匀后分两次服用。
如果牙齿缝隙出血,可以用麦门冬煎汤漱口。
对于喉疮,使用一两麦门冬和半两黄连,共同研成粉末,加入炼蜜做成丸子,像梧子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用麦门冬煎汤送下。
对于下痢引起的口渴,使用三两去心的麦门冬和二十个乌梅肉,切碎,加水一升,煮成七合,慢慢饮用,有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麦门冬-注解
冬:指冬季,这里可能指的是麦门冬在冬季采集,或者是其名字与冬季有关。
禹韭:古代传说中的大禹时期的植物,可能是指麦门冬的别称。
禹余粮:古代传说中的大禹时期的一种粮食,这里可能是指麦门冬的别称。
忍冬:又称金银花,是一种常绿灌木,与麦门冬不同,但名字相似。
忍凌:可能是“忍冬”的误写,与忍冬同义。
不死草:古代传说中的长生不老之草,这里可能是对麦门冬的一种美好寓意。
阶前草:指生长在阶前的草,这里可能是指麦门冬生长在阶前,常见的一种植物。
气味(根)甘、平、无毒:描述了麦门冬根的口感和药性,甘味表示其性质温和,无毒表示其安全性。
消渴:中医术语,指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现代医学中可能对应糖尿病。
大苦瓜:一种植物,其汁液可能用于治疗某些疾病。
麦门冬:一种中药材,具有滋阴润肺、清热生津的功效。
黄连: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去皮毛:指去除黄连的外皮和毛,以便更好地提取药效。
梧子:一种小果实,这里用来形容丸子的体积。
蜜:蜂蜜,用于调和药丸,增加口感和药效。
喉疮:指喉咙部位的溃疡或炎症。
乌梅肉:乌梅的果肉,具有收敛生津、涩肠止泻的功效。
锉细:将乌梅肉切成细末。
下痢口渴:中医术语,指腹泻和口渴的症状,可能对应现代医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麦门冬-评注
释名亦名 冬、禹韭、禹余粮、忍冬、忍凌、不死草、阶前草。这一段首先介绍了麦门冬的别名,这些别名反映了麦门冬在民间传统中的多重形象和用途。‘冬’字表明其与冬季有关,可能与冬季采挖有关;‘禹韭’、‘禹余粮’则与传说中的大禹有关,暗示了麦门冬在古代可能被用于祭祀或作为食物;‘忍冬’、‘忍凌’则体现了麦门冬在寒冷季节中的生长特性;‘不死草’、‘阶前草’则赋予其神秘和日常的象征意义。
气味(根)甘、平、无毒。这一行描述了麦门冬根的药性,‘甘’表示其味道,‘平’表示其性质温和,‘无毒’则强调其安全性。这些信息对于中医临床使用麦门冬具有重要意义,表明其适用于多种疾病而不至于产生副作用。
主治消渴。这里的‘消渴’指的是糖尿病,麦门冬被用来治疗这一疾病,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病因和病机的理解,以及通过调整身体机能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把大苦瓜捣成汁,泡麦门冬二两,过一夜,麦门冬去心、捣烂,加黄连(去皮毛)研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饭后服。一天服两次。两天后当可见效。这一段详细描述了麦门冬治疗消渴的具体方法,包括与其他药物的配伍,以及丸剂的使用方法。这种制剂方法体现了古代医家的智慧和对药物作用的深入理解。
吐血、鼻血。用麦门冬(去心)一斤,捣烂取汁,加蜜三合,调匀,分二次服下。此法通过麦门冬的汁液和蜜的调和,以达到止血的效果,反映了中医对药物性味归经和配伍原则的运用。
齿缝出血。用麦门冬煎汤漱口。这里使用麦门冬煎汤漱口,是针对局部出血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局部治疗的思想。
喉疮。用麦门冬一两、黄连半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麦门冬煎汤送下。此法治疗喉疮,结合了麦门冬和黄连的药性,以达到清热解毒的目的。
下痢口渴。用麦门冬(去心)三两、乌梅肉二十个,锉细,加水一升,煮成七合,细细饮下,有效。此法治疗下痢口渴,结合了麦门冬和乌梅的药性,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